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 (小說)

吉莉安·弗琳2012年小說

控制》(英語:Gone Girl,又譯作《消失的愛人》)是美國作家吉莉安·弗琳創作的一部長篇驚悚小說。此作品是弗琳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於2012年6月由皇冠出版集團英語Crown Publishing Group出版。小說講述了主角尼克·鄧恩捲入妻子艾米·鄧恩的失蹤案,以艾米和尼克各自的視角交替講述案件經過。警方證據顯示尼克涉嫌殺害妻子,而尼克則努力洗清自己身上的嫌疑。

Gone Girl
作者吉莉安·弗琳
類型驚悚小說
語言英語
故事背景地點密蘇里州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皇冠出版集團英語Crown Publishing Group
出版時間2012年6月[1]
出版地點美國
規範控制
ISBN978-0307588364
OCLC[https://classify.oclc.org/classify2/ClassifyDemo?search-standnum-txt=1076468797&startRec=0 1076468797]
控制
原名Gone Girl
中文名控制
作者吉莉安·弗琳
譯者施清真
類型書面作品[*]
語言繁體中文
故事背景地點密蘇里州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13年4月29日[2]
出版地點台灣
媒介平裝
開本16K
頁數544頁
規範控制
ISBN9789571357478
OCLC[https://classify.oclc.org/classify2/ClassifyDemo?search-standnum-txt=1076468797&startRec=0 1076468797]
消失的愛人
原名Gone Girl
中文名消失的愛人
作者吉莉安·弗琳
譯者胡緋
類型書面作品[*]
語言簡體中文
故事背景地點密蘇里州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6月3日[3]
出版地點中國北京
媒介平裝
開本16K
頁數480頁
規範控制
ISBN9787508639192
OCLC[https://classify.oclc.org/classify2/ClassifyDemo?search-standnum-txt=1076468797&startRec=0 1076468797]

作者弗琳在創作時意在探討長期婚姻中雙方的心理和情感變化,也涉及媒體偏見、經濟蕭條等話題。小說出版之後獲得評論界的好評和消費者的青睞,迅速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八周位居精裝小說排行榜冠軍,同年11月已經在全球售出紙質版和電子版共200萬冊,成為弗琳作品中最暢銷的一部。評論界普遍讚賞這部作品懸念迭起,情節引人入勝,書中的不可靠敘述也成為一大亮點。《消失的愛人》還被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弗琳本人編劇,大衛·芬奇導演,本·阿弗萊克羅莎曼德·派克主演,於2014年上映。

情節概要 編輯

小說一開始的場景設置在尼克·鄧恩(Nick Dunne)和艾米·鄧恩(Amy Dunne)的五周年結婚紀念日,艾米在當天突然失蹤,故事就此展開。第一部分主要敘述了尼克和艾米的婚姻,在尼克和艾米兩人的視角之間不斷切換。尼克的視角介紹了當前的警方調查和兩人關係的現狀,艾米的視角則是以她的日記介紹兩人關係的歷史。艾米出身優渥,而尼克自工薪階層一路打拼獲得成功。兩人在一次作家聚會上相遇,之後成為戀人。婚後夫婦二人曾生活甜蜜,但不久後相繼失業,自紐約搬到了密蘇里州鄉下居住,以照顧尼克的病母,這段婚姻自此開始急轉直下。艾米熱愛紐約的都市生活,不願居住在中西部鄉村,開始怨恨尼克逼自己搬到這裡;尼克責怪艾米痴迷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兩人關係日漸冷淡,艾米的日記中描述尼克不思進取、性格暴躁、喜怒無常,還曾威脅她的人身安全;尼克則認為艾米有反社會傾向,固執無理,而且過度追求完美幾近病態。艾米失蹤後,尼克成為案件最大的嫌疑人。各項證據都顯示他可能殺害了自己的妻子,他也沒有表現出痛苦或焦急,在得知艾米已經懷孕的消息之後沒有任何激動的情緒,更加深了警方的懷疑。艾米在失蹤前為尼克留下了一個解謎遊戲,作為兩人結婚紀念日的浪漫活動。尼克試圖根據謎底揭露的地點找到妻子最後的活動線索,藉以擺脫自己的嫌疑。

