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師
整編師是1946年至1948年中華民國國軍的編制單位,通常由軍改編為整編師,下轄3個旅6個團,1947年,改為每旅轄3團,即2旅6團或3旅9團編制[1]。
歷史
編輯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時,國民革命軍雖然經過1945年春季的精簡裁軍,但仍然有120個軍354個師的龐大規模。不論從國府的財政能力、戰後全國民意、政協決議影響、國際影響特別是美援壓力,「整編國軍不獨為國人一致之要求,即盟邦人士亦莫不一致希望,此種整軍政策關係抗戰勝負與國家命脈,中央原早有定策」,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精簡為90個整編師的國防陸軍,另外給共軍18個師的番號和員額。
1945年7月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編制《軍事委員會陸軍整理計劃》,1945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核准,附件有《全國陸軍部隊軍事機關學校現狀一覽表》、《復員時應保留陸軍部隊及人員數目表》、《陸軍各部隊復員所需經費估計表》、《東北游擊部隊處理計劃》和《東北偽軍及偽盟旗保安部隊處理計劃》。截至1945年7月底,全國陸軍部隊加軍事機構和學校在編人員總計約524萬人,其中:步兵、騎兵師共280個;炮兵團32個;工兵團26個;輜汽團20個又8個營;挺進部隊約25萬人;按照編制,前述各部合計為420萬人,其餘100餘萬則為軍事機構和學校的人數。
- 步兵:「戰後決以師為最大單位,其編制按現行『甲種』師編制加以修正」,整編分三期,將陸軍逐步縮編為80-100個師,其餘步兵師旅一律撤銷」。100個步兵師總人數為1,377,000人,則每師應為13,770人。
- 騎兵現有3個軍18個師約9萬人,計劃按『甲』種騎兵師編制縮編成10個師後,人數減為73,160,裁減比例不到20%。
- 炮兵現有5個美式炮兵團:炮兵第4、5、10、12和13團;野戰重炮和重迫炮共有14個團又2個營;戰防炮團4個;高射炮團8個;照測總隊1個。共74,606人,計劃保留52,800人,裁減比例略高於16%。對炮兵各團重新調配計劃,如美式炮團改編為師屬炮兵;戰防炮團和高射炮團,除其中的摩托化和中口徑以上高射炮保留為獨立炮兵團和獨立高射炮兵團外,其餘也都撥配各師使用。
陸軍部隊共約180萬人;軍事機構和學校的人數減為70萬人。整編中的退伍復員的官兵預計為200-270萬左右。
1946年1月12日,國共停戰協議生效,在1月16日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軍政部次長林蔚作了《關於整軍的報告》。根據該報告,1937年抗戰爆發時部隊總數量有49軍、128師、30旅。1943年底擴張至124軍、354師、31旅、15營。從1945年初起,國民政府陸續對軍隊進行了整軍,基本原則是各部隊一律裁併三分之一,共已裁減了36軍、111師、21旅、83團、10營人;已編妥者87軍、235師、8旅、35團、5營;未經整編者尚有4軍、18師,大部在新疆未易實行之地區;現有89個步兵軍、2個騎兵軍、253個師(內有新增青年軍3軍8師及新改編2師)約380餘萬人。預定充實陸軍總部美械裝備12軍、36師;國械裝備10軍、31師。國方擬將前述軍隊裁減為180萬人,整編成90個師、騎兵10個旅及若干特種兵及勤務部隊。
1946年2月中下旬,國軍各軍師長們雲集南京,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召開的軍隊整軍復員會議(「全國整軍會議」)。[2]原計劃汰弱留強,後因各派系各部隊要求公平,遂改為凡整編部隊一律裁減1/3,導致強者變弱,弱者更弱。在南京整軍會議期間,以整編第74師為模範師,在南京城外舉行軍事演習,向國民黨將領展示陸空配合的攻擊作戰。主持演習的白崇禧在講評時聲稱:國軍以現代化武器去打共產黨,是不成問題的。
