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破風(日語:唐破風からはふ Karahafu)是一種圓弧形博風板類型。在日本傳統建築中常見於寺社城郭等建築的正門或者側窗上方。雖有「唐」,但一般認為是日本特有的建築技法[1]

軒唐破風和向唐破風

概述

編輯

唐破風是建築結構中的山面[2],是屋檐裝飾,呈兩側凹陷[3],中間拱起半弧形,類似遮蓬[4]。有來源說這種建築式樣是來自於中國唐代,源自古典建築樣式中的博風[5],因此得名唐破風[5]。在中國一些唐宋古畫中的建築物有類似現在日本唐破風的結構,稱為卷棚出檐唐代高元珪墓中繪有帶着唐破風曲線的椅子,是為唐破風在中國早期出現的實例[6]。但也有觀點認為該建築形式是日本原創建築手法[7],源自平安時代晚期[8],「唐」的意思僅表示「高貴」和「優雅」,用於體現所描述對象的宏偉和複雜[9]。因此對於該建築形式的起源和定名依據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10]

唐破風常見於建築的正門屋頂,或者側窗上方[7]。在平安時代的畫卷中,唐破風也出現在走廊、轎子等的頂部[11]。目前已知最早有關唐破風的描繪出現在日本奈良縣法隆寺的小型廟堂[8]琉球王國王室宮殿首里城正殿也有唐破風。

歷史

編輯

早期,唐破風僅用於寺廟或者貴族的門樓,從安土桃山時代開始,它逐漸成為大名宅邸和城堡的重要建築元素。大名的住宅門前通常有裝飾有唐破風的門廳,這個門廳用於大將軍御成時,家臣接待使用,或者天皇駕臨時接待天皇用[12]。這使得唐破風有着很特殊的階級社會含義[13]。這種頂上裝飾有唐破風的門,又稱為「唐門」[14][15],作為宗教和世俗權威建築的象徵[16]。在江戶幕府時期,唐門反映在建築主人身上就是權威和強大的象徵[17]。唐破風也有用在澡堂殯儀館等場所,以表現「轉世的入口」以及另一個世界的神秘感[18][19]

類型

編輯

唐破風有兩種類型,軒唐破風和向唐破風。[20]

軒唐破風

編輯

軒唐破風(也稱「盔形破風」[21])是屋頂屋檐拱起呈圓形的破風[20],與屋檐連為一體[22]姬路城天守閣西側四層和由岐神社日語由岐神社割拜殿正門屋檐就是這種破風[20][22]

向唐破風

編輯

向唐破風,也稱「大唐破風」[22],是與屋頂本身分開,獨立突起於屋頂上的窗頂形狀的破風[20]

兔毛通

編輯

唐破風使用了兔毛通,其爲厚而平長的特殊懸魚[4],可見於松本城等地。[2]

圖集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來源

編輯
  1. ^ 日本建築の屋根を特徴づける「唐破風」
  2. ^ 2.0 2.1 天守の意匠 破風と懸魚 (PDF). 「國寶松本城を世界遺産に」推進実行委員會事務局. [2019-06-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29). 
  3. ^ 京都漫步,第86頁
  4. ^ 4.0 4.1 日本名城解剖書,第11頁
  5. ^ 5.0 5.1 中國紀行 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第158頁
  6. ^ 中華古建築,第156頁
  7. ^ 7.0 7.1 東方的西方 華西大學老建築,第104頁
  8. ^ 8.0 8.1 karahafu 唐破風. JAANUS. [2009-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9). 
  9. ^ karamon 唐門. JAANUS. [2009-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9). 
  10. ^ 苑宏剛,第124頁
  11. ^ ,第188頁
  12. ^ Sarvimaki & Structures, Symbols and Meanings,第82–84, 178頁
  13. ^ Fort Lauderdale Roofing Experts.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14. ^ 日本歷史風俗圖錄,第107頁
  15. ^ 京都解剖書,第35頁
  16. ^ Sarvimaki & Layouts and Layers,第80–108頁
  17. ^ Coaldrake 1996,第197頁
  18. ^ 日本名所解剖書,第140頁
  19. ^ 靈魂的場所,第196頁
  20. ^ 20.0 20.1 20.2 20.3 小和田泰経,第22頁
  21. ^ 日本建築史精要,第130頁
  22. ^ 22.0 22.1 22.2 京都解剖書,第26頁

參考書籍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苑宏剛. 劉麗娜. 浅析中国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 on Japa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建築與文化=Architecture & Culture. 2018, (11): 123–124. doi:10.3969/j.issn.1672-4909.2018.11.04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