小說第二部分開始逐步揭露事件真相,讀者會發現兩位主角都隱瞞了部分信息,敘述的內容並不完全可靠。事實是,尼克對艾米不忠,在婚外還有一個情人;艾米並沒有遇到危險,而是躲藏起來製造自己「死亡」的假象,企圖陷害丈夫以報復他的出軌行為。艾米的日記和懷孕檢查結果都是她的偽造,指向尼克的證據是她一手布置的,解謎遊戲也是為了引誘尼克一步步踏入陷阱。她隱姓埋名,藏在另一座城市的一間汽車旅館中。不料她在躲藏期間遭到搶劫,最終身無分文、走投無路,只得求助自己高中時期的前男友戴西·柯林斯(Desi Collings)。戴西將她接到自己的別墅中居住,照顧她的生活。戴西對艾米早有迷戀之情,如今已變成病態的占有欲。他將艾米軟禁在家中,艾米也希望能逃離戴西的束縛。與此同時,尼克已經發現了艾米的陰謀,對她恨之入骨,但無法向警方和公眾證明自己的清白。他於是雇用了律師坦納·博爾特(Tanner Bolt)幫助自己洗脫罪名。坦納專業為涉嫌殺妻案的嫌疑人辯護,曾成功幫助多名客戶洗清嫌疑。在他的幫助下,尼克開始改變自己的公眾形象。他登上了熱門電視訪談節目,在節目中講述與艾米的愛情,坦承自己的過錯,假意向艾米道歉。這一舉動轉變了公眾對他的敵意,觀眾開始相信他其實還愛着艾米,不可能殺害妻子。艾米看到節目後,也誤以為尼克真心願意挽回自己。她誘惑戴西和自己發生性關係,趁機將他殺害,並布置成遭他強姦被迫自衛的假象。

小說第三部分中,艾米逃回家裡,編造故事稱自己遭到戴西綁架,被囚禁成為性奴隸。警方和公眾相信了她的說辭,但尼克知道她在撒謊。艾米在確保尼克身上沒有竊聽器之後,向他坦白了全部的陰謀。尼克沒有證據,無法向公眾揭穿妻子的謊言,於是開始將這一故事寫成回憶錄,希望藉此反擊。艾米發現了他的計劃,利用之前在醫院保存的精液,懷上了尼克的孩子,並以撫養權為籌碼要挾他刪掉書稿。尼克最終屈服,兩人得以繼續這段婚姻生活。[4]

主要角色 編輯

  • 艾米·艾略特·鄧恩(Amy Elliott Dunne):主角,尼克·鄧恩之妻。在紐約市長大,是家中的獨女。父親蘭德·艾略特(Rand Elliott)和母親瑪麗貝思·艾略特(Marybeth Elliott)是著名兒童書作家,創作了以艾米為原型的暢銷書。艾米一直生活富足,追求極致完美。她有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為雜誌社撰寫心理測試。[4]
  • 尼克·鄧恩(Nick Dunne):主角,艾米·鄧恩之夫。出身於工薪階層家庭,有一個雙胞胎妹妹瑪戈,兄妹關係十分親密。他們的父親仇視女性,老年之後患上阿茲海默症;母親也患有癌症。尼克自幼被視為家中的珍寶,受到父母的寵溺。成年後,他曾多次更換工作,最終在紐約成為一名記者。搬到密蘇里州之後成為了一位專科學校教師,還和瑪戈一起開了一間酒吧。[4]
  • 瑪戈·鄧恩(Margo Dunne):尼克的孿生妹妹,自幼和他關係親密。兩人共同開了一間酒吧。瑪戈一直幫助尼克洗脫謀殺嫌疑,期間也曾懷疑過他可能犯下案件,但不曾放棄幫助他。[4]
  • 吉姆·吉爾平(Jim Gilpin)、隆妲·邦妮(Rhonda Boney):負責調查尼克的兩位警探,一直懷疑尼克殺害了妻子。在艾米回到家中後,吉爾平放棄了調查,波尼相信了尼克的經歷,和瑪戈一同試圖幫助他揭露真相。[4]
  • 坦納·博爾特(Tanner Bolt):尼克的律師。博爾特專門從事殺妻案嫌疑人的刑事辯護,幫助眾多客戶擺脫罪名。[4]
  • 安蒂·哈迪(Andie Hardy):尼克的學生和情人。她年僅23歲,兩人婚外情已有一年有餘。[4]
  • 戴西·柯林斯(Desi Collings):艾米高中時期的前男友。他出身富貴,痴迷艾米已久。高中時期就曾騷擾過她,在艾米婚後還一直給她寫信。[4]

