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關稅清朝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一項商業稅種。在水陸要道或商品集散地所設的稅關,叫做常關,其所徵收的稅謂之常關稅,實際上並不是指某一個獨立的稅種,而是對在設常關處所收稅款的統稱。[1]

歷史

編輯

明代在水陸要道或商品集散地設關徵稅,初分工關鈔關。工關以徵收竹、木、柴、炭等稅為主,收歸工部管轄,所收稅款供應該部作營繕費用,故稱「工關」。成化七年曾在蕪湖、荊州、杭州等地設局,清代初設臨清、宿遷、龍江、蕪湖、南新等五關,徵收此稅。明代曾先後在崇文門漷縣(正統十一年移至河西務)、臨清濟寧徐州淮安揚州、上新河(南京)、滸墅關北新關(杭州)、九江金沙洲(武昌西南)、正陽關蕪湖等十二處設「鈔關」,其中京杭大運河設八處鈔關;主要是征船料稅,只有臨清、北新兩關兼收貨稅。初用大明寶鈔交納商貨稅款,故名「鈔關」。成化以後鈔關折收銀兩。[2]清代沿用,因這項稅收歸戶部,所以又叫「戶關」、「榷關」。順治初,定各省關稅,專差戶部司員督征。康熙二年(1663年),全國鈔關精簡為大運河沿線的儀徵瓜州淮安濟寧天津五處,嚴禁徵收附加。乾隆繼位後,鈔關數量激增,不僅水路要津增設鈔關,陸路要地亦增設鈔關,徵收貨物通過稅,並將原先鈔關所征船稅與貨物通過稅,統稱為關稅。[3]清代前期, 榷關稅收僅次於田賦鹽稅[4]道光二十一年,戶關增加到二十四處,凡通過稅關的一切貨物均要納稅。所徵稅款分為正稅、商稅、船料稅三種。正稅在產地徵收,商稅按貨物價格徵稅(從價計征),船料稅則是按船的梁頭大小徵稅。[5]

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通商口岸設立海關。為了區別於「洋海關」,原工關和戶關統改為「常關」、「舊關」、「老關」,相應的鈔關稅也改稱為「常關稅」,以與「海關稅」相區別。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中,清政府作為償付庚子賠款擔保之一的常關稅,即指距通商口岸五十里內的常關稅,距洋關50里內的常關移交海關,這項稅收管轄權落入海關稅務司手中。[6]辛亥革命時,分布在全國重要交通要道的常關有五十餘個。

民國建立後,北洋政府財政部在各常關設「稅務監督公署」。全國商會研究會1920年9月統計:「現時常關本關計四十三個,本關之下再設數分關及十餘分關,分關下又有分卡。綜計分關分卡約三百五十所,此時通商口岸五十里內例設常關十九處」。[7]。1926年,全國常關發展到54個:[8]

  • 五十里內常關:津海、荊州、九江、江海、甌海、閩海、潮海、梧州、山海、東海、蕪湖、浙海、鎮海、福海、廈門、江門、甘竹、瓊海、北海、粵海等20個,其中12個既有五十里內常關、又有五十里外常關;8個只有五十里內常關;
  • 五十里外常關:津海、山海、東海、江海、蕪湖、閩海、廈門、浙海、甌海、粵海、潮海、瓊海等12個;
  • 內地常關:崇文門、臨清、淮安、揚由、鳳陽、贛關、閩安、武昌、新堤、辰州、荊州、寶慶、潼關、嘉峪、夔關、成都、打箭爐、太平、潯州等19個;
  • 沿邊常關:張(家口)虎(殺虎口)多(倫)、塞北歸綏)、伊犁等3個

1927年12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頒布 《修正常關徵收考成條例》6章19條。1928年閻錫山晉系統治綏遠後,將殺虎口關和歸綏的塞北關合併設立「厘金局」。[9]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取得了有限的關稅自主權和實行了統稅的兩個條件下,廢除常關制度和厘金制度。[10]

紀念

編輯

臨清運河鈔關:始設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宣德十年(1435年)升為「戶部榷稅分司」,明代萬曆年間,戶部核定臨清運河鈔關年徵收船料商稅銀8.3萬兩,居全國鈔關之首,占大運河沿岸八大鈔關課稅額的四分之一。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實際徵收稅銀117861兩。1930年閉關。前後存續五百年。是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2018年國家文物局審核通過《臨清運河鈔關環境整治施工方案》。[12]2019年3月臨清運河鈔關甬道環境整治工程正式動工。鈔關甬道長140米,是連接鈔關後關與前關的通道。甬道環境整治內容主要包括鈔關儀門前通往運河道路的恢復、兩側建築整治、立面整治及綠化排水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拙:「清代的"常關稅"簡介——兼答劉遠來同志來信」,《中國稅務》,1986年第5期,第46頁。
  2. ^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版。
  3. ^ 柴逢國 孫斌:「運河鈔關:盛衰興廢五百年」,《中國稅務報》,第五版,2022年6月13日。
  4. ^ 鄧亦兵:《清代前期關稅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頁。
  5. ^ 彭雨新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版,ISBN:9787307006430
  6. ^ 倪玉平:《清代關稅:1644-1911年》,科學出版社,2017年9月版,ISBN 9787030546333
  7. ^ 江恆源:《中國關稅史料》,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第7頁
  8. ^ 趙文銳:《關稅問題專刊》,中國經濟學社1926年版,第18頁。
  9. ^ 王德功:「殺虎口稅關始末」,《文史月刊》,2005年第3期,第50-51頁。
  10. ^ 廖劍南 廖聲豐:「民國時期常關稅收制度研究」,《海關與經貿研究》,2022年第6期,第64-77頁。
  11. ^ 齊魯稅史館 張士國:「臨清鈔關:開設最早,閉關最晚」,《中國稅務報》,第五版,2022年6月13日。
  12. ^ 記者 夏旭光 曹原:「臨清運河鈔關甬道開建」,《聊城日報》,2018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