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狀手指樂團

粉狀手指樂團(英語:Powderfinger),是1989年創建於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搖滾樂隊,由伯納德·范寧英語Bernard Fanning歌手吉他手)、達倫·米德爾頓英語Darren Middleton吉他手)、伊恩·豪格英語Ian Haug吉他手)、約翰·科林斯英語John_Collins_(Australian_musician)貝斯手)和喬·科格希爾英語Jon Coghill鼓手)五名成員組成。

Powderfinger
粉狀手指樂團
2007年的粉狀手指樂團
組合
音樂類型另類搖滾
出道地點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活躍年代1989—2010
唱片公司環球唱片
網站http://www.powderfinger.com/
相關團體Far Out公司英語Far Out CorporationDrag英語Drag_(band)The Predators英語The Predators (Australian band)
現任成員
伯納德·范寧英語Bernard Fanning歌手吉他手
達倫·米德爾頓英語Darren Middleton吉他手
伊恩·豪格英語Ian Haug吉他手
約翰·科林斯英語John_Collins_(Australian_musician)貝斯手
喬·科格希爾英語Jon Coghill鼓手
已離開成員
史提芬·畢夏普英語Steven Bishop

粉狀手指樂團最早發行了一些供不應求的迷你專輯(英語:EP)。隨後他們製作了一張完整的專輯,《Parables for Wooden Ears英語Parables for Wooden Ears》(1994)。這支樂隊聞名於他們的第二張專輯《Double Allergic英語Double Allergic》(1996)。他們的第三張專輯《Internationalist英語Internationalist_(album)》(1998)甚至更出名,並使樂隊成員成為了明星。它售出了35萬餘份。《Odyssey Number Five英語Odyssey Number Five》(2000)是這支樂隊的第四張專輯,也是最有名的一張。它甚至遠銷重洋,賣到了美國加拿大。粉狀手指樂團接下來的兩張專輯不像之前幾張一樣流行,但仍然在澳大利亞唱片業協會(英語:ARIA)的唱片榜單英語Record_chart上排到了首位。2009年,粉狀手指樂團發行了他們的第七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Golden Rule英語Golden Rule (album)》。他們對這張專輯極為滿意,覺得自己已經做完了該做的。第二年,這支樂隊就解散了[1]

發展歷程

編輯

1989年-1993年:成立及早期活動

編輯

1989年,粉狀手指樂團創建於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粉狀手指樂團由已有一些樂隊工作經驗的伊恩·豪格英語Ian Haug歌手吉他手)、約翰·科林斯英語John_Collins_(Australian_musician)貝斯手)和史提芬·畢夏普英語Steven Bishop鼓手)組成。三名成員都是布里斯班文法學校英語Brisbane Grammar School斯普林希爾英語Spring Hill, Queensland的一所私立學校)的學生。這支樂隊以翻唱出道,主要翻唱一些由滾石樂隊門戶樂隊齊柏林飛船尼爾·楊等創作的經典酒吧搖滾英語Pub rock (Australia)曲目[2][3][4]。連樂隊的名字都來自尼爾·楊的同名歌曲[4][5][6]。早在1990年,粉狀手指樂團就在布里斯班深受歡迎。但他們在紐卡斯爾演奏重金屬音樂時,卻遭到觀眾的嘲弄、喊叫,被趕下了舞台。[7]

完成中等教育後,豪格在昆士蘭大學的經濟學課堂上與伯納德·范寧英語Bernard Fanning相遇。他了解到,范寧也像他們一樣對音樂感興趣,而且擅長聲樂[8]。范寧代替豪格成為了領唱,還提供了吉他和口琴[2][4]。1990年底,另一名大學生喬·科格希爾英語Jon Coghill替代了畢夏普的鼓手位置[9][10]。畢夏普後來又在其他多支樂隊工作過。1992年,達倫·米德爾頓英語Darren Middleton加入了粉狀手指樂團,從此這支樂隊的陣容就固定了下來[5][11]。粉狀手指樂團最初只翻唱其他音樂家的歌曲,但也通過原創音樂逐漸發展起來[5]

