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蔡林格
安東·蔡林格[5],又譯安東·塞林格[6][7](德語:Anton Zeilinger;德語:[ˈtsaɪlɪŋɐ],1945年5月20日—),奧地利量子論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8]。他現在是維也納大學物理學榮譽退休教授,他還是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維也納分所主席[9]。他的大部分研究涉及量子糾纏的基本方面和應用。
安東·蔡林格 Anton Zeilinger | |
---|---|
出生 | 奧地利因河地區里德 | 1945年5月20日
國籍 | 奧地利 |
母校 | 維也納大學 (學士, 博士) 維也納工業大學 (特許任教資格) |
知名於 | 量子隱形傳態 貝爾不等式的實驗證據 伊利澤-威德曼炸彈測試問題 |
獎項 | 艾薩克·牛頓獎章(2007) 沃爾夫物理學獎(2010) 諾貝爾物理學獎(2022)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 |
機構 | 維也納大學 慕尼黑科技大學 維也納科技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 牛津大學墨頓學院 法蘭西公學院 |
論文 | Neutron de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on a Dy-single crystal(1972) |
博士導師 | 赫爾穆特·勞赫 |
博士生 | 潘建偉[1] 托馬斯·延內維恩[2] 斯蒂芬妮·巴茲[3][4] 馬小松 |
2007年,安東·蔡林格獲得英國物理學會的第一個艾薩克·牛頓獎章,以表彰「他對量子物理學基礎的概念上和實驗上的開創性貢獻,已經成為快速發展的量子信息領域的基石"[10][9]。2022年10月,他與阿蘭·阿斯佩和約翰·克勞澤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實驗、確立貝爾定理的違背驗證,和開創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傑出工作[11]。
早年生活和教育
編輯安東·蔡林格於1945年出生於奧地利上奧地利州的因河地區里德。 他於1963年至1971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和數學。他於1971年獲得了維也納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並在赫爾穆特·勞赫的指導下完成了《Dy單晶上的中子去極化測量》的論文。 1979年,他獲得了維也納科技大學的大學講師資格(特許任教資格)[12][13]。
事業
編輯蔡林格曾在維也納工業大學和因斯布魯克大學任職[來源請求]。 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柏林洪堡大學、牛津大學墨頓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和巴黎法蘭西公學院擔任訪問職位 (國際主席)[來源請求]。 蔡林格榮獲的獎項包括沃爾夫物理學獎(2010年)、英國物理學會的首屆艾薩克·牛頓獎章(2007 年)、和費薩爾國王國際獎(2005年)。
他是7所科學院的院士[來源請求]。安東·蔡林格目前是維也納大學物理學名譽教授和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的高級科學家。 他於2013年至2022年擔任奧地利科學院院長[14]。
自從2006年起,蔡林格擔任奧地利科技學院董事會副主席,這是一個由蔡林格提議發起的雄心勃勃的項目。 2009年,他創立了國際學院 Traunkirchen ( International Academy Traunkirchen)[15], 致力於支持科學技術方面的天才學生。 他是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的粉絲,甚至將他的帆船命名為42[16]。
研究
編輯量子隱形傳態
編輯最廣為人知的是他首次實現了獨立量子比特的量子隱形傳態[17]。 後來,他將這項工作擴展到開發一種源,用於在兩個加那利群島之間自由傳播隱形傳輸的量子比特[18]和超過144公里的量子隱形傳輸[19]。 量子隱形傳態是許多量子信息協議中的一個基本概念。 除了在量子信息傳輸中的作用外,它還被認為是在量子計算機中構建邏輯閘的重要可能機制[20]。
量子通信、量子密碼學、量子計算
編輯1998年(2000年出版),他的團隊率先使用糾纏光子實現量子密碼學[21]。
然後,他還將量子糾纏應用於光學量子計算,在2005年[22], 他首次實現了單向量子計算。 這是 Knill、Laflamme 和 Milburn 提出的基於量子測量的協議[23]。
蔡林格和他的小組關於長距離糾纏分布的實驗始於位於多瑙河兩岸的實驗室之間的自由空間和基於光纖的量子通信和隱形傳態[24]。然後將其擴展到整個維也納市[25]和兩個加那利群島之間超過144公里的更遠距離,從而成功證明與衛星進行量子通信是可行的。 他的夢想是將糾纏光源放到軌道上的衛星上[16]。 第一步是在意大利馬泰拉激光測距天文台(Matera Laser Ranging Observatory)的實驗中實現的[26]。
更新穎的糾纏態
編輯安東·蔡林格與他的團隊一起,為實現新的糾纏態做出了許多貢獻。 當 Paul Kwiat 在蔡林格小組擔任博士後[27]時,他與 Paul Kwiat 一起開發了偏振糾纏光子對的來源,成為全球許多實驗室的主力軍。 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首次展示為許多實驗室開闢了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28]。
作品
編輯蔡林格撰寫了550多篇科學文章,其中500篇經過同行評審,16篇被認為是高被引用論文。
榮譽
編輯- 國際榮譽
在大眾文化中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Prof. Jian-Wei Pan. [2015-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Quantum Communication and Teleportation Experiments using Entangled Photon Pairs (PDF). 2002-06-11 [2015-11-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1-20).
- ^ Barz, Stefanie. Photonic Quantum Computing. 2012-10-15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透過othes.univie.ac.at.
- ^ Prof. Dr. Stefanie Barz |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atter and Quantum Technologies |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www.fmq.uni-stuttgart.de.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 ^ 三名科学家分享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華網. [2022-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 ^ 安东·塞林格. 中國工程院.[失效連結]
- ^ 院士信息 安东·塞林格. 中國科學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2. NobelPrize.org.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5) (美國英語).
