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洲(1909年—1990年),河北省安平縣,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

生平

編輯

在北平的私立民國大學讀書。畢業後入石友三在河北邢臺創辦的第十三路軍幹部學校(校長石友信)受訓。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石友三叛變張學良,被擊敗,學校解散,段海洲歸鄉隱居。

1937年七七事變後,段海洲在家鄉組織「青年抗日義勇軍」,自任司令,陳元龍任政治部主任。段海洲的老同學侯如墉的介紹下,與駐石家莊的國民政府特派員潘佑強聯絡,取得了「別動軍第15支隊」番號,並請中央委派參謀長幫助訓練部隊。乘日軍移防,一舉襲擊奪取了武強縣城,威震冀中。到1938年初達到擁兵3400餘人。並進入冀縣、獻縣游擊,部隊暴增至近6000人。斷然拒絕了中央正式委派的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的收編。第二十九軍教導隊原副隊長趙雲祥拉起的武裝在獻縣擊敗了段海洲部。這時,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部分主力東進冀南。1938年3月,陳元龍去南宮同八路軍冀南軍區李菁玉宋任窮等洽商改編事宜。[1]1938年4月,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批准段海洲改編為第一二九師青年抗日游擊縱隊,段海洲任司令員,李聚奎任政委,副司令員徐深吉,陳元龍任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6月初,段海洲部近6000人由武強開赴南宮正式改編,轄771團(團長吳成忠、政委王貴德)、2團(團長陳子斌、政委吳恆芳)、3團(團長李繼孔、政委劉福勝),另編1個教導大隊、1個警衛營和1個迫擊炮連。1938年8月,第一二九師把獨立旅併入青年縱隊。不久,段海洲奉命率部進入豫北後藉口眼疾復發,到南宮縣的129師師部休養,不久回家「靜養」,當年所部加入八路軍時持反對態度而脫離的舊部紛紛找上門來,要求段海洲重豎大旗,重建部隊。段海洲寫了一封請長假信派人送給一二九師,正式脫離了八路軍。1940年春青年抗日游擊縱隊改編為第一二九師新編第四旅,後奉命開赴陝甘寧邊區,沿革為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新編第四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第17師。

段海洲重新拉起的部隊被改編為石友三第六十九軍教導師(師長石友信)第2團並任團長。成為國軍正規軍的團長。1940年5月,教導師擴編為兩旅四團制。原教導師所屬之兩團編為第1旅(旅長段海洲),轄第1團(團長張西鐸)和第2團(團長段海洲兼)。1940年12月3日,石友三的老長官、魯西行署主任兼游擊主任孫良誠以開會為名,邀請石友三前往濮陽柳下屯。第39集團軍總司令石友三被部屬新編第八軍軍長高樹勛逮捕活埋。12月4日,教導師師長石友信也於軍部駐地被總參議畢澤宇派人逮捕槍決。集團軍獨立旅旅長孟昭進與段海洲聯手「為石校長復仇」,與新八軍開戰。第181師師長米文和一兵不發。「復仇部隊」最終被高樹勛打跨。教導師第1旅由旅長段海洲率領脫離建制開赴山東,投靠了孫良誠的部屬王清瀚,所部被改編為獨立第4旅(旅長王清瀚)第2團任團長。1943年孫良誠王清瀚投日,段海洲和第3團團長孫興齋決定脫離王清翰,部隊被改編為冀察戰區第1游擊縱隊,段任司令,孫當副司令,所轄2個團的團長由兩人分兼。1944年段海洲率部投靠了湯恩伯的嫡系將領、泛東挺進軍司令王毓文。1943年8月段部改編為第33師(該師原為韓德勤的蘇北第八十九軍所部,被新四軍趕出蘇北後被湯恩伯吸收消化),任少將師長。淮北路東的張大路(地名),系靈(璧)北重鎮,長期為第33師張克修團所據,久攻不克。1944年1月1日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和參謀長張震率該師騎兵團第三大隊西赴張大路前線指揮,至9日的張大路之役,「將段海洲之第三團(即張克修團)包圍於據點之內,圍困九日之久,擊潰段海洲、苗秀霖三次增援部隊,至第八日敵偽分三路(頑軍勾來者)向我進攻,……我在敵偽頑合擊情況下決定撤圍,敵於次日進占張大路,頑第三團除一部被敵繳械外,余均竄逃高樓。」[2]1944年8月與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部交戰,被授予四等寶鼎勳章。1944年9月編入王毓文暫編第一軍。1944年9月2日,湯恩伯命令暫一軍軍長王毓文,統一指揮騎8師、暫62師、暫30師和暫14師,由渦河以南向永城蕭縣進犯,接應隴海路北之蘇北挺進軍所屬耿繼勛劉瑞岐殘部;令第33師段海洲、第14縱隊苗秀霖部由津浦路東向西進犯,企圖在9月中旬從東、南、北三面合擊新四軍第四師西進部隊於蕭永地區。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對來攻頑軍,應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淮北路東的新四軍部隊,待段海洲、苗秀霖部西犯時,派得力部隊尾進,配合西進部隊將段、苗部消滅於蕭永地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軍部決定,成立路東指揮部,以第7旅旅長彭明治為司令,第9旅旅長韋國清為政委,統一指揮第7、第9旅和第一師第2團,尾隨段海洲、苗秀霖二部。9月12日在宿縣境內刁山及其附近一帶,段海洲、苗秀霖二部遭重創,新四軍全殲其1個團,擊潰5個團,段海洲的主力被打垮,失去第二團全部、師八大處及第一團、特務團的一部,不得已撤回高樓[3]靈璧縣偽軍雷傑三部投靠國民政府第八十九軍第33師段海洲部,被任命為第十二縱隊司令,一度盤踞在張大路一帶,經常到靈北抗日根據地活動。1945年5月,在新四軍打擊下,第33師段海洲部逃離高樓[4]1945年6月,暫編第一軍番號改為第九十七軍[5]