1946年2月25日,國共根據雙十協議和政治協商會議的精神,由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三人軍事小組簽署了《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通稱「整軍方案」),其中第一期的整編確定為政府軍90個師,中共軍18個師,一年內雙方將除此之外的部隊裁減復員,「陸軍包括由三個師所組成之各軍……至十二個月終了,全國陸軍應為一零八師……在此數內,由中共部隊編成者計十八個師」;隨後半年進行縮編,比例仍為5:1,即政府軍縮編成50個師,中共軍縮編成10個師,統編為20個軍。
1946年3月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軍政次長林蔚的《軍事復員報告》數據有所不同,稱政府軍隊及機關學校現有490萬,打算裁減到347萬,編為90個師;國民黨政府軍將在18個月內分兩期整編:第一期12個月,部隊裁減為30個軍90個師,其中第一階段先將軍改為師,師改為旅,預定5月底完成;第二階段統一編成90個師,兩期預計復員官兵143萬人;第二期全軍編為50個師,預計復員官兵65萬人,地方保安團隊亦復員 1/3[3]。1946年3月3日,軍政部長陳誠在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做軍隊復員整編工作報告,明確了國軍第一期復員整編的時間表:「自三月十六日起,集團軍總部復員為軍部,軍復員為師,各師裁減一團,編成為二團制之旅」。目標為將現有部隊復員為「三十個軍、九十個師、五十一個兵工建設總隊」。陳誠主張實行大編制、小編成:即基層連營編制大,而軍師編制小。陳誠認為美國僅「九十師,即能應付大戰,我裁編為百師有何不可」。周恩來在1946年3月18日出席重慶中外記者招待會談到整軍問題時說:「在政協會議中,軍政部次長林蔚氏報告,政府軍隊現有三百八十萬,要減到一百八十萬,編為九十個師。但在二中全會中,同一人的報告則說政府軍隊及機關學校現有四百九十萬,將來只減到三百四十七萬,仍編九十個師,這和在政協報告中的數目比較,多出了一百六十七萬。即去掉機關學校,仍然會多出很多,那就是所謂兵工總隊,成為正規軍的後備隊或補充隊。這是違反政協決議和整軍方案中復員計劃的,因這既不能減少國庫開支,且將保持額外的一部分隊伍,完全與復員精神相反。」這裡說的額外部分隊伍,應是指扣除機關學校人數後額外的數十萬特種兵及勤務部隊。
國軍整編於3月展開。第一期整編預計分三批在1946年8月底完成。第一批整編隴海路沿線的27個軍67個師,4月底完成;第二批整編長江以南的30個軍84個師,6月底基本完成; 第三批計劃整編隴海路以北的32個軍,自7月開始。 因全面內戰爆發而停止,未在東北、華北實施整編。完成組編了57個整編師。這種整編本身由於時間所限和計劃的粗糙,很多時候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如第三十八集團軍電稱:「整編之各師軍,不論其是否改編完畢,統自五月一日起軍改稱為整編某某師,師改稱為旅。」[4]國民黨政府裁減實數尚缺乏確切統計。按中共的統計,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總數為430萬人,則較林蔚所稱1945年底490萬的數量約減少了60萬人, 但國民黨軍隊缺額甚多,此減少數字完全可能是名義而非實數。整編後國民黨軍隊軍官被裁後有關情況突出,但很少士兵被裁情況說明一些問題。
