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紹嘉公,前身是殷紹嘉侯,後又改為宋公章昭侯宋侯,是漢成帝綏和元年(前7年)二月封給孔子長房長孫[1]祭祀商湯的世襲爵位,屬於二王三恪,歷經西漢新朝東漢,直至西晉

來源

編輯

漢武帝時,首次封周王室後裔姬嘉周子南君。至漢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爵位次於諸侯王。漢元帝同時讓各位大夫、博士尋找殷人的後裔,可是殷人的後裔此時已分化為十幾個姓,往往郡國找到的那些大家族,所推求的子孫連自己的世系昭穆都不知道。此時,匡衡上書皇帝說:「王者保存二王后,是用來尊重先王而通三統的。那些犯了誅滅之罪的封君斷絕爵位,就改封其他的親屬作為始封君,上承他們作為王者的始祖。《春秋》大義,不能守住自己國家的諸侯就斷絕爵位。如今宋國已經不能守住自己的正朔失去了封國,就應該改立殷商的後裔為始封君來上承商湯正朔,不該繼承宋國已經中斷的諸侯之位,應表明是找到殷人的後裔。現在推求往日宋國的嫡系後裔,因為年代久遠不能找到,即便找到了嫡系後裔,他們先人的爵位早已斷絕,不應當立。《禮記》中孔子說:『我孔丘,是殷人。』前輩老師都是這樣傳授的,所以應當以孔子後裔作為祭祀商湯的後嗣。」漢元帝認為匡衡的話不合經義,此事便停止了。[2]

漢成帝時,因為皇帝很久都沒有子嗣,梅福重新提出應該建立三統,封孔子後裔作為祭祀商湯的後嗣,他上書皇帝說:「我聽說,保存別人所以能保存自己,阻塞別人所以就會阻塞自己。善惡報應,往往如此。從前秦滅了東周西周,掃平六國,不提拔隱士,又斷絕三代正朔,滅棄天道,因此秦始皇自身陷入危難,兒子秦二世被殺,孫子也不能繼位,這就是所謂阻塞別人所以就會阻塞自己。所以周武王擊敗殷商,還沒下戰車就分封五帝的後代,把殷的後裔封於宋國,在杞國延續夏的祭祀,明確表明三統,表示不獨自占有天下。所以姬姓國家占據天下的一半,遷移祖廟的姬姓君主非常多,這就是所謂保存別人所以能保存自己。現在成湯沒有受到祭祀,殷人失去後嗣,陛下恐怕是這個原因而一直沒有子嗣吧。《春秋經》說:『宋國殺了自己的大夫。』《穀梁傳》解釋說:『此處不稱大夫的名,是因為該人是孔子的祖宗輩,不稱名是因為孔子尊重他。』這就是說孔子是從前殷人的後裔,雖不是正統後裔,封他的子孫為殷人的後裔,按禮儀也是適合的。為什麼呢?諸侯可以奪取宗統,人格高尚的庶子也可以奪取嫡子的位置。《公羊傳》說『賢人的子孫應當有封土』,何況是聖人,又是殷人後裔的孔子呢!從前周成王以諸侯的禮儀葬周公,皇天動怒,雷電風雨成災。現在孔子的廟宇只存在於闕里,孔氏子孫難免平民的身份,聖人的身份只享受平民的祭祀,這不是皇天的意思。如今陛下果真能根據孔子的素功分封他的子孫,那麼國家一定會得到福佑,陛下的名字將與天長存。為什麼?追念聖人的素功分封他的子孫,還沒有規範,後世必定遵循陛下制定的制度。為了不滅的名聲,可以不努力嗎?」[3][4]梅福遠離皇帝,地位低微,又曾經譏諷王鳳,所以他的見解最終也沒被採納。[5][6]

綏和元年(前8年),朝廷冊立二王後,在古代典籍中尋找證據,以《左傳》、《穀梁傳》、《世本》、《禮記》作為證明,於是漢成帝下詔封孔子的後裔孔吉為殷紹嘉侯[註 1],不久,又晉封為殷紹嘉公。[7][8][9]

