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星者

灭星舰

滅星艦,初譯為星際驅逐艦,是星際大戰系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艦隻之一。滅星艦首次出現在「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中,是銀河帝國海軍的星際艦隊代表艦。[1]

滅星艦
(Star Destroyer)
星球大戰》船艦
型號帝國級、勝利級、無畏級
Venator級、Pellaeon級、Tector級
長度1,600-5,000(以上)公尺
外殼鐵磁體陶瓷外殼、鈦合金
武器裝備渦輪激光砲
離子加農砲
牽引束投射器
護盾偏導護盾發電機
超空間引擎3.6x10^24瓦人造太陽(核熔合原子爐)
所屬立場銀河共和國
銀河帝國
新共和國
第一軍團
載貨量6個鈦戰機營(72架)
2個Lambda級穿梭機.登陸艇.地面突擊部隊.超空間探針
首次出現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
帝國船艦手冊

從1999年開始為了紀念21世紀而新拍的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也有出現,滅星艦已經成為星戰系列的代表物之一,廣泛的在電玩、書籍、漫畫出現,也有相關廠商出許多關於滅星艦的玩具和模型。

滅星艦

編輯

勝利級滅星艦(Victory-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 勝利I級滅星艦(Victory I-class Star Destroyer)
  • 勝利II級滅星艦(Victory II-class Star Destroyer)
  • 勝利III級滅星艦(Victory III-class Star Destroyer)

狩獵者級滅星艦(Venator-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 狩獵者I級滅星艦(Venator I-class Star Destroyer)
  • 狩獵者II級滅星艦(Venator II-class Star Destroyer)
  • 狩獵者III級滅星艦(Venator III-class Star Destroyer)

首次出現於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 (2003年電視影集),之後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 (2008年電視影集)和《星球大戰III:西斯的復仇》中頻繁登場。是銀河共和國與銀河帝國裝備的一種主力艦,建造於夸特動力船塢。雖然狩獵者級主要是設計為艦對艦作戰使用,但狩獵者級同時能夠運載星際戰機、擔任運輸和護航工作。 狩獵者級滅星者長1,137 米。這使它們能藉著其寬敞的機庫來載運大批共和軍隊投入戰場。它們擁有像灰紅雙色塗裝 ;但於銀河帝國初期,船體被剝奪了此共和國的符號,給予他們陰暗的灰色外觀。之後更為強有力的帝國級滅星艦的服役,使狩獵者級逐漸停產。在克隆人戰爭中建造的數千艘狩獵者級殲星艦在以後的數十年中慢慢被封存、拆毀後回收,也有可能被反抗軍俘虜。

帝國級滅星艦(Imperial-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 帝國I級滅星艦(Imperial I-class Star Destroyer)
  • 帝國II級滅星艦(Imperial II-class Star Destroyer)
  • 帝國III級滅星艦(Imperial III-class Star Destroyer)

在星際大戰電影系列中首次出現的滅星艦是屬帝國1級(Imperial-I class)的Devastator ,而且該級最常出現於原本的舊三部曲。該艦在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1977)裡出現,「滅星艦」這一稱呼術語在電影對話裡提到[2]

在原本星際大戰電影劇本手稿裡,術語「Star Destroyer」指的是飛過雙人戰鬥機的人—後來手稿它成為銀河帝國制式戰機[2]。該計畫在電影裡描述改成大型船艦;工業光魔特效公司於是為曙光乍現建立了座91公分拍攝模型[2]。其後更為帝國大反擊建立了座259公分的模型,配備了內部光源讓它外觀更具說服力[2]

帝國級滅星艦於夸特動力船塢建造,並且於帝國星際艦隊裡佔有一突出的地位,它以高達25,000艘的配備數量標誌了帝國的軍事力量[3]。如同先前的勝利級(Victory-class)與狩獵者級(Venator-class),帝國級滅星艦以它的超大噸位與壓倒性火力最為人所知;單一艘足夠壓制大部分星艦,但不足以摧毀敵方星球。它的出現常用來震懾叛軍勢力。帝國級滅星艦長1,600公尺,配備渦輪雷射、離子炮、以及牽引光束投射器。它也搭載了多台鈦戰機、大量的地面軍事力量(包括帝國暴風士兵AT-ATAT-ST、與AT-PT),這些地面軍事力量是事先大量製造作為快速部署到星球表面以及各種登陸艦的支援[3]

