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路城(日语:姫路城ひめじじょう Himeji-jō)是一座位于日本兵库县姬路市的城堡,为该市主体象征。由于其白色的外墙,也被称为白鹭城白鷺城はくろじょう・しらさぎじょう)。

姬路城
姫路城ひめじじょう
白鹭城
姫路城天守阁
姬路城鸟瞰图(2010年)
位置 日本兵库县
建立者赤松贞范日语赤松貞範
建成时间1346年(南朝:正平元年、北朝:贞和2年)
主要城主赤松氏、小寺氏、山名氏、八代氏、黑田氏羽柴氏、木下氏、池田氏、本多氏、松平氏榊原氏酒井氏
建筑风格城郭构造:涡郭式平山城
天守构造:连立式5重7阶
废城时间明治4年(1871年)
修复者黑田重隆日语黒田重隆羽柴秀吉池田辉政本多忠政
现状现存遗迹:现存天守、橹、门、塀
石垣、土垒、庭园
指定文化财:国宝(大小天守・渡橹等8栋)
重要文化财(橹及渡橹27栋、门15栋、塀32栋)
特别史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姬路城
标准文化:(i)(iv)
参考编码661
登录年份1993年(第17届会议
面积107公顷(260英亩)
地图

作为日本最具象征意义,且保留度最为完整的城堡,姬路城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国宝国家特别史迹,也是日本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为日本100名城之一。由于其保存度相当完好(城内的天守为日本的十二座现存天守之一),也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许多时代剧电影也在这里进行拍摄,或以姬路城作为江户城的象征。

历史

编辑

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

编辑

对于建造姬路城的筑城者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元龟年间的《赤松家传袖之记》写道的赤松则村,另一是天正4年(1576年)的《播磨府中めぐり》内容中提到的赤松贞范日语赤松貞範。但此两书料在近代都有做内容修改,再加上赤松氏几乎在姬路附近未持有领域,因此无法实证赤松氏为筑城者的说法。《播州诸城交替连绵之记》中指出赤松贞范为最初的姬路城城主,贞范在该城居住四年后于贞和5年(1349年)移入庄山城,交由同族的小寺赖季守卫姬路城,接着小寺氏的景治、景重、职治接续其位。职治在嘉吉之乱后在城山城日语城山城 (播磨国)阵亡,此人物虽真实存在,但作为姬路城城主则无确切的史料可证明。[1]

随着应仁之乱的发生,渐渐握有势力的赤松政则山名宗全中夺回领国,并隶属于细川胜元阵营。应仁元年(1467年),政则修建姬路城作为居城使用,但在文明元年(1469年),享有播磨备前美作三国守护的政则建造置塩城日语置塩城,将居城搬迁至该城,姬路城则由小寺则职日语小寺則職 (戦国時代)守卫。新版《姬路市史》内文写道黑田重隆日语黒田重隆职隆父子经过主君小寺则职的许可,建筑姬路城作为置塩城的出城,筑城时期在天文24年(1555年)至永禄4年(1561年)之间。永禄7年(1564年),重隆过世后由职隆继承领域,同10年(1567年)职隆选择隐居,黑田孝高继位。

天正5年(1577年)10月,羽柴秀吉织田信长命令,从京都出发前往播磨,黑田职隆、孝高父子迎接秀吉入城,提供本丸作为本营。同7年(1579年),攻陷英贺城日语英賀城后,秀吉因孝高的提议,将据点从三木城日语三木城移至姬路城,职隆、孝高父子则移到国府山城(妻鹿城)。在但马因幡侵略之际,秀吉于天正8年(1580年)4月到翌年3月进行建筑姬路城的工程,命浅野长政负责绳张,普请奉行由长政和孝高担任,来自志摩的矶部正次郎直光担任大工栋梁。根据现今天守底下发现的秀吉时代天守遗迹,可知当时为外观三重、内部四阶的望楼型天守。[1]城域为现在的本丸、二之丸、备前丸、上山里曲轮和东之带橹。[2]

天正8年(1580年),羽柴秀吉于中国征伐中将姬路作为据点,翌年在姬路城筑起三重四阶的天守阁,另外也开始着手城下町的建设。同10年(1582年),水攻备中高松城时发生本能寺之变,秀吉于是马上跟毛利氏谈和并回到姬路,在交付木下家定作为城代后向明智光秀阵营前去。打败光秀的秀吉之后数次回到姬路,但于同11年(1583年)11月搬迁至大阪城,留下羽柴秀长担任城主之位。秀长在位期间仅仅2年即移至大和郡山城,由木下家定接任城主。关原之战后,家定移至备中国足守阵屋日语足守陣屋

