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會
大刀會,清代民間秘密結社團體之一。俗名「金鐘罩」亦名「仁義會」。是白蓮教的分支。其會員以農民為主,包括城鄉手工業者,貧苦知識分子和小商販等。會員遍佈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奉天、直隸等省份。[1]:89
起源與發展
編輯大刀會最早產生在1894年的山東曹縣一帶,由於當地洋教教會存在對百姓的欺壓,當地人以「興華滅洋,保衛身家」的口號組成大刀會,後演變為「扶清滅洋」。1896年6月,江蘇碭山(今屬安徽)大刀會首領龐盛選(龐三傑)向山東曹、單等縣大刀會求援,以反擾教會。山東大刀會首領劉士端即派彭桂林帶領會眾千餘至碭山,焚燬劉堤頭外國教堂。銅山(今屬江蘇)、豐縣、蕭縣(今屬安徽)及山東等地大刀會紛起響應反對教會,被清政府山東及江蘇的駐軍鎮壓。次年7月,碭山縣大刀會眾再次攻打教堂,銅山、豐縣會眾準備再次起事,旋遭鎮壓。同年山東大刀會在曹州殺死兩名德國教士和眾教民,引致德國出兵,清政府戰敗,割膠州灣。大刀會的反洋教暴亂,是早期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前驅之一。辛亥革命時期,山東的大刀會眾也曾支持過革命黨人張繼、宋教仁等。但該會亦曾被地主階級利用來反對農民起義。[2]
大刀會在各地有不同的發展,故各地的政治、經濟、組織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到了民國時期,大刀會的影響力更為廣泛,國民政府多次下令清剿,但收效甚微。[1]:891949年中共打贏第二次國共內戰前後,福建地區的大刀會被納入「反共救國軍」的體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期的主要反對武裝之一,[1]:90中共方面亦將大刀會視為國民黨當局的「特務土匪」。直至1951年4月,大刀會最後在福建的殘餘勢力才被基本消滅。[1]:151
現在,許多新解放區的廣大人民,在飽受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匪幫十二年的殘酷剝削和兵燹之災以後,迫切地要求社會秩序的安定,城鄉貿易的暢通,經濟生活的恢復正常,以便迅速治好戰爭破壞的創傷,重整自己的家業。但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有計劃地製造的特務土匪的騷擾作亂,燒殺淫掠,卻使人民的要求無法實現。在人民解放軍消滅或擊潰國民黨匪軍,解放廣大的城市和鄉村以後,如果許多地方實際上仍為特務土匪和反動勢力所控制,則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無法推行,舊的反動政權不能改造,人民的負擔很難減輕和公平,救災治水等要急之舉也受到障礙,一切革命工作無法展開,城鄉關係不能溝通,人民幣不能占領廣大的市場,經濟生活無法恢復,城市將被孤立,農村將被窒息。因此,在解脫國民黨暴政的壓迫之後,特務土匪便是人民當前最主要的和最可惡的敵人;而肅清土匪,安定民生,則成為各階層人民共同的迫切要求。因此,發動大批幹部和革命的工人、學生下鄉,配合人民解放軍的武裝力量,動員廣大農民,肅清土匪特務,推翻反革命惡霸分子的統治,安定秩序,發展生產,進而有系統地有步驟地進行各種社會改革,便必然應該成為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許多地方的經驗都告訴我們:凡是新解放地區,起初必須有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集中全力進行剿匪反惡霸鬥爭,摧毀國民黨反動勢力,才能打開局面,站穩腳眼。這幾乎已成為鬥爭發展必經的過程。誰要是不及時地抓緊這一環節,便難免要走彎路,而且終究要回過頭來重新做起。
——新華社,«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
分類
編輯會內分坎門和離門兩支。離門燒香唸咒,不動刀槍;坎門除唸咒外,還練習刀槍武功,設立壇場,傳授徒弟,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團體。其政治宗旨「以掃清滅洋為幟」經常發動暴亂反對教會。其名稱也各不相同,可以從服裝顏色(如黃甲會、青帶會)、武器(如白扇會、花籃會)、迷信角度(如八仙會、八卦會)等方面命名。[1]:89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郭天印.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中國: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 ISBN 9787203101390.
- ^ 牟信剛. 大刀会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青島市城陽區檔案局.[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