1992年,粉狀手指樂團推出了他們第一張七音軌迷你專輯,《粉狀手指英語Powderfinger (EP)》,也稱「藍色EP」[3][4][9]。五位成員共同撰寫的歌曲《Save Your Skin英語Save Your Skin》的早期版本就包含在這張迷你專輯中[12]。這首歌曲得到擴充之後,又作為他們第一張專輯《Parables for Wooden Ears英語Parables for Wooden Ears》中的單曲發行[13]。下一張迷你專輯是1993年的《Transfusion英語Transfusion (EP)》。它在澳大利亞風靡一時,其中的一首單曲在ARIA的「另類榜單」(一份另類搖滾音樂的唱片榜單英語Record_chart)上名列第一[14]。它發行之後,粉狀手指樂團就與寶麗多唱片簽署了合同[4]

1994年-1997年:早期專輯

編輯
 
貝斯手約翰·科林斯英語John_Collins_(Australian_musician),粉狀手指樂團的創建者之一

粉狀手指樂團最初的幾張迷你專輯銷量甚佳。1994年1月,粉狀手指樂團參加了「Big Day Out英語Big Day Out」的表演活動[2][15]。7月18日,這支樂隊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專輯,《Parables for Wooden Ears英語Parables for Wooden Ears》。但它並不是很成功。後來范寧在採訪中稱專輯中的音樂不是很好[16]。1995年,粉狀手指樂團與Magoo英語Magoo (Australian producer)一起發行了一張五音軌的迷你專輯,《Mr Kneebone英語Mr Kneebone[2][9][17]

粉狀手指樂團的第二張專輯,《Double Allergic英語Double Allergic》,於1996年9月2日發行[18][19][20]。它在澳大利亞非常受歡迎,售出了20萬餘份[21]。來自Allmusic的喬納森·劉易斯(英語:Jonathan Lewis)認為,這張專輯使粉狀手指樂團成為了1990年代後期最激動人心的澳大利亞搖滾樂團[22]。當《Double Allergic》還在製作時,米德爾頓就稱其為「粉狀手指樂團目前製作過的最棒的音樂」[23]。1997年,這張專輯在加拿大發行,粉狀手指樂團在北美四處巡演來推廣它[2]

1998年-2003年:稱讚與成功

編輯
 
吉他手伊恩·豪格英語Ian Haug,粉狀手指樂團的另一位創建者

發行《Double Allergic》之後,粉狀手指樂團在墨爾本與一位新的製作人尼克·迪迪亞英語Nick DiDia一起着手他們的第三張專輯[24]。1998年9月7日,粉狀手指樂團發行了《Internationalist英語Internationalist_(album)[9][18][25]。它在ARIA專輯排行榜中名列第一,並且在101周中都擠進了前50名[26]。它賣出了35萬餘份[21]。《Internationalist》是粉狀手指樂團第一張榮獲ARIA獎項的專輯。它贏得了1999年ARIA的「年度專輯」獎、「最佳搖滾樂專輯」獎和「最佳封面藝術」獎。專輯中的第一首單曲,《The Day You Come》,獲得了「年度歌曲」獎[27]

在這張專輯中,粉狀手指樂團加入了關於他們的政治觀點和社會想法的歌曲,但他們稱這並非刻意為之[28]。樂隊嘗試了新的創作和演奏方式,所以《Internationalist》聽上去與前兩張專輯有所不同[24]