在戲劇性的安鐸戰役(Battle of Endor),反抗軍捕獲幾艘帝國級滅星艦並加入他們自己的編制[4]。隨著反抗軍轉變致新共和國並漸漸繳獲銀河帝國系的殘餘艦艇,帝國後來也採購了更具威力的船艦,以及種種必要的附屬船塢與設施[5]。雖然新共和最終也逐步升級與更換艦隊為更新銳的船艦類型,帝國級滅星艦保留至新絕地武士團英語New Jedi Order的時代。在Yuuzhan Vong英語Yuuzhan Vong戰爭裡持續使用[5]

共和國級殲星艦(Republic-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跋扈級殲星艦(Imperious-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阻絕者級殲星艦(Interdictor-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是在《星際大戰:反抗軍起義》中首次出現的滅星艦,可以將敵軍飛船從超空間中拉出,或者阻止對方進行超空間跳躍,從而將其困住,對機動作戰的義軍飛船帶來的威脅尤其顯著。而阻絕者級殲星艦與它的原型停滯者418相比更為巨大,出力遠大於停滯者418的反應爐不但滿足了重力井發生器的巨大能源需求,也能保證更高等級的火力與防禦水平。

當然,4台巨大的重力井發生器仍然需要占據巨大的艦體內部與表面空間,使得該級艦不得不對上層建築進行大幅修改,並取消了原型ISD1型上過半的武器為重力井發生器騰出空間與能源,艦載機數量也同樣大大減少,並似乎完全取消了地面部隊的搭載能力。然而,阻絕者級殲星艦畢竟使用着與ISD1型相同的艦體平台,具有類似的性能,較停滯者418而言不但防禦力遠勝(雖然相較其原型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火力也至少能在艦隊戰中自保或是壓倒各型相對較小的艦隻,相對停滯者418更強的載機量與自持力也使該艦足以單獨執行長程巡邏與封鎖任務而無需依賴僚艦保護。阻絕者級殲星艦很快便成為帝國海軍在同義軍交戰時的利器,在各類任務中發揮了不錯的效果,雖然建造與改造數量相對其原型而言並不太多。

星雲級殲星艦(Nebula-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是新共和國所出廠的殲星艦,而單從尺寸上論,「星雲」級和「共和國」級的尺寸非常接近,都在1000米左右。儘管與「帝國」級有巨大的結構差異,並且取消了醒目的指揮塔,但由於其船身上分明的稜角,因此,可以說該艦仍然保留了許多舊共和國和帝國時代的艦船設計特點。在武器方面,「星雲」級和「共和國」級幾乎沒有區別,只有載機量和部隊運載量稍微偏小,但另一方面,該級的性能要明顯要強於後者,這是因為其安裝的激光炮都是最新的型號,另外防護系統在全銀河系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儘管是一種優秀的戰艦,但「星雲」級的服役之路卻異常坎坷:新共和國政府和末期的舊共和國一樣軟弱無力,一系列此起彼伏的政治事件更是讓它們的建造一再推遲。和帝國動輒數以千計的殲星艦不同,「星雲」級總產量只有大約兩位數,由於它們非常珍貴,在新共和國同各勢力的衝突中,該級艦通常被部署於核心區域、作為預備力量使用,而很少採取主動出擊的態勢——一旦登場,它們便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僅一艘「星雲」級就能扭轉一場戰鬥的戰局。

在《天行者的崛起》中,少數沒被弒星者基地(Starkiller Base)摧毀的新共和國艦隊殘部率領部分星雲級殲星艦攻擊位於未知領域的Exegol行星的西斯艦隊。

佩萊昂級殲星艦(Pellaeon-class Star Destroyer )

編輯

開拓者級殲星艦(Procursator-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平頂級滅星艦(Tector-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卡茲級滅星艦(Qaz-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回天級殲星艦(Rejuvenator-class Star)

編輯

進取者級殲星艦(Aggressor-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巴庫拉級殲星艦(Bakura-class destroyer)

編輯

角鬥士級殲星艦(Gladiator-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 角鬥士I級殲星艦(Gladiator I-class Star Destroyer)
  • 角鬥士II級殲星艦(Gladiator II-class Star Destroyer)