庆长5年(1600年)10月15日,池田辉政三河国吉田移封到姬路,成为播磨国52万大名。翌年作为幕府西边守护的姬路藩开始筑城和建设城下町,由家老伊木忠繁日语伊木忠繁担任普请奉行,矶部庄次郎直政担任大工栋梁,动员人数达到2430万人。于同6年(1601年)至同10年(1605年)进行挖掘外堀和中堀,以三重堀的形式分为内曲轮、中曲轮和外曲轮,形成涡郭式的结构;同7年(1602年)11月搭建大手门前的樱门桥,内堀推测亦在此时完成;同9年(1604年)撤除秀吉兴建的三重天守,从5月开始着手建造以新天守为中心的内曲轮。同14年(1608年)以渡橹将5重7阶的大天守和干、东、西小天守连接的连立式天守竣工。[1][3]

庆长18年(1613年),辉政去世,由其子池田利隆领42万石入城。元和2年(1616年),利隆逝世后其子池田光政因年少为由转封至32万石的鸟取藩,姬路城由伊势国桑名藩日语桑名藩本多忠政入主,隔年构筑西之丸和在三之丸的御本城、武藏野御殿、向屋敷,并将居馆由备前丸移至三之丸。[1]

近代

编辑

明治15年(1882年),备前丸因失火被毁。同43年(1910年),进行“明治大修理”。大正8年(1919年),陆军省修理西之丸。

昭和3年(1928年),指定为历史遗迹。由文部省管理(实际管理者为姬路市)。同6年(1931年),天守阁被指定为“国宝”。随后渡橹等亦被指定为国宝。同9年(1934年),“昭和大修理”开始,但因太平洋战争修理中断。同20年(1945年),7月3日姬路大空袭。在姬路本城遗址的中学校舍虽被烧毁,但城的本体却奇迹般地免于火灾。同25年(1950年),重启之前中断的昭和大修理。

平成5年(1993年),与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古迹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21年(2009年),继昭和大维修后,开始执行名为“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平成大修理”。

构造

编辑
 
姬路城曲轮配置。红线内为内曲轮,绿线内为中曲轮,蓝线内为外曲轮。

内曲轮包括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藩主屋敷和处理政务的机关;中曲轮为武家屋敷;外曲轮主要为町人町,沿着外堀的是屋敷和足轻、中间、小者的组屋敷。在外曲轮的町称为内町,而在外曲轮周围的町称为外町。中曲轮以内为内山下,以外为外山下,外町分为神谷(神屋)、野里、船场(川西)。[1]

内曲轮

编辑

本丸

编辑
天守曲轮
编辑
大天守

位于天守丸的大天守,其外观为5重(层),内部为地下1阶、地上6阶。以下为各阶的结构及用途:[3][4]

  • 地下1阶北面和西面设有窗户,东面、南面和西侧一部分被天守台石垣围绕。在东北隅和西南隅设有厕所,另外设有厨房流理台。
  • 1阶南侧为宴客大厅,北侧分为三个房间,均设有武具库。西侧和北侧分别设有与“ニ之渡橹”和“ヘ之渡橹”的门。石落设置在除了西北隅之外的三方隅和东侧的出格子。
  • 2阶的房间配置与1阶大致相同。南侧的出格子设有石落,北边走廊墙壁上有可以摆设武具的武具挂。
  • 3阶有1间宴客大厅,另外设有楼梯平台,与其他阶相比楼高较高。在南北侧设有石打棚,其作用为监视或射击,是个能使士兵方便应战的平台。
  • 4阶有1间宴客大厅,南北面各有破风之间,其正面有一小窗户,两侧墙壁上设有武具挂。四侧皆有石打棚,在石打棚底下设有称作内室的仓库。
  • 5阶面积与4阶一样,在四隅设有仓库。南北面装有千鸟破风窗户,与4阶一样设有武具挂。东西面的唐破风窗户,该两侧亦设有武具挂。
  • 6阶为天守的最高阶,有一书院风的大厅。
西小天守、ニ之渡橹