2000年9月4日發行的《Odyssey Number Five英語Odyssey Number Five》是粉狀手指樂團的第四張專輯,也是最著名的一張[18]。它得到了《滾石》雜誌的「年度專輯」獎[29]。這張專輯還一舉包攬了2001年ARIA的「年度專輯」獎、「最暢銷專輯」獎、「最佳搖滾專輯」獎、「最佳封面藝術」獎和「最佳組合」獎[27][30][31]。它也在ARIA專輯排行榜中榮登第一[26]。粉狀手指樂團最受歡迎的單曲,《My Happiness英語My Happiness (Powderfinger song)》,就來自這張專輯。這首歌贏得了2001年ARIA的「年度單曲」獎[27]並在ARIA的單曲榜單上名列第四[26]。這張專輯有兩支電影插曲:《These Days英語These Days (Powderfinger song)》被用於電影《雙手英語Two_Hands_(1999_film)[32],而《My Kind of Scene英語My Kind of Scene》是《不可能的任務2》中的一首插曲[33]。粉狀手指樂團還在北美酷玩樂隊一起巡迴演出以推廣這張專輯[34]

《Odyssey Number Five》是粉狀手指樂團最短的一張專輯。它也像《Internationalist》一樣談及了政治和社會問題[35]。評論家們對這張專輯眾議紛紜。《娛樂周刊》讚賞它,給了它一個B+,覺得它是個很好的嘗試[36];可Allmusic只給了它1.5顆星(滿分為5顆),認為粉狀手指樂團太過於小心翼翼,不夠有闖勁[34]

2003年-2005年:搖滾復興

編輯

2003年7月4日,粉狀手指樂團發布了他們的第五張專輯,《Vulture Street英語Vulture Street (album)》。這張專輯以布里斯班的一條街道命名[37][18]。它在ARIA專輯排行榜上勇奪第一,但沒有在榜上待得像之前兩張專輯那麼久[26]。它贏得了四項ARIA獎項,包括2003年的「年度專輯」獎[27]。這張專輯包括比之前的專輯(特別是《Odyssey Number Five英語Odyssey Number Five》)更響的吉他和鼓。專輯中的部分內容是在即席演奏會英語jam session期間錄製的,聽上去像是現場演奏[38]。來自《世紀報》的肯尼斯·阮(英語:Kenneth Nguyen)稱粉狀手指樂團「演奏一組使人群愉悅的音樂」[39]

2004年9月,粉狀手指樂團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現場專輯,《These Days: Live in Concert英語These Days: Live in Concert[40]。該專輯最初以CD形式發行,隨後在10月又推出了一張雙碟DVD[40]。10月下旬,粉狀手指樂團發行了一張名為《Fingerprints: The Best of Powderfinger, 1994–2000英語Fingerprints: The Best of Powderfinger, 1994–2000》的合輯。這張合輯中除了包括來自以前專輯的歌曲外,還增添了兩首新歌[41]

2005年-2006年:休團時期

編輯

從2005年初開始,粉狀手指樂團休了一段時期的團。在休團期間,大部分成員都參與了其他的音樂項目。米德爾頓和豪格都有了孩子,而范寧遇見了他未來的妻子[42][43]。2005年10月,范寧發行了一張叫做《Tea & Sympathy英語Tea & Sympathy (Bernard Fanning album)》的專輯[44][45]。達倫·米德爾頓同他所在的另一支樂隊Drag英語Drag_(band)一起發布了一張叫做《The Way Out英語The_Way_Out_(Drag_album)》的專輯[46]。豪格、科林斯和早已離開粉狀手指樂團的史提芬·畢夏普英語Steven Bishop組成了一個叫做The Predators英語The Predators (Australian band)的樂隊。這支樂隊在2006年7月製作了一張名為《Pick Up the Pace英語Pick Up the Pace》的迷你專輯[47]

2007年-2008年:回歸

編輯
 
作為「跨越大鴻溝巡演」的一部分,米德爾頓、范寧和豪格演奏一首來自《Vulture Street英語Vulture Street (album)》的歌曲《Sunsets英語Sunsets (song)

