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系
晋系,民国军阀派系之一,以山西为根据地,由阎锡山于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之际创立,一如其他军阀一样和当时的北洋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领袖阎锡山就曾拥戴袁世凯洪宪称帝。直至1949年另一位代表人物傅作义投共导致晋系消亡前,晋系集团统治山西38年之久。
晋系 | |
---|---|
![]() 辛亥革命爆发时所使用的革命军旗兼山西省军政府旗(八卦太极旗) ![]() 北洋陆军(1911年10月-1927年6月) ![]() 国民革命军(1927年6月-1949年5月) | |
存在时期 | 1911年-1949年 |
国家或地区 | ![]() |
效忠于 | ![]() ![]() |
部门 | ![]() ![]() ![]() |
种类 | 陆军 |
参与战役 | 国民革命军北伐 中原大战 中国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
指挥官 | |
著名指挥官 | 阎锡山 傅作义 |
历史编辑
1911年辛亥革命时,山西北洋军标统(约等于团长)阎锡山响应起义,掌握了山西的政权,开创了“晋系”。
由清末到民国初年,由于晋商的发达,山西为中国富庶省份,因此阎锡山作为1910年代-1920年代山西领导人,也成为中国的重要政治、军事人物。[1]
晋系对于山西亦有相当贡献,农业、民生方面,阎锡山于1917年起推出“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种树、推动蚕丝、剪断辫子、禁止鸦片、解放缠足;“三事”:种棉、造林、牲畜)来发展农业。
军事、工业方面,晋系对山西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的发展也不遗余力。阎锡山所设立的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曾与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汉阳兵工厂和奉天兵工厂并列。生产的弹药不仅能满足晋军的需求,也成为阎锡山拉拢和要挟其他军阀势力的重要工具。
山西陆军编辑
辛亥后阎锡山所属部队2千人经北洋政府批准,被整编为山西陆军第一师。这是晋军的开始。1914年8月扩编为三个混成旅。袁世凯为分化山西军权而建立的11营山西巡按使警备队,也随着巡按使金永被阎锡山逼走,落入了阎锡山的手中。1916年陆建章卫队旅团残部在商震带领下进入山西,阎锡山顶住北洋陆军部压力,以“省防务紧要,商旅尚属可用”为由,用山西省财政报销商震所部的军饷。1917年8月扩编为四个混成旅加两个混成团。1918年山西第四混成旅一分为二,至此晋军已经有三万之众。
1912年以日本留学归国的赵戴文担任山西将校研究所所长,集中历次整编中编余的军官约100多人。1915年建立军事教育团,招收知识青年和军队基层挑选的出色士兵,前后共两期,共有1000余人接受了基本的军事教育,返回晋军中担任班长。1919年6月,商震担任山西学兵团团长,至1930年学兵团共培训学兵6000余人。日后这批学生大多成为晋军基层骨干。
国民革命军北方军编辑
1927年6月3日,阎锡山宣布山西易帜效忠国民政府,12万山西陆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6月5日太原召开国民大会,拥阎担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6月6日阎就任总司令职,通电服从三民主义。7月17日晋军占领石家庄,奉军退走正定,晋军向南推展至顺德。奉军在正定、定州、保定布置三道防线。1927年9月奉晋战争爆发。阎锡山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誓师讨奉。同时把晋军编为三个军团,共辖12个军另17个师、12个骑兵师、7个独 立旅共20余万人:
- 北方革命军总司令 阎锡山
- 第一军团总指挥 商震
- 第二军团总指挥 徐永昌
- 第三军团总指挥 杨爱源
- 第一军军长 商震(兼)
- 第二军军长 杨爱源(兼)
- 第三军军长 杨效欧(代)
- 第四军军长 傅存怀(后升编为第四军团总指挥)
- 第五军军长 李生达(代)
- 第六军军长 丰玉玺
- 第七军军长 张荫梧
- 第八军军长 谭庆林(即骑兵军)
- 第九军亦为骑兵军在编制中
- 第十军军长 李维新
- 第十一军军长 王懋公
- 第十二军军长 徐永昌(兼)
- 直辖炮兵集团长 周岱
- 直辖骑兵集团
- 直辖第四师师长傅作义
- 晋北镇守使 赵戴文
- 晋南镇守使 张培梅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编辑
1928年2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第42次会议议决,将晋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阎锡山为总司令。
国民革命军第三方面军编辑
1930年5月至11月中原大战期间,晋军自行宣布改编为第三方面军。中原大战失败后,所部为张学良改编。阎锡山下野。
太原绥靖公署(第一次)编辑
1932年2月20日设立。主任阎锡山,副主任杨爱源、孙楚,参谋长杜春沂。
第二战区编辑
太原绥靖公署(第二次)编辑
1947年2月,第二战区长官部改组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
评价编辑
1930年的美国《时代杂志》记述:“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实际上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处于各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使他显得出类拔萃。阎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2]
代表人物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山西王”阎锡山的财经观
- ^ 阎锡山 能成大事业,难得大机缘. [201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1).
来源编辑
- 书籍
- 黄启昌 著:《乱世之狐:晋系军阀全传》. 团结出版社. ISBN 780130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