行政院設立了復員官兵計劃委員會:「對於復員官兵之生計,負統籌設計之責,務使人人各安其業,各得其所」。[5]根據其計劃, 預計第一期復員軍官18萬人,其中1萬人深造,1萬人退役,1萬人集團轉業外,15萬人將經3個月至1年的訓練後,予以個別轉業。轉業計劃為,警官4萬人,交通管理5千人,工礦管理2千人,農村墾牧1千人,土地測量1千人,地方行政2萬人,地方衛生2千人,金融財政1千人,民眾義務教員4萬人,勞動服務隊督導員4萬人,總預算2,010億元,加上上述事業開辦費和軍官薪俸(每月人均7萬元), 共需3566億元。復員士兵125萬人, 「除擇優深造及資遣退役者約二十五萬人外,尚余百萬人,即行集團轉業,分配於修築鐵路、公路、水利、工程及墾殖畜牧等項」。[6]這些紙面計劃,真正付諸實施的,是成立了20個軍官總隊及4個直屬軍官大隊以收容被裁軍官。據重慶警備總司令孫元良回憶:重慶一地的登記失業軍官即多達4千餘人。[7]
1947年5月12日,中央訓練團將官班失業學員500餘人,於中山陵謁陵時,因感生活無着,「多掩面痛泣」,並表示如不能按目前待遇發給編餘者,將續向行政院請願。史稱「哭陵事件」。[8]根據國防部1947年9月統計,復員官佐人數總計約23萬餘人,其中編餘16萬餘人,失業7萬餘人;最終安排留用約7萬人,轉業5.6萬人,退役10.6萬餘人。[9]
內戰全面爆發下轄3個旅6個團的整編師為過渡時期一般形態。整編師的原定的最終狀態是準備去日本當占領軍的榮譽第一師改編的整編第67師,僅轄3個團。[10]
1946年整軍計劃中,整編師的番號從第1至第90,缺編第84、86、87、88、89等五個整編師番號。大部分軍沿用自己的番號改編為整編師。例如第五軍改為整編第5師。但很多著名的嫡系軍使用所轄的最有名的師(起家部隊)的番號改為整編師:
- 整編第2師:第五十二軍改編。因為該軍轄第2師。
- 整編第3師:第十軍改編。因為該軍轄第3師。
- 整編第6師:第三軍改編。
- 整編第9師:第二軍改編。因為該軍轄第9師。
- 整編第10師:第十四軍改編。因為該軍轄第10師。
- 整編第11師:第十八軍改編。因為該軍轄第11師。
- 整編第14師:新六軍改編。因為該軍轄第14師。
- 整編第50師:新一軍改編。因為該軍轄第50師。
番號大於90的幾個軍的改編情況:
- 整編第23師:第九十一軍改編。
- 整編第29師:第九十二軍改編。
- 整編第31師:第九十三軍改編。
- 整編第37師:第九十四軍改編。
- 整編第39師:第九十五軍改編。
- 整編第45師:第九十六軍改編。
- 整編第52師:第九十七軍改編。第五十二軍使用整編第2師番號。
- 整編第57師:第九十八軍改編。
- 整編第69師:第九十九軍改編。
- 整編第83師:第一百軍改編。
1947年下半年始一些部隊又開始陸續恢復三團制整編旅。
1948年8月2日~7日,在南京國防部禮堂舉行軍事檢討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蔣介石、何應欽、顧祝同、白崇禧、林蔚、劉斐、蕭毅肅、關麟征、周至柔、王叔銘、桂永清、郭懺、湯恩伯、范漢傑、杜聿明、宋希濂、黃維、李默庵、霍揆彰、孫立人、黃百韜和劉峙的代表李樹正、胡宗南的代表沈策及軍長等,加上國防部廳、署、司、局長,總計參加會議的有120餘人。[11]會議決定:現有的整編師、整編軍、集團軍及現行之兵團一律撤銷,所有部隊「劃一編制,等齊戰力,並確下以軍為戰略單位,下轄2~3個師,師轄3個團,輜重裝備適宜分配之」;「確定5個軍編成一個兵團,為會戰單位,並授予兵團司令官以人事、賞罰及督導、補給之全權,俾同一兵內之各軍利害與共,休戚相關」[12]。
根據參謀總長顧祝同1948年9月8日「制也字一二〇二號代電」《為整編師旅恢復為軍師番號及將新編暫編部隊改稱正規番號》至1948年9月除了新疆外的所有整編師旅撤銷,恢復了軍師編制。各師所轄團番號為師之三倍,其有缺一團者則缺最末一團番號。
整編師清單
編輯整編師 | 改編自 | 去向 | 編成 | 隸屬 | 領導人 | 作戰情況 | 注釋 |
---|---|---|---|---|---|---|---|
整編第1師 | 第一軍 | 第一軍 | 1、78、167旅 | 師長羅列 | |||
整編第2師 | 第五十二軍 | 2、25、195旅 | 師長趙公武 | 未實施 | |||
整編第2師 | 濰縣被殲整45師之餘部1948年春改編 | 第二十三軍 | 57、211、213旅 | 濟南戰役被殲 | |||