2007年6月2日,粉狀手指樂團發行了他們的第六張專輯,《Dream Days at the Hotel Existence英語Dream Days at the Hotel Existence》。這張專輯賣得很好,並且又在ARIA的排行榜上占據了第一[26][18]。它的名字來自范寧正在閱讀的《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一書[48]。它含有關於政治、愛及澳大利亞原住民生活的歌曲。由於專輯中《Black Tears》這首單曲的政治性歌詞,這張專輯幾乎被禁了[49]。評論家們不太喜歡它,musicOMH英語musicOMH的巴納比·史密斯(英語:Barnaby Smith)認為這張專輯「音量降低了,但音量降低不總是件好事」[50]。這張專輯獲得了ARIA2007年度的「最佳封面藝術獎」[30][51],還被提名「年度專輯」獎、「最佳搖滾專輯」獎和「最佳組合」獎[30][52]

發行這張專輯之後,粉狀手指樂團與銀椅合唱團(另一個澳大利亞樂隊)宣布舉行為期9周的「跨越大鴻溝巡演英語Across_the_Great_Divide_tour」,以幫助「和解澳大利亞英語Reconciliation Australia」(一個努力改善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生活的慈善組織[53],促進與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和解[54]。2007年8月-10月,這兩支樂隊參觀了澳大利亞各州的首府和14個地區中心,還在新西蘭舉辦了4場演出[55]。他們在澳大利亞的26個城鎮舉辦了34場音樂會,總計約有22萬人觀看[55][56]

2009年-2011年:《Golden Rule》、解散與後續

編輯
 
2010年11月6日,悉尼日落告別巡演英語Sunsets Farewell Tour」上的粉狀手指樂團

2009年11月13日,粉狀手指樂團發行了他們的第七張專輯,《Golden Rule英語Golden Rule (album)》。這張專輯由粉狀手指樂團與尼克·迪迪亞英語Nick DiDia一起製作。它在ARIA專輯榜上獨占鰲頭,成為粉狀手指樂團接連第五張排到第一的專輯[18] 。2009年12月,在10年的缺席之後,粉狀手指樂團又一次在Homebake節英語Homebake上演出[57]。次年1月下旬,他們舉行了一次名為「2010一日游」的巡演活動[58]

2010年4月,粉狀手指樂團宣布:在共同奮鬥了21年之後,他們將在當年9-10月的「日落告別巡演英語Sunsets Farewell Tour」後解散[59][60][1]

「隨着我們上一張專輯《Golden Rule》的完成,作為一個音樂團體,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把想表達的一切都表達出來了。我們堅信,這是我們最完整、最令人滿意的專輯。我們覺得以我們都信仰的音樂和充滿希望的、迄今為止最好的巡演來告別我們的歌迷是再好不過的了。」[1]

——伯納德·范寧英語Bernard Fanning代表粉狀手指樂團,粉狀手指樂團官網

2010年11月13日,在10,000名粉絲面前,粉狀手指樂團舉辦了最後一場演出。這場演出在布里斯班河邊的舞台舉行,最後的一首歌名為《These Days》。在此之後,樂隊就解散了[61]。2011年1月25日,樂隊發布了一份以前未發表的曲目,《I'm on Your Side》。這首歌曲與2010-2011年昆士蘭洪水的籌款活動有關,收益都用於公益事業。2011年11月8日,粉狀手指樂團發行了第二張合輯,《Footprints: The Best of Powderfinger, 2001-2011英語Footprints: The Best of Powderfinger, 2001-2011》。此外,迪諾·斯卡特納(英語:Dino Scatena)還與樂隊一同發表了一篇名為《足跡:澳大利亞最受喜愛的樂隊的內部故事》(英語:Footprints: the inside story of Australia's best loved band)的傳記[62]