1945年抗戰勝利後,第33師是第一支奉命開赴徐州受降的部隊。完全日械改裝。1945年9月,第33師隸屬第九十七軍奉命挺進山東。1945年10月被迫退入臨城堅守待援,堅持到一月停戰令。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又被包圍在臨城,熬到了1946年11月新四軍撤圍。因防守臨城有功,被國民政府授予四等雲麾勳章。1946年11月軍政部第17軍官總隊第2大隊少將大隊長莫國璋調任整編第33旅少將副旅長兼第97團團長。後段海洲部隨第九十七軍轉武漢、長沙,參與圍剿千里躍進大別山劉鄧大軍。1947年,曾任33師參謀長的黨建國時任第九十七軍教導總隊隊長兼武漢外圍黃陂防區司令,擬聯合第33師起義,暴露後逃往解放區。新任軍長蔣當翊到任後給第33師大換血。1948年12月15日段海洲被軍長蔣當翊「保升」為副軍長,少將副師長兼第97團團長莫國璋(黃埔三期步兵科)升任師長。[6]段海洲找第33師曾當過參謀長的黨建國合謀靠攏共產黨,接受了江南地下軍第7師師長的職務。1949年5月黨建國在段海洲的安排下密約舊部8人重新回到駐監利長江南岸洪水港的第33師師部,迫師長莫國璋率部向岳陽進發,擬占領岳陽,破壞粵漢路北段,迎接解放軍南渡殲白崇禧主力於漢口,因其他各部不響應起義,白崇禧派飛機軍艦堵截攔擊,1949年5月13日黨建國將師長莫國璋活埋,自己帶着師直警衛營參加解放軍。段海洲帶家人輾轉到重慶,參加了起義,轉業到萬縣,當過萬縣政協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和縣民革副主任。

影視形象

編輯
  • 電視劇《太行山上》的段方升將軍是以段海洲為原型。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石家庄地区志·人物志》,第一章人物传,陈元龙词条. [202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1). 
  2. ^ 冯文纲:“彭雪枫几封家书时间考——兼论《彭雪枫将军家书》的失误”,《铁军》,2014年第5期。. [202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1). 
  3. ^ 潘澤慶:《張震:「打迴路西去,收復豫皖蘇邊區」》,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09月23日
  4. ^ 胡兴臣:“灵璧籍抗日老兵卢辉的战斗经历”,文章来源:宿州市拂晓新闻网 2015-09-10. [202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1). 
  5.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6.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