剛恆毅(1876年4月3日—1958年10月17日)原名賽蘇·貝尼尼奧·路易·康斯坦蒂尼義大利語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是義大利天主教樞機,為第一位駐宗座駐華代表哈爾濱宗座署理區宗座署理主徒會會祖,並曾擔任聖座傳信部的秘書長。他是改寫現代中國天主教發展的重要人物。

剛恆毅
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
宗座文書院秘書長英語Apostolic Chancery
宗座駐華代表
主徒會會祖
哈爾濱宗座署理區宗座署理
就任1958年6月9日
卸任1958年10月17日
其他職位達瑪穌的聖老楞佐堂區領銜司鐸(1958年)
聖秩
晉鐸於1899年12月26日晉鐸
晉牧於1921年8月24日晉牧
擢升樞機教宗庇護十二世
於1953年1月12日擢升
等級司鐸級樞機
個人資料
本名Celso Benigno Luigi Constantini
出生1876年4月3日
 義大利王國波代諾內省卡斯蒂雍鎮
逝世1958年10月17日(1958歲—10—17)(82歲)
 義大利羅馬
國籍 義大利
職業天主教樞機
宗座駐華代表
主徒會會祖
曾任職位聖聶勒和聖亞基略堂區領銜司鐸(1953年-1958年)
牧徽{{{coat_of_arms_alt}}}
天主之僕 剛恆毅
會祖、外交官樞機
出生1876年4月3日
意大利王國波代諾內省卡斯蒂雍鎮
逝世1958年10月17日(1958歲—10—17)(82歲)
意大利羅馬

成長背景

編輯

1876年4月3日,剛恆毅出生在意大利東北部波代諾內省卡斯蒂雍鎮(Castions,位於首府波代諾內以東9公里),父母皆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父親Costante Costantini是一位建築師,母親Maddalena Altan一共生育了五子三女。母親在懷孕時讀了聖婦尚達爾的傳記,因此,後來就以聖婦的兒子Celso給剛恆毅取名。

1891年,15歲的剛恆毅進入波爾托格魯阿羅教區修院。1897年,他前往羅馬求學,獲宗座額我略大學的神學、哲學博士學位。1899年12月26日,剛恆毅晉鐸。1921年8月24日在阜姆(今里耶卡)祝聖為主教

擔任宗座駐華代表

編輯

1922年8月12日,教宗庇護十一世任命了剛恆毅為首任宗座駐華代表,領總主教銜。11月8日抵達香港、12月29日抵達北京。來華後取漢名剛恆毅,字高偉。

他任職期間對中國天主教會貢獻良多。以下是主要貢獻:

終止法國保教權

編輯

1844年簽訂的《中法黃埔條約》中規定了准許傳教自由、設立教堂自由,從此解除了百年教禁,而法國也取代葡萄牙獲得在華保教權。1858年的中法《天津條約》更規定所有中國天主教徒均受到法國保護。[1]羅馬教廷無法直接管理中國天主教事務,而是必須通過法國領事館中轉。

剛恆毅到中國後,表明他的態度:

  • 「用十字架代替外國旗,用中國法律的保障來代替外力的政治庇護,趕快成立本籍聖統。」
  • 「傳教純粹是超性工作。耶穌建立了一個至公的教會。在法國是法國人的,在美國是美國人的,在中國是中國人的。」
  • 「我不願向中國人民要求可惡的特權,只要求自由傳教和興學,以得保障教會產權就可以了。」

他為了避免與列強之間的瓜葛,沒有把宗座代表公署設在東交民巷使館界,而是設在什剎海附近的乃茲府胡同惠親王府。即使遇到危險時也不願躲進使館區。他拜訪當時外交總長顧維鈞申明教會與列強不同的立場,教會旨在使人們認清人生真諦及信仰,別無他圖。

為了表示對中華民族正義行動的支持,他在五卅慘案後,向外界申明:

  • 公教會絕不剝奪教友的公民權及合法的愛國行動,公教會在中國復興上會帶給強而有力的貢獻,而給你們祖國帶來自主、秩序、自由、和平和統一。」[2]

第一次全國教務會議

編輯

1924年5月15日至6月12日,剛恆毅在上海徐家匯天主堂召集中國天主教第一次全國教務會議。到會的有42位主教,5位監牧(其中兩位是中國籍)。

這次上海會議明令傳教士任務是向教外人傳布福音,並準備建立由本籍神職人員所主持的教會。大會還有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剛主教率全體與會牧者,將中國奉獻於無玷聖母。[3]

中國籍教區與主教

編輯
 
剛恆毅牧徽

剛恆毅來華後,積極促成設立本籍教區,培育本籍神職人員,並儘快選拔出中國主教。[4]他計劃先成立一兩個本籍教區。

1923年末,剛恆毅在漢口籌備全國會議時,要求漢口教區讓出蒲圻等教徒很少的4個縣闢為中國籍教區。蒲圻教區後來在成和德領導下,頗有發展。隨後,又在保定教區富成功主教的積極配合下成立了蠡縣教區(即日後的安國教區)。這樣,在1924年召開的上海中國天主教第一屆代表會議上,就有了蒲圻教區蠡縣教區2位中國監牧參加。