西小天守位在天守曲轮西南方,构造为外观三重望楼型设计,内部为地下1阶、地上4阶。在地下1阶设有“水之六门”,1阶设有通往“ハ之渡橹”和“ニ之渡橹”的通道,望楼部南面设有火灯窗。ニ之渡橹的下方为“水之五门”,该渡橹为2重2阶,第一阶设有石落,第二阶则是和西小天守、大天守相连。

干小天守、ハ之渡橹

干小天守位在天守曲轮西北方,构造与西小天守相同。在望楼部南面和西面设有与西小天守一样样式的火灯窗。“ハ之渡橹”是设计地下1阶、地上2阶,与西小天守、干小天守相连的渡橹,地下1阶有唯一能进入天守曲轮内的入口。干小天守的1阶没有楼梯通往2阶,需从“ハ之渡橹”的2阶进入。

东小天守、イ之渡橹、ロ之渡橹

东小天守位在天守曲轮东北方,构造为外观三重层塔型设计,内部为地下1阶、地上3阶。在最上阶装有以漆喰涂饰的格子窗,该天守的1阶亦没有楼梯能到2阶,而是由“イ之渡橹”的2阶进入。“イ之渡橹”和“ロ之渡橹”皆设计地下1阶、地上2阶,地下1阶作为储藏盐使用。“ロ之渡橹”为现存最大规模的渡橹,1阶北面设有唐破风风格的出格子和石落。

备前丸
编辑

池田时期的御殿推测位于此处。在围绕曲轮的南侧石垣上建有多门橹,内部设有局和对面所,而因为该曲轮较狭隘,多门橹亦作为御殿的一部分。另外与天守台石垣东侧相连的折回橹,因为内部设计为座敷,也可能是御殿的一部分。之后御殿搬至三之丸,虽然保留多门橹和厨房,但在明治时期因士兵在使用厨房时引起火灾,导致备前丸大多数建筑物被烧毁。备前门本来是个橹门,后来2楼因明治火灾烧毁,现今所看到的2楼橹部是在“昭和大修理”复兴之建物。[4]

北腰曲轮
编辑

在天守阁北侧为陡坡,在陡坡之上建筑约10米的石垣,并以石垣为底建起由西至东的橹台。该区称为“北腰曲轮”,经过本丸入口“ほ之门”即能抵达。以二层建物“ホ之橹”为中心,周围构成“イ”“ロ”“ハ”“ニ”“ヘ”等渡橹,这些渡橹皆作为储藏食粮使用以面对笼城战。“ロ之渡橹”内设有水井,“水之一门”至“水之六门”以水井为据点,连接成通至天守的水道。该曲轮有两点巧妙的配置,第一点是在“ほ之门”和“水之一门”之间设置名为油壁的筑地墙日语築地塀,并在“ほ之门”往天守的路线上分成两路,可使敌军通过“ほ之门”后未注意到“水之一门”,而往另一条路径前进。另一点则是在“水之一门”到“水之三门”的路线设计成下坡,使敌兵误解成此路径不是通往天守的路线。[5]

二之丸

编辑
菱之门

“菱之门”为现存的门中最大的橹门,也是唯一残存柱、长押、舟肘木等的建筑。该门因在两根主柱上方的冠木上刻有菱纹为名。第一层在东西侧各有设置一个房间,西侧设有潜户[注解 1],与西侧相比东侧房间较宽阔,其南侧设有格子窗。第二层的中央为以黑漆涂料和金属制品装饰的格子窗,两侧为华头窗,在其东侧为附有庇且使用白漆喰的出格子窗。[4][5]

い之门、ろ之门、は之门、に之门

通过“菱之门”后首先会看到“い之门”,经过该门会为通往天守的上坡道和下坡道,继续朝上坡道走的话会看到“ろ之门”,该门分为右边坡道通往“は之门”,即天守方向,左边则是往西之丸。

“は之门”和“に之门”皆为往天守途中的橹门。前者为切妻屋顶,在二楼正面附有格子的武者窗;后者在正面亦附有格子的武者窗,该门以石垣为基底形成二层橹,在第一层的唐破风屋顶上可看到刻有十字纹的鬼瓦。将十字纹看作十字架来看的话,会联想到信奉基督教的黑田孝高,但官兵卫作为基督教徒是在离开姬路城后的事,反倒是在池田辉政时期,池田家的重臣有许多人信奉基督教,因此将十字纹与辉政做关联比较合理[4]