復興級滅星艦(Resurgent-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第七部電影中登場,這艘軍艦長2915.81米,比《新的希望》開場的「帝國級」殲星艦(Imperial-class Star Destroyer )還要長1315.81米。 是由凱洛·倫和赫克斯將軍共用的強力的旗艦,短劍般的「定局者號」差不多有一艘帝國時期殲星艦的兩倍長。這是第一軍團違背與新共和國的條約後建成的量產型殲星艦,而「定局者號」的重型武器經雙戰鬥機、數百輛突擊艇和大批帝國風暴兵。它的渦輪激光炮比帝國時期的武器更加強力而且能更快充能,這是在未知區域由凱伯水晶加工出來的結果。

追擊者級滅星艦(Secutor-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索蘭南級滅星艦(Sorannan-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洶湧級滅星艦(Turbulent-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奇斯滅星艦(Chi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納沙達滅星艦(Nar Shaddaa Star Destroyer)

編輯

弩車級滅星艦(Onager-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銀河帝國秘密武器,形似弩機,被反抗軍同盟稱之爲攻城者(Siege Breaker),認爲其比死星更有威脅,作為銀河帝國部署的一種稀有指揮艦和超級武器,密密麻麻地籠罩着。最初是為了消除在克隆人戰爭後仍然存在的分離主義派別而建立的,並且使核心世界處於帝國的控制之下,奧納格爾級殲星艦在整個帝國時代都從事着服務。 奧納格爾級殲星艦

生產信息

製造商

羅薩那重型工程公司

類別

巡洋艦級殲星艦  超級武器

成本

376,500,000信用點

技術指標

引擎(5個)

超空間驅動器等級

1.75級(主要)

6級(備用)

裝備

1.反應堆

2.凱伯晶體(主要武器供能)

3.太陽能電離反應器

4.屏蔽層

5.偏轉器屏蔽罩圓頂

6.附加的前導流罩

7.傳感器系統

8.高級傳感器陣列

9.定位系統

10.高級定位數組

11.導航系統

12.導航儀

武器

超重型複合光束渦輪激射器 或軌道轟炸粒子大炮

雙渦輪增壓激光炮

重型渦輪激光炮

點防禦激光大炮

補充

Lambda級T-4a穿梭機6架

TIE戰機(36架)

船員

25,200名軍官,飛行員和機組人員

乘客人數

240名士兵

14,000名士兵(額外)

消耗品 1年

用圖 軌道轟炸

推出年份

在19和0 BBY之間

隸屬

銀河帝國帝國海軍

長矛級滅星艦(Xyston-class Star Destroyer)

編輯

最終秩序(Final Order)使用的艦型,西斯尊主打算把他們分配到所有已知星系威懾那裏的民衆。長矛級基於帝國I級滅星艦設計,外貌幾乎和它一模一樣,但尺寸是其1.5倍,並且在船體邊緣有紅色的裝飾綫。除此之外,與帝國級最大的差別是它在艦底裝備了大型軸向超級激光炮(其動力的凱伯水晶是由伊冷星的山脈所開採的),持續輸出足以貫穿行星,引爆其內核從而達到摧毀行星的目的,但不能像死星主炮那樣瞬間炸碎行星。在《天行者的崛起》中,最終秩序的德裏潘號(Derriphan)以此超級武器單艦摧毀了kijimi行星。然而,該激光炮直接連接反應堆,如果它被摧毀,也會同樣摧毀滅星艦,位於未知領域的Exegol行星的西斯艦隊因在大氣層中無法打開偏導護盾而被抵抗組織針對該致命弱點消滅,德裏潘號成爲了唯一一艘離開了大氣層的長矛級滅星艦。

無畏艦(Dreadnought)

編輯

無畏艦類似於帝國級滅星艦,比帝國級大很多,首次出現在《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時被叫做超級滅星艦(Super Star Destroyer),無畏艦有許多變種出現在兩部星戰電影和各種遊戲中,Kevin J. Anderson的小說Darksaber提到「無畏艦比帝國級大20倍」[6]然而實際電影中的道具約282公分長而已。[7]

執政官級星際無畏艦(Executor-class Star Dreadnought)