封地和封戶

編輯

殷紹嘉公的封地位於汝南郡新郪縣[10],封地方圓百里,食邑一千六百七十戶,建平二年(前5年),增封九百三十二戶[11]。西晉時期,宋侯封地位於汝陰郡宋縣[12],食邑二千六百口。[13]

承襲和沿革

編輯
姓名 世系 爵位 朝代 地位 在位時間 史書記載
孔吉[註 2] 孔子十四代孫,孔鮒六代孫 殷紹嘉侯 西漢 二王后 綏和元年(前8年)二月甲子-?
殷紹嘉公 綏和元年二月-綏和元年三月(前8年二月-前8年三月)
孔何齊[註 3] 孔子十五代孫,孔吉之子 殷紹嘉侯 綏和元年二月甲子-綏和元年八月
(前8年二月甲子-前8年八月)[註 4]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14]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15]
《漢書·成帝紀》[16]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17]
《漢書·平帝紀》[18]
《資治通鑑·卷三十二·漢紀二十四》[19]
《資治通鑑·卷三十六·漢紀二十八》[20]
殷紹嘉公 綏和元年八月-元始二年(前8年八月-2年)
宋公 2年[註 5]-?
孔弘 孔子十六代孫,孔何齊之子[註 6] 宋公 ?-始建國元年
(?-9年)
《漢書·王莽傳中》[21]
章昭侯 新朝 始建國元年-?
(9年-?)
孔安 孔子十七代孫,孔弘之子[註 7] 殷紹嘉公 東漢 建武五年二月壬申-建武十三年三月庚午
(29年3月30日-37年4月15日)
《後漢紀·卷五·光武皇帝紀》[22]
《後漢紀·卷七·光武皇帝紀》[23]
《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上》[24]
《後漢書》太子李賢注[25]
《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下》[26]
《後漢書·志第二十八·百官五》[27]
宋公 建武十三年三月庚午-?(37年4月15日-?)
孔紹 世系代次不詳 宋侯 西晉 泰始元年(265年)前後 《宋書·列傳第二十·荀伯子傳》[28]
《南史·列傳第二十三·荀伯子傳》[29]

孔紹之後承襲情況不明。

其他

編輯

建武三十二年(56年),漢光武帝封禪泰山,宋公跟隨前往,並與衛公褒成侯等人在汶水上齋戒。[30]