三国堀

位在“菱之门”和“い之门”之间,为正方形状的舍堀[注解 2]。根据江户时代史料,该堀作为储水池使用[4]

る之门

“る之门”位于三国堀的东南方,“り之二渡橹”西面石垣之处,之所以盖在此位置,是因为经过“菱之门”后,眼前会看到“菱之门”,右手边只会看到“り之二渡橹”的石垣,“る之门”则在死角处无法看见。该门是在土墙下的石垣之间以穴门的形式建成,与城内的台地相比处于较低的位置。倘若有危机时会用砂土掩埋,使得该门无法开启,因此也称作埋门。由该门再经由“ぬ之门”是走向天守的捷径,以另个角度看也可作为逃生路线。[5]

を之门

“を之门”是经过“い之门”之后,在下坡道的第一个门。该门为高丽门形式,旁边有设立“り之橹”,两建筑在明治15年(1882年)因火灾而烧毁。

上山里曲轮
编辑

在“ぬ之门”和“り之门”之间的上山里曲轮,其东侧和南侧的土墙上并没有设置狭间[注解 3]。本来在东面的太鼓橹南隅开始,经过南之橹转至西边约110米之间,有设置4栋的渡橹和隅橹,但因年久老化在“明治大修理”拆除,后来虽然复元建物,只建筑土墙,并未付有狭间。[5]

与“ぬ之门”相接的橹台为“リ之二渡橹”,由南延伸的是“リ之一渡橹”和“チ之橹”,每个都为2楼建物。现今“リ之二渡橹”南室展示历代的𩾇瓦

平成28年(2016年),于上山里东侧石垣周围,也就是在三之丸和搦手之间,发现有两处沟状遗迹,之后推定是竖堀。再加上有发现建设土墙的痕迹,推测是将大手侧和搦手侧分离,目的是即使一边被敌方占领,也能在另一边确保反击的进路和退路。根据各时期的绘图和竖堀两侧的石垣,该竖堀推测是由池田氏建造。[6]

井户曲轮(腹切丸)
编辑

井户曲轮因该曲轮中央有一口井而得名。另外又名腹切丸,是因为其曲轮的南面有一称为带郭橹的橹台,从该橹的一楼构造看的话可分为三间房间,中间的房间没有墙壁,只看到台状的石打棚,好似验尸台,再加上该橹前方有一口井可用来洗头,因此会联想到与切腹有关。但该场所就在天守底下,而且邻接具有数寄屋风格的带之橹,可推测并非是执行切腹的场所。[5]

西之丸

编辑
 
从姫路城天守看向西之丸

忠政作为15万石的姬路城主,而又从幕府获得10万石作为其妻千姬的嫁妆,于是开始在三之丸新建处理政务的居馆和整备高台。因池田氏时代未对三之丸做过多的防御设施,于是忠政用石垣加高壁垒,并在东北隅新建化妆橹,作为千姬的休息场所。接着朝向西南方建筑“カ”“ヨ”“タ”“レ”等渡橹,在两渡橹相接处配置“ヌ”“ル”“ヲ”“ワ”“カ”等隅橹,与地形结合成半圆形的城壁。在“カ”和“ヨ”之渡橹设有侍女的房间,虽内部的墙壁和柱子皆有松和草花的绘画,充满女性色彩的布置,但在外侧走廊仍是有设置石落和铁炮狭间等防御机制。[3]

南门

通过“菱之门”左转即能到达三之丸南门,现今仅留础石迹。在该门迹的左手边建有石阶和武者溜,登上石阶后为被土墙包围的正方形平台,也就是武者溜,该平台具有二之丸防御功能。

化妆橹

以二重橹形式建于西之丸北隅的化妆橹,作为西之丸御殿的一部分,在二楼内部设有书院造风格的“化妆间”。

ワ之橹、カ之橹

两橹为位在西之丸南端的二重橹,而“カ之橹”为在姬路城少见的重箱橹[注解 4],另外发现许多构件为转用建材,可能为移筑的建物。在两橹之间的土墙设有石落,但该防御机制在“昭和大修理”前却没有设置,之后调查发现为复元建物。[4]

