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髻,中國古代女子髮式,屬於高髻式的一種。興起於五代,盛行於兩宋,其主要特徵是將頭髮攏上,在頭頂束結,再反綰成高髻,支聳朝天。

山西晉祠彩塑女俑的朝天髻

《宋史》記載五代十國後蜀孟昶末年,婦女們爭着把頭髮梳成高髻,稱為「朝天髻」。[1]宋徽宗時期,童貫敗於遼國。教坊歌伎,髮型都不一樣。一人頭正中有髻,說是太師蔡京家人,滿頭都是髻的說是童貫家人。蔡京家人說:「蔡太師正覲見皇帝,因此名朝天髻」。童貫家人說:「童大人剛打仗,這叫三十六髻(三十六計,走為上計)。」[2]

注釋及參考資料

編輯
  1. ^ 宋史·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
  2. ^ 齊東野語·卷十三·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