創作 編輯

 
小說作者吉莉安·弗琳於2014年

吉莉安·弗琳曾是《娛樂周刊》的撰稿人,在這部作品之前還創作過《利器英語Sharp Objects》和《暗處英語Dark Places (novel)》兩部長篇小說。[5]這兩部作品的主人公都身陷情感問題,難以與他人深入交往,弗琳藉此探討了人生的孤獨。在《消失的愛人》中,弗琳反其道而行之,轉而講述長期感情關係中遇到的難題。她認為婚姻本身即是一道「終極謎題」,希望將這段婚姻描寫成男女雙方各執一詞的對峙,其中夫妻雙方的說法可能都不可信。[6]

弗琳自稱「內心中有一部分也算是個男人」,因此在書中能準確把握尼克·鄧恩這一男性角色的心理。她還會在寫作中尋求丈夫和男性朋友的幫助,以了解男性的思維方式。她還將自己的經歷融入書中尼克·鄧恩的角色。弗琳和鄧恩都曾為流行文化雜誌撰稿,也都曾在工作多年後失業。[7]她稱當時自己「已經計劃好餘生想要從事這項工作,最終卻只能眼看機會被奪走」。弗琳最終把自己失業時的不安和焦慮寫進了尼克的角色中。[8]弗琳曾在一篇自傳文章中坦承自己「不是個乖乖女」,稱自己和很多女性一樣,都有不為人知的「暴力」一面,因此才願意在作品中創作邪惡、可怕的女性角色。[9]這部小說中的女主角艾米·鄧恩便是熱衷操縱他人的瘋狂女性。但她也強調艾米這一角色「只是虛構」,自己和艾米性格並不相同。她還表示在創作這一角色時並沒有考慮是否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10]弗琳在塑造艾米這一人物時還參考了蒂娜·菲在《超級製作人》中探討的「酷女孩」形象。[11]

在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弗琳受到佐伊·海勒英語Zoë Heller小說《醜聞筆記英語Notes on a Scandal》和愛德華·阿爾比作品《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芙?英語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的影響。她在小說中多次致敬了《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芙?》,結尾部分也採用了類似這兩部作品的風格。在小說結尾,弗琳也吸收了艾拉·萊文小說《羅斯瑪麗的嬰兒英語Rosemary's Baby (novel)》的手法,稱自己尤其喜歡這部作品「開始喜歡上惡魔」的結局。[12]小說的一部分對白中還加入了1930年代電影台詞的風格。[11]

寫作風格和主題 編輯

《消失的愛人》包含神秘、懸疑和罪案等風格。《讀者文摘》稱其「不只是一部罪案小說」,更是一部「大師級別的心理驚悚作品」,「精心塑造了兩個複雜的人格」。[13]芝加哥論壇報》認為弗琳在創作中採用了驚悚小說的常見手法,例如塑造一位嫌疑人、逐漸揭開秘密、以紅鯡魚轉移焦點等手法。但其評論還稱這部小說「不止如此」,更有「層層解剖失敗夢想的緊張感」。[14]《紐約時報》評論稱小說中「看似典型罪案小說中的陰謀」並非如表面一般,因其中的兩位敘述人說法均不可靠,講述的故事也並非事實。[15]沙龍網站評論認為小說強化了罪案小說的特色,「將這一風格提升到新的標準」。[16]弗琳本人稱自己在創作過程中加入了神秘小說的手法,串聯起小說的情感線索。[7]

小說的主題主要是婚姻中的欺騙和不忠。在談及小說主題時,弗琳表示自己希望能檢視婚姻中的雙方的謊言,稱「婚姻就有點像是一個漫長的騙局」。她認為婚姻雙方在戀愛時只會表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同時婚姻卻要求接受對方的一切優點和缺點,但很多缺點是在婚姻中逐漸相處了解才會漸漸暴露的。[17]

小說中還曾提及女權主義。艾米在小說中談及男性希望女性成為「酷女孩」,接受男性的各種行為。一些媒體認為艾米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淡化了她不討喜的一面,表現了女性不願屈從男性壓力迎合男性價值觀。[18]但也有媒體認為小說表現了厭女的情感。弗琳本人認同女權主義,稱艾米這一角色「務實而邪惡」,一反傳統女性善良的刻板印象。她對此表示「女性也可以作惡人」。[19]