整編第3師 | 第十軍 | 第十軍 | 3、20、新1旅 | 師長趙錫田 | 被殲滅 | ||
整編第3師 | 以整11師18旅為骨幹1947年12月新建 | 第十軍 | 18、75旅 | 師長譚道善 | 定陶戰役、祝王寨戰役、雙堆集戰役接連被全殲3次 | ||
整編第4師 | 第四軍 | 59、90、102旅 | 師長王作華/歐震 | 在蘇北作戰。1947年12月26日鹽南戰役從東台向劉莊運動,整編第90旅被全殲,副旅長張曉柳、參謀長羅立被俘,旅長薛仲述身免。 | |||
整編第5師 | 第五軍 | 第五軍 | 45、96、200旅 47年整編而成,轄45、200旅 48年擴編,轄45、46、200旅 |
師長邱清泉 | 整46旅來自整9師 | ||
整編第6師 | 第三軍 | 第三軍 | 7、32旅 | 師長羅歷戎 | 未實施。 | ||
整編第6師 | 48年由38師17旅、暫2旅組建 | 17、暫2旅 | 中央軍胡宗南系 | ||||
整編第7師 | 第七軍 | 第七軍 | 171、172旅 | 師長徐啟明 | |||
整編第8師 | 第八軍 | 第三十九軍 | 42(榮一師)、103、166、獨立旅(43旅) | 整21軍/整8軍 | 師長李彌 103旅王伯勛升任副師長 |
全美械。後擴編為整八軍,轄整編榮一師(42旅、43旅)、整編第八師(166旅李藎宣,103旅程鵬)。48年3月應范漢傑要求,4月整榮一師運秦皇島、錦西;李彌建議42旅與166旅對調。6月整8師運華北。王伯勛攜整八軍前線指揮所前往,但部隊未參戰。李彌帶整八軍軍部及直屬隊一直在煙臺、青島。整榮一師改番號為第九軍,下轄3師(43旅改)、166師。整八師恢復番號第八軍,轄42D、新三旅。全軍一半為新兵,無戰鬥力。第三十九軍由留駐煙臺部隊擴編,過程是王伯勛接任李彌8軍軍長,隨即改番號為39軍。48年7月,第八、第九軍調回華東,李彌同時率整編軍部及新編旅到蚌埠組建13兵團任司令官。 | |
整編第9師 | 第二軍 | 第二軍 | 9、76、預2旅 | 師長王凌雲/1947年12月陳克非 | |||
整編第10師 | 第十四軍 | 第十四軍 | 10、83、85旅 | 師長熊綬春/羅廣文 | |||
整編第11師 | 第十八軍 | 第十八軍 | 11、18、118旅 | 師長胡璉 | |||
整編第12師 | 第十二軍 | 第十二軍 | 111、112旅 | 師長霍守義 | 東北軍半中央化 | ||
整編第13師 | 第十三軍 | 4、54、89旅 | 師長石覺 | 未實施 | |||
整編第13師 | 48年以17師84旅、獨立135旅、76師144旅組建 | 第六十九軍 | 84、135、144旅 | 中央軍胡宗南系 | |||
整編第14師 | 新六軍 | 14、22、207旅 | 師長廖耀湘 | 未實施 | |||
整編第15師 | 第十五軍和中央軍獨立135師 | 第十五軍 | 64、135旅、新25旅 | 師長武庭麟 副師長姚北辰中將 副師長楊天民少將 參謀長尹作斡 |
豫西戰役、西南戰役中被全殲2次 | ||
整編第16師(1) | 第十六軍和原12軍22師 | 22、94、109旅 | 師長李正先 | 未實施。中央軍胡宗南系 | |||
整編第16師(2) | 1948年5月第三軍(重建) | 改為第三軍,轄17師、250師。 | 17、新9、暫3旅 | 師長李正先 | 中央軍胡宗南系 | ||
整編第17師 | 第十七軍和3軍12師 | 12、48、84旅 | 師長何文鼎 | 中央軍胡宗南系。中型迫擊炮65門,缺乏火炮 | |||
整編第18師 | 第十一軍 | 第十一軍 | 168、暫9、騎10旅 | 師長馬敦靜 | 馬鴻逵寧馬 | ||
整編第19師 | 第十九軍 | 第十九軍 | 68、暫37、暫40旅 | 師長許鴻林 | 未實施 閻錫山晉軍 | ||
整編第20師 | 第二十軍 | 第二十軍 | 133、134旅 | 師長楊幹才 | 楊森川軍,半美械裝備。 | ||
整編第21師 | 第二十一軍和50軍新7師 | 第二十一軍 | 145、146、新7旅 | 師長劉雨卿 | 川軍唐式遵部 | ||