音樂風格

編輯

粉狀手指樂團的子風格包括硬搖滾另類搖滾埃德·尼默福爾英語Ed Nimmervoll稱讚他們是「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被廣播電台認可的廣播電台搖滾樂隊之一」,製作了「澳大利亞的其它地區也能接受的音樂」[4]伊恩·麥法蘭英語Ian McFarlane認為,與之前的迷你專輯《Transfusion》相比,1994年發行的《Parables for Wooden Ears》使他感到有些失望[2]。他還說,1996年的《Double Allergic》更自信,更有質感,並鞏固了樂隊的另類搖滾前沿地位[2]

2007年11月,在保羅·開司米英語Paul Cashmere的一次採訪中,米德爾頓表示他們最初為《Vulture Street》寫的幾首歌曲「太過基於《Odyssey Number Five》了」[63]。開司米表示這張專輯是「他聽到過的粉狀手指樂團最強硬的聲音」了[63]祖勒英語Bernard Zuel回顧了粉狀手指樂團的第四張和第五張專輯,稱《Vulture Street》比《Odyssey Number Five》更加大聲,《Vulture Street》強調了范寧抒情歌手的才能,並表示吉他手豪格和米德爾頓「自1994年首播以來一直處於主導地位」[64]。祖勒表示,這張專輯中有「真正的、與早期的粉狀手指樂團有一定聯繫的能量」[64]

慈善事業

編輯

1996年,當擠屋合唱團英語Crowded House的成員決定單飛時,粉狀手指樂團於11月24日為悉尼兒童醫院英語Sydney Children's Hospital舉辦了一場慈善性質的告別音樂會[65]Custard英語Custard (band)You Am I樂隊也與粉狀手指樂團一起在悉尼歌劇院的舞台上演出[66]

2005年1月,這支樂隊在WaveAid英語WaveAid(一個響應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音樂會)表演[67][68]。在這場災難中罹難的有11個國家的22餘萬人[69]。總共籌集到了230萬澳元,但大部分都被用於行政流程,只有一小部分抵達了地震災區那裡[70]

2007年10月,粉狀手指樂團在悉尼歌劇院舉行了一場音樂會,是國際乳癌意識月英語National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Month的一部分。只有乳癌患者及其家屬被邀請去看這場表演。銀椅合唱團蜜西·希金斯英語Missy Higgins也參與了演出[71][72]。之後,范寧說:「音樂人通常對於他們十分美好生活感到自愧,因而往往會關注一些社會議題。」[73]

獎項和榮譽

編輯

粉狀手指樂團在澳大利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獲得了ARIA的18個獎項和47次提名,僅次於銀椅合唱團(獲得21個獎項和49次提名)[30][74]。2001年,粉狀手指樂團獲得了最大的一次成功,由《Odyssey Number Five英語Odyssey Number Five》及其相關單曲榮奪了6個獎項和8次提名[30][31][75]

