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少年
國歌少年,或稱君之代少年(日語:君が代少年),是指於1935年新竹台中州大地震罹難的台灣籍少年詹德坤。根據該地震其他生還者描述,詹德坤曾於臨終前大聲吟誦日本國歌《君之代》[1][2]。此吟誦國歌的情景後來經過改寫,發表於當時日本國官方教科書《國語三》[3],隨即被台灣總督府作為皇民化教育的典範。
簡介
編輯1935年4月21日,發生新竹台中州大地震,災情之慘重名列日治時期各地震第一。而新竹州轄下的苗栗郡公館莊(今苗栗縣公館鄉)亦受波及。其中,就讀公館公學校三年級的十歲少年詹德坤被頹圮的家屋壓成重傷。經震災救援人士營救後,轉送「福基臨時收容所」搶救;後因傷勢嚴重,再轉送苗栗醫院。4月23日,詹德坤傷重不治。
事後依據當時該地震生還者公館公學校校長橋邊一好描述,詹德坤在就醫過程中,只說國語(日本語)堅持不說臺灣語(臺灣客語),且於彌留期間大聲吟誦日本國歌《君之代》[1]。此一事蹟經橋邊一好層層上報後,受到台灣總督府明令表揚。日本政府不但隨即於該鄉設立「君之代少年銅像」(今苗栗縣公館國民小學對面的五福公園內),也將此事蹟編入日本本土及其統治區的義務教育學校的教科書。而描繪詹德坤彌留的該教科書內文,主要內容則著重於他演唱國歌的情景[5][6]:
「過了不久,詹德坤說:爸爸,我要唱《君之代》。詹德坤閉上眼睛,好像在思考什麼似的,不一下子,他吸一口氣,沉靜地唱出:『君之華年,千代,八千代』,此時,詹德坤全心而唱的歌聲,令病房內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用心聽着。『小哉,石兮』聲音雖微弱,但德坤仍清楚地繼續唱著。病房裡不時傳出哭泣聲。『茁然成巖,苔生方亟』快要結束時,聲音逐漸變弱。但是德坤完美地唱完整首歌。這天早晨,唱完君之代的詹德坤,在父母和眾人含淚的守護中,安詳的長眠了。」
「それからしばらくして、少年はいひました。
『おとうさん、君が代をうたひます。』
少年は、ちょっと目をつぶって、何か考へてゐるやうでしたが、やがて息を深く吸って、静かに歌ひだしました。
きみがよは
ちよに
やちよに
徳坤が心をこめて歌ふ聲は、同じ病室にゐる人たちの心に、しみこむやうに聞えました。
さざれ
いしの
小さいながら、はっきりと歌つづいて行きます。あちこちに、すすり泣きの聲が起りました。
いはほとなりて
こけの
むすまで
終りに近くなると、聲はだんだん細くなりました。でも、最後まで、立派に歌ひ通しました。
君が代を歌ひ終った徳坤は、その朝、父と、母と、人々の涙にみまもられながら、やすらかに長い眠りつきました。」
後續
編輯因為轉寫描繪深刻,該內容之後於日本本土流傳,教科書內文主角詹德坤化為「促成全國兒童奮起」的教材。除此,另外於華北、滿洲、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等殖民地,則被充當「皇民化」模範。不僅如此,拍攝為教育影片的該事蹟,更成為日後對台徵兵的口號。因此,台灣軍出現了所謂「吾等君之代少年」或「吾等君之代青年」之「榮譽」稱號。
然而依據學者陳其澎在田野過程的訪問結果,事發當地的耆老對懷疑該故事真實性,其中有人更認為此故事「是橋邊校長一手編導出來的」[4]。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允晨文化,台北,2002年
- ^ 森宣雄、吳瑞雲,《台灣大地震》,台北:遠流出版,1996年
- ^ 村上政彥,《尋找「國歌少年」:台灣人與日語教育》(《「君が代少年」を探して 台湾人と日本語教育》),2002年,東京都,平凡社。
- ^ 4.0 4.1 《“框架”台灣:日治時期殖民現代性的研究》,陳其澎,[[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2003年,第6-8頁 (PDF). [2009-07-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7-12).
- ^ 中華民國教育部:台灣高中課本95年度課綱《歷史科第一冊》(台灣史)
- ^ 国民学校国語教科書『初等科國語三』(本文). www.geocities.jp. [201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5).
- ^ 日據「國歌少年」 曾風光今淡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報》,2011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