整編第22師 | 第二十二軍 | 86、新11旅 | 師長左世允 | 未實施 | |||
整編第23師 | 第九十一軍和騎三軍 | 第九十一軍 | 191、新4、騎9旅 | 師長王晉 | 中央軍 | ||
整編第24師 | 第二十四軍 | 第二十四軍 | 136、137旅 | 師長劉文輝 | 川軍劉文輝系 | ||
整編第25師 | 第二十五軍和50軍148師 | 第二十五軍 | 40、108、148旅 | 師長黃百韜 | |||
整編第26師 | 第二十六軍 | 41、44、169旅 | 師長馬勵武 | 魯南戰役被全殲 | |||
整編第26師 | 47年由93旅等部為基幹組建 | 第二十六軍 | 93、193旅 | 半美械裝備 | |||
整編第27師 | 第二十七軍和獨立49師 | 第二十七軍 | 31、47、49旅 | 師長王應遵 | 於瓦子街戰役被全殲 | 中央軍胡宗南系。中型迫擊炮44門,缺乏火炮 | |
整編第28師 | 第二十八軍和70軍80師 | 第二十八軍 | 52、80、192旅 | 師長李勃/李良榮 | 半美械裝備 | ||
整編第29師 | 第九十二軍 | 21、56、142旅 | 師長侯鏡如 | 未執行 | |||
整編第30師 | 第三十軍 | 第三十軍 | 27、30、李學正第67旅陳誠系 | 董釗整一軍 | 師長魯崇義 | 孫連仲西北軍/中央軍胡宗南系 | |
整編第31師 | 第九十三軍 | 暫18、暫20、暫22旅 | 師長盧濬泉 | 滇軍 未實施 | |||
整編第31師 | 1948年組建 | 第四十五軍 | 第97旅、第102旅 | ||||
整編第32師 | 第三十二軍 | 第三十二軍 | 139、141旅 | 師長唐永良 | 於魯西南戰役、膠濟路西段戰役被全殲2次 | 1947年139旅改149旅 | |
整編第32師 | 1947年以整32師殘部和新36師組建 | 第三十二軍 | 141、新36旅 1948年再次整編,轄57、新36旅 |
||||
整編第33師 | 第三十三軍 | 71、暫38、暫46旅 | 師長沈瑞 | 未執行 | |||
整編第34師 | 第三十四軍 | 73、暫44、暫45旅 | 師長高卓之 | 未執行 | |||
整編第35師 | 第三十五軍 | 101、新31、新32旅 | 師長魯英麟 | 未執行 | |||
整編第35師 | 1948年初由整54師分編 | 第五十四軍 | 第8、第198旅 | 錦州指揮所 | 師長闕漢騫 | 1948年初由青島調至錦州改稱第54軍,暫57師撥隸 | |
整編第36師 | 第三十六軍 | 第三十六軍 | 28、123、165旅 | 師長鍾松 | 於沙家店戰役、澄合戰役、大荔戰役、西南戰役被全殲4次 | ||
整編第37師 | 第九十四軍 | 5、43、121旅 | 師長牟庭芳 | 半美械裝備,土木系。未執行 | |||
整編第38師 | 第三十八軍 | 第三十八軍 | 17、55、177旅 | 師長張耀明 | 原為楊虎城陝軍,後為中央軍胡宗南系。17旅改隸第3軍 | ||
整編第39師 | 第九十五軍 | 第九十五軍 | 126、新9旅(1947年改稱整編107旅) | 師長黃隱 | 川軍鄧錫侯部 | ||
整編第40師 | 邯鄲戰役後第四十軍殘部和偽40軍 | 第四十軍 | 39、106旅 | 師長李振清 | 西北軍龐炳勛部 | ||
整編第41師 | 第四十一軍 | 第四十一軍 | 轄104、122、124旅 | 師長陳宗仁/曹甦元 | 滑縣戰役,二克洛陽戰役104旅接連被殲滅兩次,整補後改隸第15綏靖區 | 川軍孫震部 | |
整編第42師 | 第四十二軍和獨立128師 | 第四十二軍 | 128、預7、暫58旅 | 師長楊德亮 | 駐新疆 | ||
整編第43師 | 第四十三軍 | 70、暫39、暫49旅 | 師長劉效曾 | 未執行,閻軍 | |||
整編第44師 | 第四十四軍 | 第四十四軍 | 150、162旅 | 師長王澤濬 | 川軍劉湘部 | ||
