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父母
此條目論述以美國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6年6月16日) |
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是指過份介入兒女生活,保護或是干預其生活的父母[1],因為類似直升機一樣的盤旋在兒女身邊,故稱為直升機父母。
在日本也有類似概念的「怪獸家長」(日語:モンスターペアレント, Monster parent),是學校對於以自我為中心,不講理的監護人所造的和製英語。
起源
編輯直升機父母的隱喻最早出現在海姆·吉納特1969年的暢銷書《父母和青少年》(Between Parent & Teenager),其中一名青少年抱怨著:「媽媽像直升機一樣在我身邊盤旋」(Mother hovers over me like a helicopter)[2]
Foster Cline和Jim Fay在1990年創建了helicopter parent一詞[3]。此一詞語在2000年代初期開始在美國大學學務單位中使用,因此受到注意,當時1981年~2000年出生的Y世代開始進入大學,其中一些父母每天上午叫住校的兒女起床上學,並且對教授抱怨教授給兒女的成績不佳,因此得到此一稱號[4][5]。夏令營的工作人員也反映類似的情形[6]。
高等教育紀事報指出即使兒女已到了研究所,直升機父母仍然會干預其兒女,例如遊說兒女讀法學院或是商學院 [7]。也有一些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反映,當這些兒女成年,開始工作後,有些直升機父母會出現在工作場所或打電話給兒女的主管,為兒女的行為辯護,或者要求公司要提供較高的薪資[8]。
美國世代人口統計學家尼爾·豪認為直升機父母是戰後嬰兒潮父母養育其Y世代兒女的方式。尼爾認為直升機父母的教育方式和X世代不同,尼爾將後者稱為「隱形戰鬥機父母」,傾向忽視兒女較小的問題,但對一些嚴重的問題,會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形下,以嚴厲的方式來處理。尼爾將這個和戰後嬰兒潮父母持續參與兒女的教育對比,尼爾認為直升機父母:「有時很有用,有時很煩人,不過都會圍繞在兒女周圍,而且會發出噪音。」尼爾認為戰後嬰兒潮父母和兒女的關係難以想像的親近。他個人認為這是件好事[9][8] 。
直升機父母試圖「幫兒女把路舖平,確保兒女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直升機父母的崛起恰好遇到兩種社會變化,一個是1990年代的經濟相對繁榮、低失業率及較高的可支配所得,另一個是社會上越來越多認為其子女受到威脅,自由放養父母提倡者Lenore Skenazy認為這是:「根深蒂固的偏執狂」[10]
相關討論
編輯美國心理學家馬德琳·萊文曾寫過有關直升機父母的文章。美國作家朱迪思·華納提到萊文認為直升機父母的人雖然過度的「出席」,參與兒女的生活,但在心理上卻是缺席的[11]。作家凱蒂·羅菲在Slate雜誌中評論萊文有關直升機父母的迷思「他們出席(參與)的太多,而且是以錯誤的方式出席,其實他們不關心真正在兒女身上發生的事,因此兒女會合理的解釋為父母缺席。如同萊文提的,這是一種過度參與,穩定持續的混亂。」[12]。她也提醒讀者:「直升機父母不是不好的父母,也不是有偏差價值觀的可憐父母,直升機父母不一定是荒謬的、不快樂的、充滿控制欲的父母。直升機父母可能是出於好意,只是因為父母本能性的懼怕,導致好意走錯了方向。」 [13][14]。
也有人將《虎媽戰歌》中提到的華人教養方式和西方的直升機父母比較。Nancy Gibbs在《時代雜誌》中認為這二種都是「極端的教養方式」,並且列出了二者的不同點。Gibbs認為虎媽是著重在特定領域(如音樂或數學)上的成功,而直升機父母是「懼怕失敗,因此不惜一切代價的避免失敗」。另一個不同點是虎媽強調努力,對兒女的態度是極端、權威和獨裁的,而直升機父母是「妥善安放他們的孩子,渴望和他們建立友誼」[15]。
影響
編輯喬治亞大學教授理查·穆倫道爾(Richard Mullendore)認為手機的廣為使用是造成直升機父母的一個關鍵因素,他稱手機為「世界上最長的臍帶」[5][16]。有些家長認為大學的費用節節上漲,他們對大學的舉動,也是像其他消費者一様,只是為了保護其本身的投資而產生的行為[17]。
在《老年病學家》(The Gerontologist)發表的跨世代研究指出,教育者及大眾媒體指責這些圍繞在已成年兒女身邊的直升機父母,但「因為複雜的經濟及社會需求,這些直升機父母的兒女很難在成人時就在社會上有立足點。」[18]
Clare Ashton-James醫生在一個跨國的父母研究中指出:直升機父母比較幸福。[19]
倫敦大學學院的醫學研究委員會有一篇研究指出,過度保護或過度控制的家長會帶來其子女長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是一生之久,其規模和遭遇喪親之痛相仿[20]。
參考資料
編輯- ^ 張念慈. 大學生被養成小學生 「直升機父母」要學會放手. Cw.com.tw. [2016-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 ^ Dr. Haim Ginott (1969), Between Parent and Teenager, p.18, New York, NY: Scribner. ISBN 0-02-543350-4.
- ^ Cline and Fay. 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 Teaching Children Responsibility. 1990. 23-25. As quoted by Julie Lythcott-Haims in How to Raise an Adult: 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 Your Kid for Success. 2015. 4.
- ^ Henderson, J. Maureen. Why Entitled Millennials And Their Enabling Boomer Parents Just Can't Quit Each Other. Forbes. 7 January 2013 [26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7).
- ^ 5.0 5.1 Briggs, Sarah; Confessions of a 'Helicopter Parent' (PDF), retrieved May 1, 2006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年9月26日,.