三之丸

编辑
御本城

位于西之丸南方,三之丸的西边台地。以书院造风格建造,设计表玄关、内玄关、用人诘所、溜之间、使者之间、应对之间、时计之间、蜜柑之间、雁之间、虎之间、鹤之间、黑书院、新小书院、居间、厨房、汤殿等隔间,其中雁之间、虎之间、鹤之间的上铺有金箔,并有以绿青日语緑青描绘的图画,鹤之间更是151大的大厅,作为式典或仪式使用。[7]

下屋敷(武藏野御殿)

千姬因居住的西之丸位置高于御本城,于是搬至比御本城还低的下屋敷。该屋敷以金箔、银箔和绿青装饰,且众多房间附有芒草的绘画,使千姬怀念年少时居住的武藏野,因此也称作“武藏野御殿”。[7]

向屋敷

忠政在三之丸中央设立庭园,建造数寄屋。整备茶室、洗茶器处和大厅,建造一本柱的唐笠之间。庭园摆饰著筑山和泉水,种植日向松、宫城野萩杜若。由于正面对御本城而称作“向屋敷”。[7]

大手门(樱门)

现今所看到的大手门,也就是樱门,是在昭和13年于原“桐二门”位置新建而成。原本大手门是樱门、桐二们和桐一门以枡形形式构成,但因明治时期设置陆军兵营的影响而拆除,之后昭和时期姬路市执行以三之丸为主的“姬路城城址复旧计划”,本来打算复元大手门的樱门、三之丸西南方的“レ之橹”和其北边的“タ之橹”,但最后因战事影响只复元樱门而已。[5]

势隠曲轮

编辑
八头门

位在姬路神社日语姫路神社 (姫路市)的西方,附近有个由船场川日语船場川引水汇集成的水塘,该水塘为内堀的水源地。

北势隐门、南势隐门

北势隐门在势隠曲轮的西北侧,由该门出去的话可看见中曲轮的清水门迹。南势隐门在势隠曲轮的西南侧,基于防御观点该门虎口设计为键型形式。

喜斋门

在城的东面最外侧为“喜斋门”,作为搦手门。在“昭和大修理”之时的调查,秀吉时代的天守与现今的天守位置大致相同,但大手门的位置则是推论在喜斋门的东方或者东南方的位置。[5]

搦手

编辑

从喜斋门向城内走近的话,会先到达“内船场藏”和“下三方藏”,接着会分别经过“と之四门”、“と之三门”、“と之二门”和“と之一门”,最后到达本丸。“内船场藏”位在井户曲轮石垣的正下方,作为收纳年贡的米藏,“下三方藏”则是储藏发放藩士的扶持米。“と之三门”现今已移至市内饰东町的八王子神社。“と之一门”据说是在秀吉筑城时,由赤松氏的居城置塩城日语置塩城迁移过来,该门与“と之二门”构成枡形虎口,现今城内唯一具有枡形虎口外门和内门的场所。[4][5]

出丸

编辑

位于现今姬路市立动物园日语姫路市立動物園处,原本被内堀围绕,在东侧以“绘图之门”与城外相连,西侧以“菊门”与三之丸相连。之后东侧堀被掩盖,也因此不知“绘图之门”的具体位置,而菊门则是相反,现今仍残留着出丸和三之丸之间的土桥遗迹。[8]

中曲轮

编辑

中曲轮并未有明确的町名和町域。根据元禄11年(1698年)的《本多家家中侍屋敷图》,主要可分为埋门和总社门之间、宫之内、宫之后、大名町、市之桥、樱町、袋町、久长门之内、内京口和久长门之间、上岐阜町、下岐阜町、上案内社、下案内社、里下马、下三方、下三方北之町、野里门内西方、西中之町、东中之町、东上之町、西上之町、清水门和野里门之间等区域。设置市之桥门、车门、埋门、雕门、中门、总社门、鸟居先门、内京口门、久长门、野里门、清水门等11门。

根据遗址调查,位在大名町的街道,其侧沟采用凝灰岩的割石,相应以家老为首的屋敷地;中级武家屋敷地的上岐阜町、下岐阜町道路,其侧沟则是使用河原石,可见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街道样貌。[8]

