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沆(1874年2月29日—1957年)字季貞,號遁叟貴州遵義老城東門人,清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進士出身。[1][2]

1954年周沆照片。下題「甲午重赴瓊林紀念,遵義周沆」

生平 編輯

周沆生於同治十三年農曆一月十三日(1874年2月29日)。自幼隨父親在湖南嶽麓書院湘山經堂讀書。1893年中舉人[2]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補殿試,中式三甲八十名。[3][1][2]主事戶部陝西司行走。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奔父喪,棄官在湖南長沙草門居住。[2]

1900年復職,歷任雲南鄉試同考官、浪穹縣(今洱源)、蒙自縣文山縣等縣知縣。1906年,奉命赴中緬邊界野人山地區勘察並繪製圖帖,發現在此前的中英會勘時,英國方面將中國高黎貢山定為高良工山的差錯,遂促成了重勘,收回中國國土1000多平方公里,獲清廷嘉獎並加三品銜,升任澂江府知府[2]

1908年,周沆上奏雲南及貴州官員關於滇越鐵路喪權辱國一案,獲慈禧太后硃批嘉獎,雲貴總督及貴州布政使等20多位官員隨即被免職。1911年,周沆任雲南府知府兼雲南講武堂副校長。[2]

1911年,雲南昆明重九起義勝利,成立大漢雲南軍政府,周沆出任外交司司長。同年11月,貴州憲政黨人秘密派戴戡到雲南,同周沆取得聯繫,串聯旅居雲南的貴州人士促請蔡鍔派滇軍入貴州。1912年3月1日,周沆先於滇軍抵達貴陽。3月3日,滇軍開入貴陽,推翻貴州大漢軍政府,成立了貴州臨時都督府,唐繼堯自任都督,周沆任政務長。同年4月,周沆、戴戡、劉顯世等發起成立統一黨貴州支部,對貴州的「驅」運動進行攻擊。同年8月,周沆任黔東觀察使,旋即隨唐繼堯回雲南,任雲南都督府高等顧問、蒙自道道尹。[2]

1915年袁世凱稱帝蔡鍔回到雲南發動護國戰爭。袁世凱派人跟蹤刺殺蔡鍔,未能成功,曾參與攔阻蔡鍔的周沆隨即經越南逃到香港。其後,周沆歷任廣東瓊崖道道尹、北京政府國務院名譽顧問、陝西漢中道道尹、浙江都督府秘書長等職務。1926年,任貴州駐北京代表。[2]

1931年,周沆任北平師範大學教師。1932年,滿洲國成立,周沆任中東鐵路理事。因工作出色,獲溥儀賞賜北大荒跑馬圈地,並賜「中慶循良」四個字。抗日戰爭期間,周沆住在北京。抗日戰爭結束後,周沆應何應欽的聘任,出任北平第四公路局顧問。1947年,轉任雲南第八公路局顧問。1948年,周沆回到家鄉遵義。[2]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遵義前夕,周沆、牟琳張肇奎等人成立維持會,周沆任副會長,維持會負責維持遵義的社會秩序,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遵義後,周沆出任遵義市(今紅花崗區)政協特邀代表。1955年,緬甸聯邦侵犯中國邊境,周沆上書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並附呈《雲南片馬考察記》,述中緬邊界北段片馬野人山等地的實地考察材料。1955年,周沆獲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2]

1957年,周沆在家中病逝。[2]

著作 編輯

  • 《汨羅吊靈均》
  • 《讀簾碑釋峋嶁》
  • 光緒《浪穹縣志》
  • 《中華民國省區縣名歌括》
  • 《滿洲國水道源流考略》
  • 《牂牁館記》
  • 《印山草堂劫餘吟草》[2]

延伸閱讀 編輯

[]

 宋史·卷331》,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龎思純, 明清貴州七百進士,貴州人民出版社,ISBN 722106902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周沆,遵義地方志,2009年4月22日[永久失效連結]
  3. ^ 周沆自撰《墓志銘》:光緒甲午恩科予聯捷成進士,戶部主事,外補雲南彌勒縣知縣。迭膺繁據,兩舉循良,丙午中英會滇,緬界,畫至高黎貢山片馬地方,滇人誓死力拒,派予複查深入野人山,搜集證據呈部,照會英使另勘,此案遂為國際重視。澂江府知府補用道,宣統辛亥在雲南府任,國變去官。
    歲次甲午會試重逢,遵義二百餘年科第中僅有之一人矣,予周氏名沆,字季貞,晚取遁世無悶義,號遁叟子四孫九,書其經過而勒諸石。
    銘曰:科名客,風鏖吏,說甚麼鄉會重逢今又是。裘敝貂,櫪伏驥,那堪回首平生事。嘔心血,剩得幾篇文字。最難忘野人山查界記,沒世無稱君子懼。論定蓋棺任毀譽,六尺鐫碑垂後裔。八十有三遁叟自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