- ^ Kelley, Tina. Dear Parents: Please Relax, It's Just Camp.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8-07-26 [2008-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Helicopter Parenting—It's Worse Than You Think. Psychology Today. [2016-05-17].
- ^ 8.0 8.1 Ludden, Jennifer. Helicopter Parents Hover In The Workplace. NPR. 6 February 2012 [26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 ^ Howe, Neil. Meet Mr. and Mrs. Gen X: A New Parent Generation. AASA - The School Superintendents Association. [19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 ^ Kendzior, Sarah. Only Baby Boomers Could Afford to Be Helicopter Parents. Yahoo Finance. 12 November 2014 [26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 ^ Warner, Judith. How to Raise a Child.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uly 27, 2012 [July 3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原文為"[I]t is about too much presence, but it's also about the wrong kind of presence. In fact, it can be reasonably read by children as absence, as not caring about what is really going on with them ... As Levine points out, it is the confusion of overinvolvement with stability."
- ^ 原文為is not the product of "bad or pathetic people with deranged values ... It is not necessarily a sign of parents who are ridiculous or unhappy or nastily controlling. It can be a product of good intentions gone awry, the play of culture on natural parental fears."
- ^ Roiphe, Katie. The Seven Myths of Helicopter Parenting. Slate. July 31, 2012 [August 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 ^ Gibbs, Nancy. Roaring Tigers, Anxious Choppers. Time. 29 January 2011 [28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 ^ Mullendore: Cell phone is umbilical cord for helicopter parent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 College of Education. [20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3).
- ^ Alsop, Ron. The Trophy Kids Grow Up: How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is Shaking Up The Workplace. Jossey-Bass. 2008. ISBN 978-0-470-22954-5.
- ^ Fingerman, Karen. The Baby Boomers’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The Gerontologist. April 2012 [26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Helicopter parents' have more meaningful lives, study finds. Telegraph. [201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Charlie Cooper. Overly-controlling parents cause their children lifelong psychological damage, says study | Health & Families | Lifestyle. The Independent. [2016-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相關條目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August 2005 Wall Street Journal artic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helicopter parents at colleges.
- Roots, wings & helicopters. From USA Today.
- Overbearing Helicopter Parents Keep Tabs. From the Minaret (student 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