外曲轮

编辑

依据《池田家履历略记》记载,区域由东边的城见町、神和町至西边的龙野町,南从南町到北边的威德寺町。由《本多家家中侍屋敷图》可分为五轩屋敷(上寺町、二筋目、引回横町、三筋目)、外京口门内、外京口门和竹之门之间、下寺町、北条口、光源寺前筋、饰万门至十二所之间、北条门和饰万门之间、新身町等区域。其中“寺町”是池田辉政建设城下町时,在城的东边设置一寺社地,将内曲轮和中曲轮的寺社移至该地而形成的,目的是当外敌侵入时可将寺庙作为城寨使用[8]。设置备前门、饰万门、北条门、外京口门、竹之门等5门。

石垣

编辑
 
使用石棺的石垣(备前丸的备前门)

根据石材加工程度和堆积方法,以及筑城和改修的历史经纬来看的话,可将石垣分为五个时期。秀吉筑城为第一时期,采用未加工的凝灰岩燧石流纹岩以"野面积み"方式堆叠。在上山里曲轮、“は之门”和“に之门”、本丸北侧的姬山树林等地。大多最高高度到5米,石材大小与后面的时期相比略小,但在菱之门东边土墙下的巨石积石垣亦为该时期所建。天守台石垣和“ぬ之门”外侧的备前丸西侧石垣为第二时期,推测是辉政时期所建。主要使用分割过的凝灰岩堆叠。有高约20米以上的高石垣。第三时期为忠政时期建造的西之丸石垣,特征与第二时期石垣大致相同,但由堆积方法看的话,第二时期主要使用"乱积み"和"落し积み",而第三时期则是使用"布积み"。之后虽没有大规模的改修但仍有持续修筑,江户时代和明治时期之后分别列为第四时期和第五时期。[4]

另外姬路城内发现到90多个转用石[注解 5],在北腰曲轮、“は之门”至“に之门”之间和备前丸的石垣皆可看到。主要有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层塔、灯笼等佛教相关石塔,另外也有古坟时代的石棺和手水钵。[4]

修理历史

编辑

江户时期的大天守修理

编辑

宽永3年(1626年),在腕木下方补加方杖,推测因屋顶的重量而使得屋檐渐渐下沉。正保2年(1645年),修理屋顶上的砖瓦。明历2年(1656年),由于在地下1阶的东西心柱,该根元部分开始腐坏,于是将该部分挖空,以带状的铁制物将其围绕,补强柱子强度。延宝(1678年),增添地下1阶和1阶梁下的支柱,在6年后于1、2、4、5阶增添共29根支柱,接着在3年后在同样的阶层增加17根支柱。宝永5年(1708年)经过幕府许可,修复内、中、外曲轮的石垣和浚渫水堀。[1][3][7]

根据在“昭和大修理”时发现的墨书[注解 6],江户时代仅在轴部补强就执行19次,屋顶和屋檐修理也执行17次。[3]

明治大修理

编辑

该修理主要是因为大天守往东南方向大幅度的倾斜,而在东南侧的1阶和2阶新添柱子,另外在各阶的墙面上多加斜柱进行补强,和重新涂刷天守外墙。[3]

昭和大修理

编辑

起因是6月的连日大雨造成西之丸的建筑物和石垣严重地损坏,翌年2月开始西之丸的修复工作,虽在同年8月再次遭逢大雨,造成石垣再度崩坏的事故,最后在昭和13年(1938年)3月完成西之丸的修理作业。之后修理本丸北腰曲轮的“イ”至“ヘ”之渡橹,以及因大雨关系崩落的“ろ之门”南方土墙和石垣,该作业在同15年(1940年)完成。接着该年对“は之门”、“ロ之橹”和周边土墙石垣;同16年对“い之门”、“ろ之门”、“に之门”和周边土墙石垣;同17年对西之丸剩余的橹,分别进行着手,后在同19年完成作业。战后由菱之门开始作业,隔年完成因战事搁置的“カ之橹”土墙修理,直到同30年(1955年),天守阁以外的修理完成。[7]

天守曲轮群经过调查发现,大天守的东大柱和西大柱皆向东南方倾斜约30多公分,地板亦下沉约9公分;小天守群最为严重的是干小天守,柱子倾斜约16.4公分,地板下沉达至11.5公分,最后判断全部建筑物都需要解体修理,大天守更是将地基换作为混凝土。大天守部分由昭和31年(1956年)开始,轴部工程在同35年5月完成,同37年7月开始拆除鹰架,同时进行屋顶涂漆作业,同39年3月结束作业。其中将江户和明治时期补强的支柱、斜柱撤除,仅留2支位于3阶东西大千鸟破风的支柱。小天守部分从同35年2月开始架设鹰架,经过半年结束解体工程。翌年9月结束“イ”、“ハ”之渡橹和“东”、“干”、“西”小天守的工程。“ニ之渡橹”和“厨房”的工程在同38年7月完成,翌年3月结束所有工程。[7]