整編第45師 | 第九十六軍(原騎二軍)與偽軍趙保原部 | 211、213、214旅 | 師長廖運澤 | 濰縣被殲滅,餘部改編為整編2師 | |||
整編第45師 | 在蚌埠重建 | 第九十六軍 | |||||
整編第46師 | 第四十六軍 | 第四十六軍 | 175、188、新19旅 | 師長韓練成 | 萊蕪戰役被殲後重建 | 桂軍,半美械裝備 | |
整編第47師 | 第四十五軍與第四十七軍 | 第四十七軍 | 125、127旅 | 師長陳鼎勛 | 川軍鄧錫侯部 | ||
整編第48師 | 第四十八軍與第八十四軍 | 第四十八軍 | 138、174、176旅 48年轄138、175旅(整97師),176旅 |
師長張光偉 | 桂軍 | ||
整編第49師 | 第四十九軍和第八十八軍79師 | 26、79、105旅 | 師長王鐵漢 | 中央化東北軍 | |||
整編第50師 | 新一軍 | 新50旅 | 師長潘裕昆 | 未執行 | |||
整編第50師 | 48年以整54師36旅等組建 | 36、新7旅 | 中央軍,半美械裝備 | ||||
整編第51師 | 第五十一軍 | 第五十一軍 | 113、114旅,41旅(原整26師) 47年重建轄41、113旅 |
師長周毓英(1947年1月被俘)/王嚴 | 魯南戰役被全殲 | 東北軍半中央軍化 | |
整編第52師 | 第九十七軍 | 第九十七軍 | 33、82旅、新29旅 | 師長王毓文 | 固守臨城10個月 | 中央軍湯恩伯部 | |
整編第53師 | 第五十三軍 | 116、130旅 | 師長周福成 | 未執行 半美械裝備 | |||
整編第54師 | 第五十四軍(1947.12) | 8、36、198旅 | 師長闕漢騫 | 土木系,美械裝備。1948年初分編為整54師與整35師 | |||
整編第54師 | 1948年初整54師36旅與保安第4縱隊 | 第五十軍 | 36、107、270旅 | 第11綏區 | 師長李志鵬 | ||
整編第55師 | 第五十五軍與第六十九軍 | 29、74、181旅 | 師長曹福麟 | 西北軍劉汝明部 | |||
整編第56師 | 第五十六軍和95軍新17師 | 163、164、新17旅 | 15綏靖區 | 師長潘文華 | 川軍潘文華部 | ||
整編第57師 | 第九十八軍和29軍117師 | 第九十八軍 | 117、預3、60旅 | 師長段霖茂 | 沙土集戰役被全殲 | 中央軍 | |
整編第57師 | 重建 | 第九十八軍 | 117、60旅 | ||||
整編第58師 | 第五十八軍 | 第五十八軍 | 183、10、11旅 | 師長魯道源 | 滇軍 | ||
整編第59師 | 第五十九軍 | 38、180旅 | 師長劉振三 | 西北軍馮治安部 | |||
整編第60師 | 第六十軍 | 182、184、暫21旅 | 師長曾澤生 | 未執行 | |||
整編第61師 | 第六十一軍 | 66、69、72旅 | 師長梁培璜 | 未執行 閻軍 | |||
整編第62師 | 第六十二軍 | 第六十二軍 | 95、151、157旅 | 師長黃濤 | 粵軍余漢謀部(95旅系中央軍陳誠土木系),半美械裝備 | ||
整編第63師 | 第六十三軍 | 第六十三軍 | 152、153、186旅 | 師長林湛 | 粵軍余漢謀部 | ||
整編第64師 | 第六十四軍 | 第六十四軍 | 131、156、159旅 | 師長張弛 | 粵軍余漢謀部 | ||
整編第65師 | 第六十五軍 | 第六十五軍 | 154、160、187旅 | 師長李振 | 中央化粵軍 | ||
整編第66師 | 第六十六軍和八十六軍13師 | 第六十六軍 | 13、185、199旅 | 師長宋瑞柯 | 47年魯西南戰役被殲 | 土木系 | |
整編第67師 | 榮譽第二師 | 1947年3月縮編為整編44旅,副師長劉聲鶴任旅長 | 整83師(1947.3) | 師長戴堅 副師長劉聲鶴 |
1946年7月初蘇北戰場傷亡四千餘人 | 轄三個步兵團,建制15000人 | |
整編第68師 | 第六十八軍和十二軍81師 | 81、119、143旅 | 師長劉汝珍 | 西北軍劉汝明部 | |||