唱片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Sunsets Farewell Tour. Powderfinger Official Website. 2010-11-14 [201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Encyclopedia entry for 'Powderfinger'. McFarlane.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19). 
  3. ^ 3.0 3.1 Moxon, Mark. Powderfinger – The Band. h2g2 (BBC). 2002-04-29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7). 
  4. ^ 4.0 4.1 4.2 4.3 4.4 4.5 Ed Nimmervoll. Powderfinger. Howlspace. White Room Electronic Publishing Pty Ltd.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2-21). 
  5. ^ 5.0 5.1 5.2 Sharpe-Young, Gary. Powderfinger Biography. Rockdetector. 2006-09-25 [200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6. ^ Munro, Kelsey. Internationalists. Juice Magazine (Ozmusic Central). 2001-11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2). 
  7. ^ Watson, Chad. 'My Happiness' Review. The Newcastle Herald. 2000-08-10: 46. 
  8. ^ Biographies. Hindley Site (Kerry T, Jaxster, Leah). 2006-01-29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9. ^ 9.0 9.1 9.2 9.3 Holmgren, Magnus. Powderfinger. Australian Rock Database英語Australian Rock Database. Passagen (Magnus Holmgren).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10. ^ Budden, Matt. Powder Pick Up to Cure All Your Allergies. Concrete Press (Ozmusic Central). 1996-05-14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2). 
  11. ^ Ed Nimmervoll英語Ed Nimmervoll. Powderfinger – Music Biography.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英語Rovi Corporation).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12. ^ 'Save Your Skin' at APRA search engine. Australasian Performing Right Association (APRA).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Note: User may have to enter a title e.g. Save Your Skin
  13. ^ Song File – 'Save Your Skin'. Ozmusic Central.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2). 
  14. ^ Matthew McPherson. Powderfinger. Rolling Stone Magazine. 199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7). 
  15. ^ Big Day Out Lineups History. Big Day Out. [2007-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30). 
  16. ^ Dino Scatena. Ten Years in the Spotlight. Australian Musician. December 2004 [2008-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6). 
  17. ^ Discography – EPs – Mr Kneebone. Ozmusic Central.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2).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Hung, Steffen. Discography Powderfinger. Australian Charts Portal. Hung Medien (Steffen Hung). [201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4). 
  19. ^ 2007 Album Accreditations. ARIA.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4). 
  20. ^ Blythe, Peter. I Is not Me. Drum Media (Ozmusic Central). 1996-10-29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2). 
  21. ^ 21.0 21.1 ARIA Charts - Accreditations - 2007 Albums. Australian Record Industry Association. [2008-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22. ^ Jonathan Lewis. Double Allergic > Overview. Allmusic. [2008-06-29]. [永久失效連結]
  23. ^ Angie Lawrence. Make Mine A Double. Rave. 19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5). 
  24. ^ 24.0 24.1 Samantha Clode. Taking Flight. Juice. 199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9). 
  25. ^ Lawrence, Greg. Powderfinger – The WHAMMO Interview. Worldwide Home of Australasian Music and More Online (WHAMMO). 2003-07-08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09).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Discography Powderfinger. australian-charts.com. [2008-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4). 
  27. ^ 27.0 27.1 27.2 27.3 History: Winners by Artist: Powderfinger.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2008-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28. ^ Neala Johnson. Talkin' Politics?. Beat. 199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9). 
  29. ^ Jeff Apter. Powderfinger - Band Of The Year. Rolling Stone Magazine. 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9).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Winners by Year – 26th ARIA Awards 2012 – Search Results 'Powderfinger'. ARIA.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31. ^ 31.0 31.1 2001 ARIA Award Winners. AllDownUnder.com.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32. ^ Christie Eliszer. Five Easy Pieces. Sain. 200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9). 
  33. ^ Rod Yates. Trusty Old Jackets. Massive. 200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9). 
  34. ^ 34.0 34.1 Dean Carlson. Odyssey Number Five > Review. Allmusic. [2008-08-01]. [永久失效連結]
  35. ^ Simon Wooldrige. This Sporting Life. Juice. 200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 
  36. ^ Marc Weingarten. Odyssey Number Fiv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1-03-30 [2008-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37. ^ Quiet conquerors. The Age. 2003-09-19 [2008-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5-05). 
  38. ^ Jeffrey G. Klein. Powderfinger - Vulture Street. Static Multimedia. 2005-04-27 [200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9). 
  39. ^ Kenneth Nguyen. Powderfinger - Rod Laver Arena. The Age. 2003-12-09 [200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3). 
  40. ^ 40.0 40.1 Tim Cashmere. Powderfinger : These Days, Live in Concert. Undercover. 2004-09-09 [200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12). 