平成大修理

编辑

该工程从平成21年(2009年)10月开始现场测量作业,补强喜斋门迹的土桥和搭建材料搬入的构台在翌年3月完成。同23年3月搭建好鹰架屋,到11月之间进行大天守的破损调查,12月开始从顶层到下层依序地进行修葺屋顶的作业,直至翌年11月完成。同25年11月完成漆喰重新上漆工程,接着拆除鹰架屋。全部作业在同27年3月完成。[7]

传说

编辑
刑部明神(おさかべみょうじん)(又称长壁明神)
姬路城的守护神。原本是刑部氏的氏神。在大天守最上阶设有神社祭祀。
长壁姬(おさかべひめ)(又称刑部姬)
传说居住在姬路城中的女性妖怪。
播州皿屋敷
日本知名幽灵怪谈皿屋敷(又称“数盘子的阿菊”)据说发生在从前姬路城尚未盖起时的同个位置。现今在姬路城的上山里曲轮留有一口“阿菊井”。

历代城主

编辑
江户幕府成立前
就任期间 氏族 城主 就任期间 氏族 城主
1346~1349
赤松氏 赤松贞范日语赤松貞範
1519~1531
小寺氏 小寺则职日语小寺則職 (戦国時代)
1349~1352
小寺氏 小寺赖季
1531~1545
八代氏 八代道庆日语八代道慶
1352~1357
小寺景治
1545~1564
黑田氏 黑田重隆日语黒田重隆
1357~1403
小寺景重
1564~1567
黑田职隆
1403~1441
小寺职治
1567~1580
黑田孝高
1441~1467
山名氏 山名持丰
1580~1583
羽柴氏 羽柴秀吉
1467~1469
赤松氏 赤松政则
1583~1585
羽柴秀长
1469~1491
小寺氏
小寺丰职
1585~1600
木下氏 木下家定
1491~1519
小寺政隆
1600~1613
池田氏 池田辉政

江户幕府成立后,姬路城成为姬路藩的藩厅,藩主亦成为姬路城的城主,藩主列表可参照“姬路藩#藩主”。

参见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该窗口需要爬行而过,大多在大型门侧边都附有该窗口,像是防火闸门。
  2. ^ 未与外部连接的堀。
  3. ^ 在天守、橹或土墙的墙壁上开凿一个洞,以让弓箭或铁炮射击。
  4. ^ 意为上下楼层同样大小。
  5. ^ 本为别的用途的石造物变为石垣的一部分。
  6. ^ 使用墨在建筑物或木材纪录木匠的工作事务。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今井, 林太郎 (编). 兵庫県の地名 日本歴史地名大系29. 日本: 平凡社. 1999. ISBN 4582490603 (日语). 
  2. ^ (十四)秀吉の姫路城.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3. ^ 3.0 3.1 3.2 3.3 3.4 3.5 姫路市観光交流推进室. 知るほどはまる 姫路城トリビアン Part1. 日本: 姫路市 (日语).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姫路城ガイドツール企画委员会 (编). 第1章 世界文化遺産 姫路城公式ガイド. 姫路城公式ガイドブック. 日本: 近世遗产活用事业実行委员会. 2017 (日语).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姫路市観光交流推进室. 知るほどはまる 姫路城トリビアン Part2. 日本: 姫路市 (日语). 
  6. ^ 多田, 畅久. 特別史跡姫路城跡. 姫路市埋蔵文化财センター调查报告 89. 兵库県姫路市四郷町坂元414番地1. 2020-03-31. doi:10.24484/sitereports.122864.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姫路城ガイドツール企画委员会 (编). 第3章 城と人の歴史. 姫路城公式ガイドブック. 日本: 近世遗产活用事业実行委员会. 2017 (日语). 
  8. ^ 8.0 8.1 8.2 姫路城ガイドツール企画委员会 (编). 第2章 城と町のすがた. 姫路城公式ガイドブック. 日本: 近世遗产活用事业実行委员会. 2017 (日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