整編第69師 | 第九十九軍和三十七軍60師 | 第九十九軍 | 60、92、99旅 | 師長梁漢明 | 47年宿北戰役被殲 | 土木系 | |
整編第70師 | 第七十軍 | 139、140旅 | 師長陳頤鼎 | 47年魯西南戰役被殲 | |||
整編第70師 | 整5師的96旅為骨幹新編 | 第七十軍 | 96、139旅 48年增編32旅 |
組建時11131人野炮8門。 | |||
整編第71師 | 第七十一軍 | 87、88、91旅 | 師長陳明仁 | 未執行 | |||
整編第72師 | 第七十二軍 | 第七十二軍 | 34、新13、新15旅 47年重建轄34、新15旅 |
師長楊文泉 | 47年泰蒙戰役被殲 | 川軍王陵基部 | |
整編第73師 | 47年萊蕪戰役被殲第七十三軍殘部 | 第七十三軍 | 15、77旅 | 師長韓浚 | 何應欽系 | ||
整編第74師 | 第七十四軍 | 第七十四軍 | 51、57、58旅 重建轄51、58旅 |
師長張靈甫 | 47年孟良崮戰役被殲 | ||
整編第75師 | 第七十五軍 | 第七十五軍 | 6、16旅 | 師長柳際明 | 中央軍 | ||
整編第76師 | 第七十六軍和七十八軍 | 第七十六軍 | 24(旅長張新)、144旅(旅長賈貴英) 47年增加新1旅(旅長黃永瓚) 48年重建轄24、新1旅 |
整編第二十九軍 | 師長廖昂 | 1947年9月初豫西戰役新一旅被殲;48年延清戰役被殲 | 胡宗南系 |
整編第77師 | 第七十七軍 | 第七十七軍 | 37、132旅 | 師長王長海 | 西北軍馮治安部 | ||
整編第78師 | 新二軍 | 第七十八軍 | 新45、新46旅 後改178、179、227旅 |
師長李鐵軍 | 胡宗南系 | ||
整編第79師 | 第七十九軍 | 第七十九軍 | 98、194旅 | 師長方靖 | 土木系 | ||
整編第80師 | 暫三軍 | 暫10、暫11、暫17旅 | 師長袁慶榮 | 傅作義部,未執行 | |||
整編第81師 | 第八十一軍 | 第八十一軍 | 35、暫60旅 | 師長馬鴻賓 | 馬鴻賓寧馬 | ||
整編第82師 | 第八十二軍 | 第八十二軍 | 100、暫61、新騎8旅 | 師長馬繼援 | 馬步芳青馬 | ||
整編第83師 | 第一百軍 | 第一百軍 | 19、63旅 重建後增加44旅 |
師長李天霞 | 47年蘇中戰役被殲 | ||
整編第84師 | 46年空缺 | ||||||
整編第84師 | 47年吳化文偽軍新10師 | 第八十四軍 | 155、161旅 | 師長吳化文 | |||
整編第85師 | 第八十五軍 | 第八十五軍 | 23、110旅 | 師長吳紹周 | 湯恩伯部 | ||
整編第86師 | 新1軍新38師、新30師 | 新30、新38旅 | 師長孫立人 | 未執行 | |||
整編第87師 | 新6軍新22師為基幹 | 新22旅 | 師長李濤 | 未執行 | |||
整編第88師 | 第八十八軍和二十八軍62師 | 62、新21旅 | 師長方先覺 | 47年巨金魚戰役後被殲 | 中央化川軍 | ||
整編第88師 | 47年重建 | 第八十八軍 | 49、149旅 | ||||
整編第89師 | 空缺 | ||||||
整編第90師 | 第九十軍 | 第九十軍 | 53、61旅 | 師長陳武/嚴明 | 胡宗南系 | ||
整編榮譽第1師 | 整8師分出 | 第八軍、第九軍 | 轄42旅(榮一師,周開成)、43旅(獨立旅,周藩) | 整8師副師長汪波升任整榮1師師長 166旅長升任黃淑副師長 |
1948月4月,整榮1師副師長黃淑率第43旅、第166旅船運錦西葫蘆島,於5月改稱第9軍,黃淑任軍長,第43旅改稱第3師,第166旅改稱第166師。6月,第42旅、新1旅船運冀東秦皇島。7月下旬,駐錦西、冀東的部隊乘船運往上海,之後轉往蚌埠,於李彌自青島帶出的部隊會合,於8月間擴充為第13兵團,李彌升任司令官。在青島整八軍獨立旅(旅長王青雲)名義招兵拉丁後改為第九軍253師 | ||
