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六張犁林家祠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是一座位於臺灣新竹縣竹北市六張犁的祠堂,該建築為林氏宗族的祠堂,目前已指定為新竹縣縣定古蹟。[1]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 | |
---|---|
林家祠 | |
位置 | 臺灣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2鄰16號 |
建成時間 | 大清光緒八年(1882年) |
公眾參觀 | 開放時間:不開放參觀 |
官方名稱 | 次聖公廳 |
類型 | 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祠堂 |
評定時間 | 2007年9月12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沿革
編輯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其中林家祠的建立源於林家次聖公嘗的設立,乾隆十四年(1749年)林先坤及族人渡臺始墾,即由此六家地區為起點,並共同組織了林次聖嘗會。林家在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購買了第一塊位於六張犁的土地,作為次聖公的祭田使用。此後,該家族又陸續購買了六張犁庄、鹿場庄、枋寮庄、八張犁庄、九芎林庄等多塊土地。嘗會的收益用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先祖祭典的費用,用於獻豬羊祭品,安排人員集合到祠堂祝禱。[2]
1882年(光緒8年),在薰公(林雲漢)倡建下,次聖公嘗會興建了祠堂,以林家於廣東潮州饒平的八世祖「次聖公」為名,稱為「次聖公廳」,並於1911年(明治44年)改建為現在的格局。堂上則奉祀太始祖比干公、林氏始祖堅公、閩林始祖祿公、九牧公、五十九公、六屋祖百一公、千六公暨一派宗支祿位,並更名為林家祠。
1951年,建築首次進行修繕,並在1981年因應建築物的創建百週年發起紀念行事,建造了圍牆和天井遮篷。1999年,由於縣治二期都市計劃的進行,六張犁聚落被劃定為竹北六家民俗公園用地進行了區域徵收工作。林家祠被徵收為新竹縣政府的財產,為了保留客家文化,聚落內的老舊建築全部保留下來,林家祠仍然作為祠堂使用。然而在祠堂徵收後,由於缺乏管理和維護,導致祠堂的損毀加速。[3]
2004年,祠堂出現漏水和嚴重的白蟻侵害問題。[4]經過新竹縣文化局向客家委員會爭取維護經費,隨即進行保護措施和局部屋頂拆卸工作,於2005年2月完成修復工程。2006年,新竹縣政府將林家祠指定為新竹縣的縣定古蹟。指定理由包括祠堂內供奉林姓列祖列宗的神像,同時也祭祀媽祖和義民爺,並且每年春秋兩季進行祭祀儀式。[5][6]
目前該建築已納入至六張犁聚落內保留傳統建築,仍有林家後代祭祀或召開宗族會議使用,目前並未對外開放。
建築設計
編輯林家祠為一堂二橫之格局,設有正身五開間、左右兩橫屋的祠堂,前埕原有一半月池塘,後因淤塞而填廢,建築主體座向座北朝南,面積共1158平方公尺,使用空間包括門屋、正身、 左右橫屋等空間,室外空間包含禾埕、天井及正身後面化胎部份。
其中,建築使用木、磚、構造等傳統木構造材,建築屋頂設置了水遮及泥塑剪紙裝飾,該裝飾由林其鑪操刀;剪粘則由林本立直接在林家祠前燒製並施作。部分木構建築經過修復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7]
建築外部有一座門樓,為典型的客家建築門屋,牆體採用斗子砌築,以花崗石為基座。平面呈矩形,兩側設有山牆。建築的左側橫屋稱為敦宗第,供奉媽祖神像;右側橫屋稱為雙桂軒,供奉義民爺神位,現在是林氏宗親會所的所在地。左右橫屋是磚造牆身,花崗石牆基座,前簷各挑出一簷,由簷梁壓在磚柱後面。正廳洗石子柱原為木柱,因木料腐朽、白蟻蛀蝕等因素於戰後初期整修改建。目前林家祠建築內仍保存留有細部構件,如木構、門扇彩繪及石作、磚作構件、附屬文物等。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華民國文化部.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0) (中文(臺灣)).
- ^ 名稱:竹北六張犁林家祠-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4705937).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2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0).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林家祠一隅-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0) (中文(臺灣)).
- ^ 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修復工程施工紀錄暨工作報告書. 新竹縣政府. 2009.
- ^ 羅烈師(Lieh-Shih Lo). 客家聚落的歷史與再現: 臺灣新竹六張犁的當代鉅變. 國立交通大學. 2015.
- ^ 莊旻靜. 跟著古蹟去旅行 來認識竹北六家 - 生活. 中時新聞網. 2018-09-13 [202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0) (中文(臺灣)).
- ^ 執行單位: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調查研究. 新竹縣.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