- ^ 9.0 9.1 Anton Zeilinger. www.nasonline.org.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 ^ Anton Zeilinger scoops first Isaac Newton medal. Physics World. 2007-10-03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6) (英國英語).
- ^ 11.0 11.1 Ahlander, Johan; Burger, Ludwig; Pollard, Niklas. Nobel physics prize goes to sleuths of 'spooky' quantum science. Reuters. 2022-10-04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英語).
- ^ Curriculum Vitae Anton Zeilinger (PDF).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09-30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8-30).
- ^ Neutron de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on a Dy-single crystal (PDF).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72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08).
- ^ Anton Zeilinger – new President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Vienna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03-16 [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3).
- ^ International Academy Traunkirchen.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9).
- ^ 16.0 16.1 Minkel, Jr. The Gedanken Experimenter. Scientific American. 2007-08, 297 (2) [2022-10-07]. Bibcode:2007SciAm.297b..94M. ISSN 0036-8733. PMID 17894178.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807-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1).
- ^ D. Bouwmeester, J. W. Pan, K. Mattle, M. Eibl, H. Weinfurter & A. Zeilinger, 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 Nature 390, 575–579 (1997). Abstrac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29.. Selected for the Nature 「Looking Back」 category of classic papers from Nature’s archive; one of ISI’s 「Highly Cited Papers」.
- ^ J.-W. Pan, S. Gasparoni, M. Aspelmeyer, T. Jennewein & A. Zeilinger,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Freely Propagating Teleported Qubits, Nature 421, 721–725 (2003). Abstrac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1-15..Sel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s one of the top ten Physics Highlights in 2003.
- ^ X.-S. Ma, T. Herbst, T. Scheidl, D. Wang, S. Kropatschek, W. Naylor, B. Wittmann, A. Mech, J. Kofler, E. Anisimova, V. Makarov, T. Jennewein, R. Ursin & A. Zeilinger, Quantum teleportation over 143 kilometres using active feed-forward, Nature 489, 269–273 (2012). Abstrac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2-10-04.. Ranked as a 「highly cited paper」 by Thomson Reuters』 Web of Science, placing it in the 1% of the academic field of physics based on a highly cited threshold for the field and publication year.
- ^ Shelton, Jim. Yale researchers 'teleport' a quantum gate. YaleNews. 2018-09-05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8) (英語).
- ^ T. Jennewein, C. Simon, G. Weihs, H. Weinfurter & A. Zeilinger, Quantum Cryptography with Entangled Photons, Phys. Rev. Lett. 84, 4729–4732 (2000). Abstract. This paper was featured in several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s, both online and in print.
- ^ P. Walther, K.J. Resch, T. Rudolph, E. Schenck, H. Weinfurter, V. Vedral, M. Aspelmeyer & A. Zeilinger, Experimental one-way quantum computing, Nature 434 (7030), 169–176 (2005). Abstrac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2-10-04..
- ^ E. Knill, R. Laflamme & G. J. Milburn, A scheme for efficient 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linear optics, Nature 409, 46–52 (2001). Abstrac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1-14..
- ^ Rupert Ursin; Thomas Jennewein; Markus Aspelmeyer; Rainer Kaltenbaek; Michael Lindenthal; Philip Walther; Anton Zeilinger. Quantum teleportation across the Danube. Nature. 2004-08-18, 430 (7002): 849 [2021-04-21]. PMID 15318210. S2CID 4426035. doi:10.1038/430849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 ^ Markus Aspelmeyer; Hannes R. Böhm; Tsewang Gyatso; Thomas Jennewein; Rainer Kaltenbaek; Michael Lindenthal; Gabriel Molina-Terriza; Andreas Poppe; Kevin Resch; Michael Taraba; Rupert Ursin; Philip Walther; Anton Zeilinger. Long-Distance Free-Space Distribution of Quantum Entanglement. Science. 2003-08-01, 301 (5633): 621–623. Bibcode:2003Sci...301..621A. PMID 12817085. S2CID 40583982. doi:10.1126/science.1085593.
- ^ P. Villoresi, T. Jennewein, F. Tamburini, M. Aspelmeyer, C. Bonato, R. Ursin, C. Pernechele, V. Luceri, G. Bianco, A. Zeilinger & C. Barbieri,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a quantum channel between Space and Earth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7-11-22.,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0, 033038 (2008). Highlight of New J. Phys. for 2008.
- ^ P.G. Kwiat, K. Mattle, H. Weinfurter, A. Zeilinger, A.V. Sergienko & Y.H. Shih, New High-Intensity Source of Polarization-Entangled Photon Pairs, Phys. Rev. Lett. 75 (24), 4337–41 (1995). Abstract.
- ^ A. Mair, A. Vaziri, G. Weihs & A. Zeilinger, Entanglement of th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states of photons, Nature 412 (6844), 313–316 (2001). Abstrac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3 May 2010..
- ^ Anton Zeilinger. Wolf Foundation. 2018-12-11 [2022-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2) (美國英語).
- ^ Isaac Newton Medal and Prize recipients. IOP. [202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 ^ All time Winners. KFIP. [2022-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1).
- ^ Klopsteg Memorial Lectur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s Teachers. [2022-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31).
- ^ Verzeichnis der Mitglieder (PDF). Pour le mérite für Wissenschaften und Künste: 48. 2022-08-25 [2022-10-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06).
外部連結
編輯- Zeilinger's homep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omep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Traunkirch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Quantum Teleportation by Zeiling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3 update of 2000 Scientific American article
- 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