一些評論還指出小說中對媒體的描寫表現了當代媒體的偏見和謊言。小說中,媒體在審判之前已經將尼克塑造成「殺妻兇手」的形象。沙龍網站的評論認為,弗琳曾在媒體界工作,對其了解頗深。評論稱小報和類似的電視節目習慣將「女性受難」和「丈夫殺妻」作為噱頭,小說中對此描寫深刻。[16]《娛樂周刊》稱以南希·格雷斯英語Nancy Grace為代表的媒體習慣將丈夫預設為女性遇害案的第一嫌疑人,小說利用讀者的這一心理營造了情節的突轉。尤其是第一部分巧妙地諷刺了這一文化現象。[20]紐約每日新聞》也認為小說中揭露了媒體「迅速為丈夫定罪」的行為,諷刺媒體在妻子失蹤後,不需任何屍體線索就立即推定丈夫是兇手。[21]舊金山紀事報》同樣指出小說對社交媒體和真人秀電視節目的諷刺。[22]

弗琳曾表示自己希望這部小說能準確捕捉到經濟蕭條對每個人和社區的影響,以及人們在這種環境下的絕望感。小說中的兩位主角都在經濟危機中失業,兩人居住的城鎮也因經濟不景氣而日漸荒蕪,商場倒閉,民眾失業。她稱自己希望塑造蕭條的氣氛,「婚姻失去意義,城市失去意義,整個國家都失去意義」。[8]

評論反響 編輯

《消失的愛人》出版後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連續八周位居精裝小說排行榜冠軍。[1]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精裝小說暢銷榜上連續26周奪冠。[23]紐約時報文化專欄作者戴維·伊茲科夫(Dave Itzkoff)稱這部小說為除《五十度灰》系列之外,2012年全年的另一大現象級文學作品。在出版第一年末,這部小說已經在全球售出紙質版和電子版共200萬冊,成為弗琳作品中最暢銷的一部。[1]

小說獲得書評界的廣泛好評。評論人多認為小說的懸念迭起、情節曲折,對其「不可靠敘事」的手法、人物心理塑造以及對婚姻的解讀都評價甚高。《娛樂周刊》稱其為「新穎而兇狠的驚悚小說」;[20]紐約客》認為弗琳「精心打造了」這部作品,尤其讚美了她對「一步步走向瓦解」的婚姻和「日漸衰落的中西部地區」的描寫,還指出其結局「不同尋常」。[24]紐約時報》認為弗琳的手法類似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稱她有着「亮眼的突破」,並認為小說「計謀多端、變幻莫測、層次精妙」,稱其中角色「塑造完美」,讓人望而生畏。[15]人物》雜誌認為小說是一部「宜人的夏日讀物」,挖掘了「人性中最污穢的角落」。[25]

這部作品在普立茲小說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等頂級文學獎項中缺席,引起部分書評人士的不滿。沙龍網站英語Salon (website)的勞拉·米勒(Laura Miller)就對此表示失望,她認為這些獎項不頒發給《消失的愛人》是因為其風格屬於神秘小說,而類似風格在頂級文學獎項中一貫不受重視。[26]沙龍網站還將這部小說選為2012年「沙龍年度必讀作品」之一。[27]這部小說還獲得百利女性小說獎提名。[28]

改編和衍生作品 編輯

 
吉莉安·弗琳(左一)與《消失的愛人》電影主演本·阿弗萊克羅莎曼德·派克共同出席影片在紐約電影節的首映禮

2012年7月,蘭登書屋發行了《消失的愛人》有聲書,由茱莉亞·韋倫英語Julia Whelan朗讀艾米·鄧恩,科爾比·黑伯恩英語Kirby Heyborne朗讀尼克·鄧恩。整部有聲書時長19小時15分鐘,收錄在15張CD光盤中。[29]