  41. ^ Craig Tangsley. Give Em' the Finger. MTV.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42. ^ Parry, Jessica. Dream Team. Marie Claire. Pacific Magazines. Yahoo!7英語Yahoo!7. 2007-06-06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43. ^ Christie, Joel; Harris, Amy. Tea and Ceremony for Fanning. Sydney Confidential. The Daily Telegraph. News Limited (News Corporation). 2007-02-22 [201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3). 
  44. ^ Tea & Sympathy – Bernard Fanning. Australian Music Online. [2007-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5). 
  45. ^ Tea & Sympathy – Bernard Fanning. Last.fm.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5). 
  46. ^ Drag. Dew Process. [200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9). 
  47. ^ Interviews: The Predators. Australian Music Online. [2007-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0). 
  48. ^ Andrew Murfett. Still Fanning the creative flames. The Age. 2007-06-29 [200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6). 
  49. ^ Powderfinger album faces ban. The Courier Mail. 2007-05-02 [200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50. ^ Barnaby Smith. Powderfinger - Dream Days At The Hotel Existence. musicOMH. [200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9). 
  51. ^ Debaser win ARIA award for 2007 album cover art. Design Federation. 2007-09-28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2). 
  52. ^ ARIA Awards 2007 Winners. MusicFix. Ninemsn (Microsoft, Nine Entertainment Co.).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5). 
  53. ^ Emily Dunn. In concert - rock and reconciliation. Brisbane Times英語Brisbane Times. 2007-06-13 [200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7). 
  54. ^ Dunn, Emily. In Concert – Rock and Reconciliation. Brisbane Times英語Brisbane Times. 2007-06-13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55. ^ 55.0 55.1 Powderfinger and Silverchair Announce One More Gig ... In Your Loungeroom!. Soundbuzz. Silverchair Official Website. 2007-11-18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4). 
  56. ^ Paul Cashmere英語Paul Cashmere. Silverchair and Powderfinger to Release Joint DVD. Undercover.fm. 2007-11-18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4). 
  57. ^ The Bands Intro – Powderfinger. Homebake09. 2009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58. ^ 'Sail the Wildest Stretch' Single Release. Powderfinger Official Website. 2010-04-16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59. ^ Powderfinger will break up after big tour. NovaFM (dmg Radio Australia). 2010-04-09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5). 
  60. ^ Pepper, Daile. Powderfinger Call It Quit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0-04-09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61. ^ Sunsets Farewell Tour Track Listing – Show: Brisbane Riverstage – Final Ever Show! (PDF). Powderfinger Official Website. 2010-11-13 [2013-02-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13). 
  62. ^ Scatena, Dino. The Story of the Book (and Band): Dino Scatena on Footprints – the Authorised Powderfinger Biography. Readings Books. 2011-11-10 [201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2). 
  63. ^ 63.0 63.1 Paul Cashmere. Powderfinger Interview. [2007-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2). 
  64. ^ 64.0 64.1 Bernard Zuel. Powderfinger, Vulture Street.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3-07-11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65.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Farewell to the World – Crowded House.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英語Rovi Corporation).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66. ^ Crowded House Biography. MAX英語MAX (Australian TV channel).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1). 
  67. ^ Thousands to turn out for Wave Aid.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5-01-29 [2008-08-22]. 
  68. ^ Luke. WaveAid @ Sydney Cricket Ground. FasterLouder (Sound Alliance). 2005-01-30 [2013-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2). 
  69. ^ Boxing Day Tsunami, 2004: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ritish Red Cross. 2005-05-31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9). 
  70. ^ Wave Aid Tsunami Relief Concert – Projected Profit & Loss Statement (PDF). WaveAid. 2005-02-15 [2013-02-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16). 
  71. ^ Powderfinger, Missy Higgins, join forces. The West Australian. 2007-10-31 [200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3). 
  72. ^ Emily Dunn. Rock acts in the pink for breast cancer month.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7-11-01 [200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73. ^ Kathy McCabe. Powderfinger singing for breast cancer cure at Opera House. The Daily Telegraph. 2007-11-01 [200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5). 
  74. ^ Winners by Year – 26th ARIA Awards 2012 – Search Results 'Silverchair'. ARIA.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1). 
  75. ^ ARIA Awards 2001. ARIA. [200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AutoF1-3」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AutoF1-7」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AutoF1-22」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