西晉時期,宋侯的管轄範圍內僅有二千六百口佃戶,可是就因為縣內有陂塘占地一萬三千多頃,導致耕地不足,損傷了農業利益。宋侯相應遵上書請求廢除陂塘,改變漕運航道,都督度支站在自己的立場反對,最後應遵的意見沒被採納。杜預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意見。[13]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漢書·成帝紀》記載所封殷紹嘉侯為孔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載所封殷紹嘉侯是孔何齊。張固也認為是《成帝紀》「封吉」下漏了「適子」二字。參 《西漢孔子世系與孔壁古文之真偽》 張固也 史學集刊 2008年 第02期
  2. ^ 《漢書·成帝紀》記載所封殷紹嘉侯為孔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載所封殷紹嘉侯是孔何齊。張固也認為是《成帝紀》「封吉」下漏了「適子」二字。參 《西漢孔子世系與孔壁古文之真偽》 張固也 史學集刊 2008年 第02期
  3. ^ 《漢書·成帝紀》記載所封殷紹嘉侯為孔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載所封殷紹嘉侯是孔何齊。張固也認為是《成帝紀》「封吉」下漏了「適子」二字。參 《西漢孔子世系與孔壁古文之真偽》 張固也 史學集刊 2008年 第02期
  4. ^ 《漢書·成帝紀》記載進爵是在當年三月,《漢書·外戚恩澤侯表》則記載在六個月後。
  5. ^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載改封宋公在元始二年,《漢書·平帝紀》和《資治通鑑·漢紀二十八》記載改封宋公在元始四年。
  6. ^ 李新民認為孔弘封公的年代比孔安早二十年,當為孔何齊之子,孔安之父。參 東漢孔氏家學及《孔叢子》偽書公案 曲阜師範大學 2007年 李新民
  7. ^ 《孔子世家譜》記載孔安為孔何齊之子,孔子十六世孫。李新民認為孔弘封公的年代比孔安早二十年,當為孔何齊之子,孔安之父。參 東漢孔氏家學及《孔叢子》偽書公案 曲阜師範大學 2007年 李新民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連叢子·敘書》:家之族胤一世相承,以至九世相魏居大梁,始有三子焉。長子之後承殷統為宋公,中子之後奉夫子祀為褒成侯。
  2. ^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初,武帝時,始封周后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郡國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孫,絕不能紀。時,匡衡議,以為「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也。其犯誅絕之罪者絕,而更封他親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義,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絕。今宋國已不守其統而失國矣,則宜更立殷後為始封君,而上承湯統,非當繼宋之絕侯也,宜明得殷後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遠不可得;雖得其嫡,嫡之先已絕,不當得立。《禮記》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師所共傳,宜以孔子世為湯後。」上以其語不經,遂見寢。
  3. ^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至成帝時,梅福復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
  4. ^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成帝久亡繼嗣,福以為宜建三統,封孔子之世以為殷後,復上書曰: 臣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職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職觸罪,危言世患,雖伏質橫分,臣之願也。守職不言,沒齒身全,死之日,屍未腐而名滅,雖有景公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貪也。故願一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途,當戶牖之法坐,盡平生之愚慮。亡益於時,有遺於世,此臣寢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願陛下深省臣言。 臣聞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惡之報,各如其事。昔者秦滅二周,夷六國,隱士不顯,逸民不舉,絕三絕,滅天道,是以身危子殺,厥孫不嗣,所謂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未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於宋,紹夏於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主,流出於戶,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湯不祀,殷人亡後,陛下繼嗣久微,殆為此也。《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穀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之後也,雖不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後,禮亦宜之。何者?諸侯奪宗,聖庶奪適。傳曰「賢者子孫宜有土」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雷風著災。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孔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則國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何者?追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後聖必以為則。不滅之名,可不勉哉!
  5. ^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