編輯

無明顯指揮塔,通常作為旗艦,它們是銀河系中最大的星艦之一,造價高,但幾乎無敵,是超級滅星者的代表,通常單獨的「超級滅星者」一詞就是指執行官級滅星者。 出現於電影帝國大反擊絕地大反攻、遊戲《星際大戰帝國戰爭:墮落之軍》中。執政官號在恩多戰役時遭毀,其他同級艦在恩多戰役後五年內大多被摧毀。 執政官號是《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中黑武士的旗艦,執政官級星際無畏艦即以它來命名。也是後來《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中恩多戰役期間的帝國指揮艦,[8]一開始執政官號由奧澤爾上將指揮。後來隨劇情推演移交給皮耶特上將,執政官號的前任艦長指揮。該艦也一直存續到絕地大反攻的劇情,後來一架反抗軍A翼戰機撞入該艦橋,使戰艦失去控制並墜入死星二號的引力圈,最後撞毀於死星二號上。[8]。在一則1984年《星戰宇宙觀導覽》中的原始敘述中,執政官號是八公里長,近年的書籍和官方說法都是19公里長。執政官級和帝國級都是在夸特動力船塢建造。[8][9] 另一艘超級滅星艦「Lusankya」是執政官號的兄弟艦,同屬執政官級,在星戰小說中描述該艦是秘密建造的,白卜庭殺了所有知道該艦的平民。在小說《X翼戰機》中Lusankya先是作為Ysanne Isard的私人監獄後來作為Isard在Thyferra星球時期的主力支援艦。後來該艦被新共和國捕獲使用,在Aaron Allston的小說「敵軍戰線」裡毀於對抗Yuuzhan Vong的戰爭。超級滅星艦「Knight Hammer」出現在小說《暗劍》(Darksaber)裡,該艦被裝上匿蹤裝甲讓敵軍無法偵測。[6] 星際大戰:原力覺醒中,賈庫星球上也可見一艘執政官級超級滅星艦和多艘帝國級滅星艦的遺跡。

參數

編輯

類別:超級滅星艦

製造商:夸特造船廠

尺寸

長:19公里

寬:不明

高:不明

武裝:重型增壓雷射砲(前100座、左75座、右75座,共250座)、增壓雷射砲(前100座、左75座、右75座,共250座)

斷言者級星際無畏艦(Assertor-class Star Dreadnought)

編輯

戰鬥者級無畏艦(Bellator-class dreadnought)

編輯

日蝕級無畏艦(Eclipse-class dreadnought)

編輯

日蝕級是新出現的無畏艦,在漫畫「黑暗帝國」中是復活後的皇帝白卜庭的旗艦,也在電玩「帝國戰爭」和「帝國戰爭2-叛亂軍團」出現。[4][10]根據原書描述,日蝕級是所有建造過最強大的滅星艦,配備超硬裝甲和無法攻破的護盾使它能直接撞沉共和國的蒙·卡拉馬里星際巡洋艦,還有牽引光束能防止敵軍逃入超空間,上千座渦輪雷射以及與死星同級的超級主砲,使它能獨立對抗整支艦隊而存活下來。然而最後路克和莉亞結合了他們的原力使白卜庭的原力風暴失控該艦還是從內向外爆破而被毀。[4]後來日蝕2號作為白卜庭旗艦直到漫畫「帝國末日」中才被毀。另有一種精簡版的日蝕級稱為元首級,也出現在同一個漫畫的世界觀。[4]

君主級超級殲星艦(Sovereign-class Super Star Destroyer)

編輯

委託者級星際無畏艦(Mandator-class Star Dreadnought )

編輯
  • 委託者I級圍攻無畏艦(Mandator I-class Siege Dreadnought)
  • 委託者II級圍攻無畏艦(Mandator II-class Siege Dreadnought)
  • 委託者III級圍攻無畏艦(Mandator III-class Siege Dreadnought)
  • 委託者IV級圍攻無畏艦(Mandator IV-class Siege Dreadnought)又稱第4代命令者級圍攻型無畏艦:是長7669.72米的圍攻無畏艦,第一軍團所出廠的無畏艦,其腹部有兩門巨型的自動炮用於大規模軌道轟炸,背部排列着二十四座點防禦防空炮。