2012年,小說出版後,二十世紀福斯斥資150萬美元購得其電影改編權。改編電影瑞茜·威瑟斯彭布魯娜·帕潘德利亞英語Bruna Papandrea萊斯莉·迪克遜英語Leslie Dixon等人參與製作,弗琳本人負責編劇。薇斯朋稱自己喜愛小說中的不同視角非線性敘事,尤其被作品中女主角的鮮明形象吸引,因此決定參與影片的製作。[30]2013年,影片確認由大衛·芬奇導演,本·阿弗萊克羅莎曼德·派克分別飾演男女主角尼克和艾米。[31][32][33]影片於2014年10月3日上映[34],上映後獲得總體好評[35],在全球收穫逾3.6億美元票房[36]。羅莎曼德·派克憑藉在片中表演獲第87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37],影片還獲得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評論家選擇獎等其他多個獎項或提名[38]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Itzkoff, Dave. New Two-Book Deal for 'Gone Girl' Author Gillian Flynn. New York Times. 2012-11-15 [2016-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2. ^ 控制. 博客來. [2016-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2). 
  3. ^ 消失的爱人. Amazon.cn. [2016-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Flynn, Gillian. Gone Girl. New York, New York: Crown. 2012. 
  5. ^ Nordyke, Kimberly. Hollywood's Most Powerful Authors: Gillian Flynn on Adapting Gone Girl, Being Too 'Wimpy' for Crime Reporting and Her Best Advice to Writers (Q&A). Hollywood Reporter. 2012-11-30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4). 
  6. ^ Haupt, Jennifer. Best-selling Author Gillian Flynn: Gone Girl. Psychology Today. 2012-11-19 [2016-10-13]. 
  7. ^ 7.0 7.1 Memmott, Carol. Gillian Flynn talks 'Gone Girl,' success and movie deals. USA Today. 2012-10-09 [2016-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8. ^ 8.0 8.1 Rousseau, Caryn. Flynn's 'Gone Girl' poised to be summer thriller. Huffington Post. 2012-06-22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9. ^ Flynn, Gillian. Author Essay: July 6, 2012. Bookreporter.com. 2012-07-06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8). 
  10. ^ Gillian Flynn on Gone Girl: 'People don't understand it's just fiction'. The Telegraph. 2014-09-27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7). 
  11. ^ 11.0 11.1 Gillian Flynn on 30 Rock, Flowers in the Attic, and 19 Other Things That Have Influenced Her Work. Vulture. 2014-10-01 [2016-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8). 
  12. ^ Lee, Stephan. Best of 2012 (Behind the Scenes): Gillian Flynn on 'Gone Girl' twists – 'It's fine with me if people don't like the ending'.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2-12-04 [2016-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8). 
  13. ^ Reilly, Amy. Still Worth the Hype: Gillian Flynn's 'Gone Girl'. Reader's Digest. 2012-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14. ^ Gutman, Amy. A marriage gone missing. Chicago Tribune.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4). 
  15. ^ 15.0 15.1 Maslin, Janet. The Lies That Buoy, Then Break a Marriage. The New York Times. 2012-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6). 
  16. ^ 16.0 16.1 Miller, Laura. Gone Girl: Marriage can be murder. Salon.com. 2012-06-04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3). 
  17. ^ Gillian Flynn Does Marriage Gone Bad. Publisher Weekly. 2012-03-20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8). 
  18. ^ Gone Girl: 3 reasons why I'm #TeamAmy. wildhormoans.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2). 
  19. ^ Gillian Flynn on her bestseller Gone Girl and accusations of misogyny. The Guardian.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4). 
  20. ^ 20.0 20.1 Giles, Jeff. Gone Girl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2-06-06 [24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21. ^ Connelly, Sherryl. Book Review: 'Gone Girl' by Gillian Flynn. Daily News (New York). 2012-06-03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22. ^ Harwood, Seth. 'Gone Girl,' by Gillian Flynn: review.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2-06-10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3. ^ Gone Girl Book Summary.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3). 
  24. ^ Gone Girl: Briefly Noted. New Yorker. 2012-08-12, 88 (24): 93. 
  25. ^ Rogan, Helen. Gone Girl. People. 2012-06-11. 
  26. ^ Miller, Laura. National Book Awards: Genre fiction dissed again. Salon.com. 2012-10-11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5). 
  27. ^ David Daley. The What To Read Awards: Top 10 Books of 2012. Salon. 2012-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4). 
  28. ^ Clark, Nick.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 Can Gone Girl by Gillian Flynn rob Hilary Mantel of the hat-trick?.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3-03-13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2). 
  29. ^ Gone Girl. Publishers Weekly. 2012-09-24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4). 
  30. ^ Nordyke, Kimberly. Hollywood's Most Powerful Authors: Gillian Flynn on Adapting 'Gone Girl,' Being Too 'Wimpy' for Crime Reporting and Her Best Advice to Writers (Q&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11-30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4). 
  31. ^ Kit, Borys. David Fincher in Talks to Direct 'Gone Gir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1-22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4). 
  32. ^ Ben Affleck in line for David Fincher's Gone Girl adaptation. The Guardian. 2013-07-12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33. ^ Rosamund Pike to Star in David Fincher's 'Gone Girl'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7-25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2). 
  34. ^ David Fincher's 'Gone Girl' Date Mirrors 'Social Network' Sked. Variety. 2013-10-15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8). 
  35. ^ Gone Girl. Metacritic.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36. ^ Gone Girl. Box Office Mojo.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37. ^ Oscars 2015: full list of winners. The Guardian. 2015-02-14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30). 
  38. ^ Gone Girl (2014) Awards. IMDb.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