  6. ^ 《前漢紀·孝成皇帝紀二》:九江人梅福。以布衣因縣道上書言變事。曰。故京兆尹王章。質性忠直。非有反逆之辜。而戮及妻子。折直士之節。結諫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罪。然不能爭。天下以言為戒。此最國家之大患也。群臣順旨。莫有執正。何以明其然也。試取民所上書。陛下之所善者。試下之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可見矣。方今君命圮絕。而主威奪。外戚之權。日以盛隆。漢興以來。社稷三危。呂霍上官。皆母后之家。親親之道。全之為右。當以賢師良傅。教以孝弟之道。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驕逆。至於夷滅。此失親親之大者也。後福又上書曰。臣聞不在其位而謀其政者。越職也。位卑而言高。觸罪也。越職觸罪。危言世患。雖伏鑕橫分。臣之願也。守職不言。沒齒全身。死之日。屍未腐而名滅。雖有齊景之位。伏櫪千駟。臣不貪也。故願一登文石之階。陟丹霄之途。當戶牖之法。坐展平生之愚。慮。雖無益於當時。有遺於後世。此臣寢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昔武王伐紂。未及下車而存五帝之後。封殷於宋。紹夏於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穀梁傳曰。其下稱名氏。以其存祖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後也。雖非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禮亦宜之。傳曰。賢者子孫。宜有土地。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孔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之德。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則國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無極。何則。追聖人之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若能為之。後世必以為法。不滅之名。可不勉哉。福自以疏遠。又譏切王氏。前後數上書。輒不見納。
  7. ^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綏和元年,立二王後,推跡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禮記》相明,遂下詔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
  8. ^ 《漢書·成帝紀》:又曰:「蓋聞王者必存二王之後,所以通三統也。昔成湯受命,列為三代,而祭祀廢絕。考求其後,奠正孔吉。其封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及周承休侯皆為公,地各百里。
  9. ^ 《前漢紀·孝成皇帝紀》:詔求殷後。封孔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及周承休侯。皆為公。各食邑百里。
  10. ^ 《水經注·卷二十二·潁水注》:縣即所謂郪丘者也,秦伐魏取郪丘,謂是邑矣。漢成帝綏和元年,詔封殷後於沛,以存三統。平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於此,故號新郪,為宋公國也,王莽之新延矣。
  11. ^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以殷後孔子世吉適子侯,千六百七十戶,後六月進爵為公,地方百里,建平二年益戶九百三十二。
  12. ^ 《晉書·志第四·地理上》
  13. ^ 13.0 13.1 《晉書·志第十六·食貨志》:臣中者又見宋侯相應遵上便宜,求壞泗陂,徒運道。時下都督度支共處當,各據所見,不從遵言。臣案遵上事,運道東詣壽春,有舊渠,可不由泗陂。泗陂在遵地界壞地凡萬三千餘頃,傷敗成業。遵縣領應佃二千六百口,可謂至少,而猶患地狹,不足肆力,此皆水之為害也。
  14. ^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綏和元年,立二王后,推跡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禮記》相明,遂下詔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
  15. ^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殷紹嘉侯孔何齊,以殷後孔子世吉適子侯,千六百七十戶,後六月進爵為公,地方百里,建平二年益戶九百三十二。
  16. ^ 《漢書·成帝紀》:又曰:「蓋聞王者必存二王之後,所以通三統也。昔成湯受命,列為三代,而祭祀廢絕。考求其後,奠正孔吉。其封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及周承休侯皆為公,地各百里。
  17. ^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綏和元年二月甲子封,八年,元始二年,更為宋公。
  18. ^ 《漢書·平帝紀》: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
  19. ^ 《資治通鑑·卷三十二·漢紀二十四》:初,詔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推求其嫡,不能得。匡衡、梅福皆以為宜封孔子世為湯後,上從之,封孔吉為殷紹嘉侯。三月,與周承休侯皆進爵為公,地各百里。
  20. ^ 《資治通鑑·卷三十六·漢紀二十八》: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
  21. ^ 《漢書·王莽傳中》:殷後宋公孔弘,運轉次移,更封為章昭侯,位為恪。
  22. ^ 《後漢紀·卷五·光武皇帝紀》:封孔子後孔安為殷紹嘉公。
  23. ^ 《後漢紀·卷七·光武皇帝紀》:五月,殷紹嘉公為宋公,周承休公為衛公。
  24. ^ 《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上》:壬申,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
  25. ^ 《後漢書》太子李賢註:成帝封孔吉為殷紹嘉公,安即吉之裔也。
  26. ^ 《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下》:庚午,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周承休公姬常為衛公。
  27. ^ 《後漢書·志第二十八·百官五》:衛公、宋公。本注曰: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十三年,改常為衛公,安為宋公,以為漢賓,在三公上。
  28. ^ 《宋書·列傳第二十·荀伯子傳》:晉泰始元年,詔賜山陽公劉康子弟一人爵關內侯,衛公姬署、宋侯孔紹子一人駙馬都尉。
  29. ^ 《南史·列傳第二十三·荀伯子傳》:晉泰始元年,詔賜山陽公劉康子弟一人爵關內侯,衛公姬署、宋侯孔紹子弟一人駙馬都尉。
  30. ^ 應劭《漢官馬第伯封禪儀記》:車駕正月二十八日發洛陽宮,二月九日到魯,遣守謁者郭堅伯將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魯遣宗室諸劉及孔氏、瑕邱丁氏上壽受賜,皆詣孔氏宅,賜酒肉。十一日發,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賁郎將先上山,三案行。還,益治道徒千人。十五日,始齋。國家居太守府舍,諸王居府中,諸侯在縣庭中齋。諸卿、校尉、將軍、大夫、黃門郎、百官及宋公、衛公、褒成侯、東方諸侯、雒中小侯齋城外汶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