1924年,剛恆毅到福建省視察教務,發現天主教傳入該省已經有300年歷史,卻仍然由西班牙道明會主教控制。於是他加快了成立本籍教區的速度,1923年從北京教區劃出了宣化教區,1926年從太原教區劃出了汾陽教區,1926年從南京教區(當時主教駐上海)劃出了海門教區,1926年從寧波教區劃出了台州教區。他的計劃全都得到了教宗庇護十一世的批准。

1926年10月28日,剛主教親自帶領上述六個教區的中國主教:趙懷義(河北宣化教區)、孫德楨(河北安國教區)、陳國砥(山西汾陽教區)、朱開敏(江蘇海門教區)、胡若山(浙江台州教區)、 成和德(湖北蒲圻教區)到羅馬接受教宗庇護十一世的祝聖。這是第一位中國籍主教羅文藻(1685年)後200多年來的第一批中國籍主教。[5]

剛恆毅主教早有創立一個中國修會的計劃,他有兩個主要動機:

  1. 要改變中國人視天主教為洋教的看法;
  2. 教會須有一批博學的中國神父

為此1927年在宣化城外購置了一個溪畔的山谷,興建一組中國式建築(這就是主徒會的母院愛瑪塢會院),準備在此創立首個中國神職修會主徒會(Congregatio Discipulorum Domini,CDD)。

剛主教認為,成立中國本籍修會,能更好地將福音傳給中國人。中國修會不僅可以在國內服務,而且也可以到缺乏神父的南洋及美洲,為華僑服務。他們都應是飽學之士,可以出版有關的教會書籍、能夠管理學校,並配合時代的需要,為炎黃子孫傳播福音。剛總主教計劃,至少該有一批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的中國神父,他們知道如何運用恰當而卓越多方法,把信仰介紹給自己的同胞。[2]

1927年1月4日,聖座正式批准成立主徒會,並邀請西班牙贖世主會傳教團前往協助成立事宜[6]。隨後,主徒會在宣化代牧區正式成立,以文化傳教為使命,以「熱愛聖體及效忠聖座」為修會特徵,「諸宗徒之後」榮福童貞聖母為修會主保。

創建地區性總修院

編輯
 
香港華南總修院

剛恆毅促成建立了一批地區性總修院。到1930年代初,中國的總修院已增加到12處:北平(遣使會)、江西九江(遣使會)、浙江寧波(遣使會)、濟南(方濟各會)、漢口(方濟各會)、大同聖母聖心會)、山東兗州(聖言會)、上海徐家匯(耶穌會)、四川南充(本篤會西山修院[7])、河南開封(即開封河南總修院)、河北宣化以及香港華南總修院,另有5-6所總修院正在籌備中(如河北獻縣教區耶穌會的若石總修院)。中央修院大學也在籌辦中。[8]

  • 他促成了輔仁大學的創建與發展。
  • 他在羅馬建立了一所為傳教區神父服務的神父宿舍「伯多祿公學」。
  • 他堅持小修院應當採用中學教育體制。

梵蒂岡歲月

編輯

1933年,他回到意大利,由蔡寧接任宗座駐華代表。

教宗於1935年12月20日將他任命為傳信部秘書長及兼任宗座傳信大學校長。[9]

教宗庇護十二世於1953年1月12日將他擢升為司鐸級樞機,領聖聶勒和聖亞基略堂區司鐸銜。他於1958年6月9日獲委任為神聖羅馬教會秘書長英語Apostolic Chancery,領銜堂區司鐸轉為達瑪穌的聖老楞佐堂區司鐸[10]

他於1958年10月17日去世,終年82歲。[10]

聖座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龍嘉利樞機(即隨後當選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率50位樞機向他「最好的朋友」告別。[11]

主徒會在宣化曾經以其會祖之名辦有一所恆毅中學主徒會的會士們來到台灣後,在1958年又在台北縣新莊重建了恆毅中學

他於2016年9月30日封為「天主之僕」。[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法《天津條約》:「天主教原以勸人行善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獲保佑其家」。
  2. ^ 2.0 2.1 《剛恆毅樞機回憶錄》劉嘉祥譯,台灣:主徒會印行,1992。
  3. ^ 《中國宗徒剛恆毅樞機》,孫崢,天津:聖神之光,2013,1。
  4. ^ 上海中國天主教第一屆代表會議文獻第一百三十二條。
  5. ^ 《中國天主教傳教史》德禮賢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32。
  6. ^ Boland, Samuel J. "The Redemptorists and the China Mission" (PDF). Spicilegium Historicum Congregationis SSmi Redemptoris. 2002, (50): p. 604 (英語). 
  7. ^ Dysinger, Luke. "The Benedictine Foundations in Xishan and Chengdu, 1929-1952" (PDF). Analecta Monastica. 2013, (13): p. 1 (英語). 
  8. ^ 《剛恆毅主教到華十周年紀念文集》羅馬傳信大學中國學生會編輯、印行,1932。
  9. ^ 《In memoriam Em.za Card. Celso Costantini: Pontificiae Universitatis Urbanianae olim Rectoris Magnifici》, 達瑪雷著, Roma, 1959.
  10. ^ 10.0 10.1 10.2 Miranda, Salvador. Consistory of January 12, 1953 (II).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11. ^ 若望二十三世,《Lettere ai familiari 1901-1962》, Roma,1969,437.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