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8月13日) |
琉璃,又稱流離、瑠璃、瑠瓈,璧流離是中國古代對來自西域的一種寶石的稱呼。一般意義上,琉璃也指人造琉璃,一種具有玻璃質表面的燒制的建築裝飾構件或器皿。
琉璃燒制技藝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北京市門頭溝區 山西省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曲阜市 |
分類 | 傳統技藝 |
序號 | 873 |
編號項目 | Ⅷ-90 |
登錄 | 2008年 2014年 |
釋義
編輯琉璃是外來語,傳自西域,源於巴利文的Veluriyam。[1](p. 577)[註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梵文vaiḍūrya。
琉璃被譽為佛家七寶之一,也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一[註 2],但到了明代,天然琉璃已基本消失,只在傳說與神怪小說里有記載。《西遊記》中的沙僧就是因為打破一隻琉璃帽七寶玻璃盞,而被貶下天庭的。
由於琉璃的玻璃質表面,因此有觀點認為歷史上的琉璃就是玻璃。但美國漢學家貝特霍爾德·勞費爾認為,在中國古代琉璃絕不可能指玻璃,琉璃是寶石,不是玻璃,「連兒童都會區分寶石珠和玻璃珠」。[2](pp. 111-112)
而中國古代人造琉璃的表面釉質部分的主要成分卻是鉛鋇玻璃,因此不適合用於製作飲食器皿,一般常用於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各種色彩的琉璃瓦常用於建築材料中,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及現代中式建築的重要裝飾構件,一般用於宮殿、廟宇、陵寢等重要建築的屋頂和影壁。而真實的寶石琉璃是佛家七寶之一,自古以來,琉璃被人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神話色彩,隨着近現代脫蠟鑄造法的復興,琉璃工藝品開始日益流行。
歷史
編輯戰國時代(西元前403-221)的出土文物中,陸陸續續有玻璃製品出現。從早期出土的遺物中,發現了一些像玻璃珠和類似翡翠和玉的玻璃製品,它們不透明或半透明。其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硅、氧化鉛和氧化鋇為主,這些就是早期的鉛鋇玻璃。之後的考古發掘中,又陸續發現一些玻璃容器。
戰國晚期,生產玻璃的各種工藝,溫度、原料、配方日趨成熟,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玻璃生產也不再局限於簡單的玻璃珠,中國琉璃進入了廣闊繁榮的時期。服飾品出現耳璫、環、佩、簪等等。容器,禮器,葬器多樣。尤其是琉璃壁的出現,證明漢朝已經可以製作較大的玻璃器。戰國晚期是琉璃壁流行的高峰期,西漢時期開始衰落,至東漢終於絕跡。
1968年,中國河北省滿城縣發現的漢代中山靖王墓里,出土了兩隻琉璃耳杯。經科學檢測,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以脫臘鑄造的高鉛玻璃,距今至少2100年。根據美國康寧玻璃公司的技術人員推測,戰國到兩漢之間的琉璃中的氧化鋇可能是作為一種特殊配方故意引入的,這樣做為了讓琉璃顯得更加渾濁,從而模仿玉的外觀。
吹制琉璃,是在唐代之前,由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被很多富豪顯貴人家作為收藏。1985年,在唐朝接近錫蘭的昆泉寺的遺蹟處,曾經發現過二個綠色的小玻璃瓶。
宋代以後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係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廣州和北京。
北宋官方建築標準《營造法式》中官方名稱是瑠璃瓦,是用黃丹、洛石和銅末製造的[3]。
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清代的玻璃藝術發明和發展了「套料」的工藝,在玻璃上熱貼彩色玻璃、冷卻後畫樣,雕琢圖案,製成多彩而精美的複色玻璃,當時的玻璃燒制技術,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製作
編輯琉璃的脫蠟鑄造
編輯- 原型雕塑
- 首先設計琉璃作品的形狀,按照設計雕塑原型(陽模)
- 制硅膠模
- 在原型上塗上硅膠。製作硅膠模(陰模)
- 制蠟模
- 在硅膠模中灌入液態蠟,蠟凝固之後成為蠟模(陽模)。
- 修整蠟模
- 將蠟模從硅膠模中取出,並且對細部進行修整。
- 澆築石膏模
- 在蠟模外面澆上石膏,製作石膏模(陰模)。
- 蒸汽脫蠟
- 用高溫蒸汽將模具中的蠟融化,保證石膏模中沒有殘留蠟。
- 燒制鑄造
- 將琉璃料,和石膏模放入高溫爐窯內,待琉璃料融化後,灌入石膏模內。之後讓窯內溫度緩慢,均勻的下降,讓琉璃在石膏模中充分凝固成毛坯,如果窯溫下降太快或者不均勻,容易引起琉璃毛坯在凝固過程中由於熱脹冷縮的緣故破碎。
- 拆石膏模
- 將石膏模從琉璃毛坯上分離
- 研磨、拋光
- 毛坯分離之後,將毛坯表面打磨出光澤,保證琉璃作品的通透
琉璃建築構件及琉璃瓦的製作
編輯琉璃胎的主要成分是陶土,其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鋁和少量的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錳。經過110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後塗上釉料,然後再進行800度至900度的低溫燒制。琉璃胎材料以安徽當塗白土山生產的白土質量最好,燒成後呈白色。
琉璃釉料分為三部分,即氧化劑、着色劑和石英。氧化劑為黃丹(氧化鉛)和火硝(硝酸鉀)。着色劑包括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鈷、二氧化錳等金屬氧化物,按照各種着色劑不同的比例搭配,調製出黃、藍、綠、白、孔雀藍、茄皮紫等顏色。
用途
編輯建築所用的琉璃構件包括琉璃瓦、正脊、鴟吻、脊獸、雕花琉璃磚(琉璃影壁用)、琉璃磚等。宋朝時已經在宮殿上使用黃綠色琉璃瓦。元朝宮殿則用黃、綠、藍、紅、粉、白、黑、紫等多色琉璃瓦和琉璃構件。明清兩代宮殿、陵寢和皇家寺廟多用黃色琉璃,園林建築雜用藍、綠、黑等色的琉璃。親王宮殿、園寢多用綠色琉璃。大量使用琉璃的建築除了殿宇建築的屋面構件外,還包括琉璃照壁、琉璃塔、琉璃牌坊。明朝南京大報恩寺塔全部用琉璃瓦蓋成。
目前,琉璃工藝品種類繁多,一般以擺件,掛墜,手鐲,項鍊,琉璃磚等居多,也有類似琉璃中國博物館,大量用於外牆裝飾的例子。現在很多琉璃工藝品被用做贈禮之用。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Schafer, Edward Hetzel. 撒马尔罕的金桃. 吳玉貴譯.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04. ISBN 978-7-5097-8064-0.
- ^ Laufer, Berthold. Jade: 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2nd. South Pasadena. 1946.
- ^ 宋李誡原著《營造法式》卷十五《窯作制度》 梁思成註解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琉璃歷史、文化及工藝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