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璜(1895年—1991年11月15日),別名幼椿,號學鈍,又號八千,男,四川成都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青年黨創始人,國家主義思想家[1]

李璜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5年
 大清四川省成都府
逝世1991年11月15日(1991歲—11—15)(95—96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籍貫四川成都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青年黨
學歷
經歷
著作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1908年李璜入成都洋務局英法文官學堂學習,年13。1914至1916年,在上海震旦學院修法語,結識曾琦左舜生,後來的中國青年黨三巨頭。

1918年,李璜於北京參加少年中國學會。該會會員成份複雜,意識形態很不一致,只在新文化運動上達成共識[2]。學會成立不久,內部便發生了分歧,成員間不乏口誅筆伐,拳腳相向。部分成員如李大釗毛澤東馬克思主義深感興趣並願付諸社會主義實踐。李璜等則主張國家主義,認為社會主義不合國情。1918年5月,李璜還在日本成立「留日學生救國團」並參與反對「中日軍事協定」。

留學法國

編輯

1919年3月李璜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離別之際著《留別少年中國學會同人》,反對馬列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

少年中國會時與馬列主義的交鋒,在法國延續並愈加猛烈。在此期間,李璜與曾琦等合作組織「巴黎通訊社」,在《新聞報》《先聲》《中華教育界》上發表文章,反對馬列,鼓吹國家主義。1923年,與曾琦編著《國家主義的教育》,正式樹起了「國家主義」的旗幟,並開始組黨活動。

1923年12月2日,李璜、曾琦外、還有李不韙、張子柱、何魯之胡國偉、黃晃、梁志尹等十二人在巴黎近郊的玫瑰城共和街舉行了中國青年黨建黨儀式。集會通過了曾琦起草的《中國青年黨黨綱》、《中國青年黨黨章》,並發表了《中國青年黨建黨宣言》。李璜稱其建黨目的為,「見國際共產主義,因有黨的組織,在國內外,皆得青年知識分子暗中趨赴,如不及早起而與之對抗,將令斯大林赤化中國詭計更易成功」[3]。黨的宗旨為對外,「以力爭中華民國之獨立與自由為旗幟」,對內,「以推倒禍國殃民之軍閥,實現全民政治為信條。

由於這次會議人數太少,故未按黨章規定選舉委員長及執行委員,僅決定成立黨務與宣傳兩組,推定曾琦為黨務組主任,張子柱為宣傳組主任。由於青年黨勢力弱,故組織名稱長期保密,只以「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的名義出現。直到1929年9月召開的第四次代表大會時始公開黨名。

1924年4月20日一21日,中國青年黨第一次黨員大會在巴黎哲人大廳召開,李璜與會並作報告《國家主義之真諦》。大會選舉了中央領導人,成立了中央領導機構。李璜當選為外務部長。

歸國與發展

編輯

1924年9月,李璜與曾琦歸國。李璜稱其原因為周恩來等旅法共產黨之紛紛回國,「預料國內的共產活動必日益加強,認為非跟蹤追擊不可」。還說:欲「抱勇士赴難以決心,準備回國與國際共產黨奮鬥到底」[4]中國青年黨應該回國並「宣傳國家主義與全民政治,組織青年黨」。活動方針是「先行辦報,從主義與政策的宣傳,以吸引青年知識分子,期之三年,有了可信賴的幹部同志,站住腳後,然後再將青年黨公開出來,以與國共兩黨相周旋」[3]

10月10日,與曾琦、李璜、張夢九左舜生陳啟天余家菊等在上海創辦了《醒獅》周報,反對國民黨聯俄容共的策略,主張以「國家主義」為中心,努力宣傳國家主義。因主張「醒獅運動」,「掃除一切家內家外的小竊大盜」。因此,被社會上稱為為「醒獅派」。

1925年,中國青年黨中央黨部於從巴黎移到上海,標誌着該黨的活動中心轉移到國內。在這段期間,李璜前往全國各地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使中國青年黨迅速發展。此外,李璜還促進了國家教育協會的誕生,宣揚民族性教育。

1926年8月1日,中國青年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李璜出席了這次大會,並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27年,李璜在上海英租界主持青年黨黨務,曾於張君勱合辦《新路》周刊,撰發了《論中共的流寇策略》等文章,批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革命鬥爭,並在1929年創辦並主持「知行學院」,做為青年黨黨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青年黨與中國國民黨達成『一致對外』的共識,李璜到平津和冀東一帶,策動東北義勇軍抗日,並與次年攜各方人士捐獻的14萬巨款進行支援。31年12月,與馬相伯左舜生陳啟天熊希齡沈鈞儒黃炎培等組織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

1933年秋,李璜回四川協助當地勢力圍攻川陝邊界的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9月,李璜於廬山面見蔣介石,要求蔣介石給予軍事援助,並赴原中央革命根據地考察」,回川後著《江西記游》,向四川軍閥宣傳「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剿匪經驗。

抗日

編輯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璜被聘為國防最高委員會參議。同年7月,參加「廬山談話會」,提出制定憲法,成立民意代表機構。1938年6月至1945年4月,歷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參加在漢口舉行的首次參政大會。李璜同時擔任《中國日報》社社長,並主持中國青年黨四川省黨部。1941年3月,中國青年黨參加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由李璜任中央委員和黨務委員。抗日期間,李璜同時主張「護黨反共」,籌劃「防範共產黨活動辦法」,四川青年黨的機關報《第二代》創刊號提出「嚴厲禁止」共產黨的「一切言論出版集會結社」。

內戰

編輯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璜作為中國代表團代表,赴美出席聯合國大會。1946年11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後又參加政府改組。1947年4月23日,國民政府特任李璜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經濟部部長。[5]:8340李璜未就任。同年9月,中國青年黨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李璜仍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10月代理主席職務。1948年被蔣中正聘為首批總統府資政,但未就任。[1]

赴台

編輯

1949年4月3日,青年黨代主席李璜在南京表示青年黨支持李宗仁之現行政策,但他對政府最近幾個月許多作為很不滿[6]:101。李璜赴香港,後至台灣,任中國青年黨主席直至逝世。1984年6月26日,蔣經國約見李璜,9月再次聘其為總統府資政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王志洋 民國人物:李璜 《民國檔案》1994年第2期
  2. ^ 王光祈:《本會發起之旨趣及其經過情形》、《少年中國學會會務報告》第3期,1919年5月1日。
  3. ^ 3.0 3.1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
  4. ^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
  5. ^ 李新 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編,韓信夫、姜克夫 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6. ^ 王景弘編譯 (編). 《1949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