整編第97師 | 整48師174旅和整46師175旅殘部 | 第五十六軍 | 174、175旅 | 桂軍 | |||
青年軍整編第202師 | 第三十七軍 | ||||||
青年軍整編第203師 | 第五十七軍 | ||||||
青年軍整編第205師 | 第三十一軍 | ||||||
青年軍整編第206師 | 被殲 | ||||||
青年軍整編第207師 | 被殲 | ||||||
青年軍整編第208師 | 第八十七軍 | ||||||
整編騎兵第1師 | 騎兵第五軍 | ||||||
暫23師 | 郝鵬舉殘部 | 第一〇六軍 | |||||
暫24師 | 張嵐峰殘部 | 第五軍第46師 | |||||
暫25師 | 孫良誠部 | 第一〇七軍 |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蔣中正1946年《機密(甲)10080號手令》:「在每旅轄二個團的編制下,師長旅長作戰中留置必要部隊之後,一線兵力極為薄弱,如三旅六團制之整編師,師長旅長各控制一個團,則一線僅有二個團;如二旅制之師,前線作戰兵力,僅有一個團。如此影響作戰甚大。令到着即改每旅轄三團」。
- ^ 汪朝光:“简论1946年的国共军事整编复员”,《民国档案》1999年02期.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1).
- ^ 林蔚:《軍事復員報告》,1946年3月3日, 青年遠征軍第二零八師政治部編:《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二中全會輯要》,1946年印本,第42—48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一卷第254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年版
- ^ 《行政院復員官兵計劃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報告及決議案》,第4—5頁。
- ^ 林蔚:《軍事復員報告》,1946年3月3日,載《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二中全會輯要》,第48頁。
- ^ 《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孫元良回憶錄》,第286頁,高雄1972年版
- ^ 萬仁元、方慶秋主編:《中華民國史料長編》,第70冊第107頁,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 ^ 《國防部對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軍事報告》,1947年9月9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
- ^ https://m.krzzjn.com/show-1240-5589.html
- ^ 《軍事檢討會議預備會議記錄(1948年7月16日)》、《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第972頁,轉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㈣》第19~第20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 ^ 《顧祝同呈蔣介石軍事檢討會議作戰指導方面議決三案及辦理情形(1948年8月28日)》,[台]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典藏號:002-080200-00332-05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