宏大級星際無畏艦(Mega-class Star Dreadnought )

編輯

又稱百萬級星際無畏艦,是在星球大戰系列中出現過最爲龐大的滅星艦,高4公里,長13公里,寬60公里,僅有在《最後絕地武士》中出現的至高無上號(Supremacy)一艘。它由夸克動力船塢建造,是第一軍團在掌控銀河系,回復舊帝國前的首都(儘管人們認爲應該以星球作爲首都,但最高領袖史努克執意將其作爲首都)兼移動太空中央指揮部。由於它是史努克的旗艦,因此也被稱作「史努克的房間」。本艦並可作為殲星艦移動建造船塢,可以同時停泊、維修或建造8艘殲星艦。它在銀河系的"未知區域"裏建成,其建造計劃本被間諜們獲取但不被認爲可以完成,所以抵抗組織沒有收到相關消息。史努克執意將至高無上號駛進銀河系的核心星系中威懾抗拒第一秩序統治的勢力,結果卻被被開啓了超空間引擎的抵抗組織巡洋艦拉杜斯號以光速捨身撞擊(抵抗勢力的艾米琳·何朵中將犧牲),連同其後的十數艘復興級滅星艦一同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儘管如此,至高無上號由於體積太過巨大,只是斷了側翼,依舊保持了頗完整的艦體。

戰鬥者級無畏艦(Bellator-class Dreadnought)

編輯

折磨者級無畏艦(Harrower-class dreadnought)

編輯

折磨者級無畏艦為西斯帝國(Sith Empire)的戰艦,全長只有800米,比狩獵者級滅星艦小。它的船頭設計像一枝叉一樣,主艦橋在船體內部而沒有後期滅星艦的指揮塔設計。

常勝級無畏艦(Invincible-class Dreadnaught)

編輯

普羅維登斯級無畏艦(Providence-class dreadnought)

編輯

普羅維登斯級無畏艦為複製人戰爭時期的分離主義軍戰艦,主要作為旗艦。首次出現於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 (2003年電視影集),之後在動畫劇集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 (2008年電視影集)和《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頻繁登場。格里佛斯將軍(General Grievous)的旗艦隱形手號(Invisible Hand)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普羅維登斯級無畏艦之一。

復仇級無畏艦(Vengeance-class dreadnought)

編輯

子爵級無畏艦(Viscount-class Star Defender)

編輯

對標執行者級的超級殲星艦。

赫特無畏艦(Azalus-class Hutt Dreadnaught)

編輯

科瑞利安無畏艦(Corellian Dreadnaught)

編輯

西斯無畏艦(Sith dreadnaught)

編輯

坎多西型無畏艦(Kandosii-type dreadnaught)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tar Wars: Databank: Imperial Star Destroyer (The Movies). starwars.com. [2007-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3). 
  2. ^ 2.0 2.1 2.2 2.3 Star Wars: Databank: Imperial Star Destroyer (Behind the Scenes). starwars.com. [2007-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3. ^ 3.0 3.1 Gorden, Greg. Star Wars Imperial Sourcebook 2nd edition. West End Games. 1993. ISBN 0-87431-210-8. 
  4. ^ 4.0 4.1 4.2 4.3 Horne, Michael Allen. Dark Empire Sourcebook. West End Games. 1993年6月. ISBN 0874311942. 
  5. ^ 5.0 5.1 Wiker, J.D.; Steve Miller. The New Jedi Order Sourcebook. Wizards of the Coast. ISBN 0786927771. 
  6. ^ 6.0 6.1 Anderson, Kevin J. Darksaber. Bantam Spectra. 1996: 155-156. ISBN 0-553-57611-9. .
  7. ^ Star Wars: Databank: Super Star Destroyer (Behind the Scenes). starwars.com. [2007-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3). 
  8. ^ 8.0 8.1 8.2 Star Wars: Databank: Super Star Destroyer (The Movies). starwars.com. [2007-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7). 
  9. ^ Sarli, Gary M. Jedi Counseling 84. Wizards of the Coast. 2006-03-09 [2007-07-15]. 
  10. ^ Ocampo, Jason. Star Wars: Empire at War: Forces of Corruption for PC Review. gamespot.com. 2006-10-25 [2007-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