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後秦僧肇作,闡釋諸法無自性、不可得之妙理,全書分為五部份〈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附〈劉遺民書問〉及〈答劉遺民書〉)、〈涅槃無名論〉。

《肇論》
徐梵澄英譯本所據之線裝本《肇論》
作者後秦僧肇(384年—414年)著
語言中文
主題中觀三論宗
發行資訊
出版地點中國

內容 編輯

僧肇好清談,早年師從鳩摩羅什,著作甚多,以《肇論》最為出名。肇論一詞最早見於惠達《肇論疏》,事實上是由《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所組成[1]

黃懺華在《僧肇》一文稱:「《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係,都是有所發揮而互相聯繫之作」。一般而言,《般若無知論》講「智空」,《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講「法空」,《涅槃無名論》講「智法俱同一空」的「果空」,僧肇被喻為「解空」第一[2]

〈宗本義〉,就文義、句法及內容而論,疑非僧肇手筆[3]。〈涅槃無名論〉亦見疑,湯用彤方立天石峻等人皆以〈涅槃無名論〉是偽作,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涅槃無名論》頗有疑點,或非僧肇所作。」 不過,橫超慧日著〈涅槃無名論及其背景〉,徐文明著〈涅槃無名論真偽辨〉,提出相反的論據,認定此論確爲僧肇晚年之作。對其真偽學術界看法不一。

今本《肇論》篇次為〈不遷〉、〈不真〉、〈無知〉、〈無名〉。現存惠達《肇論疏》的篇次為〈無名〉、〈不真〉、〈無知〉、〈不遷〉,不過依惠達註文中所述,其次序應為〈無名〉、〈無知〉、〈不遷〉、〈不真〉,今本蓋於傳抄中產生錯亂[4]。而按照《高僧傳》,其撰寫年代依序為〈無知〉、〈不遷〉、〈不真〉、〈無名〉。

註解 編輯

現存的古代註解有南北朝惠達《肇論疏》二卷[4]唐朝元康三論宗)《肇論疏》三卷。宋朝淨源華嚴宗)《肇論中吳集解》三卷[5]及《肇論集解令模鈔》二卷,圓義遵式雲門宗)作《肇論註疏》六卷[6]悟初道全《夢庵和尚節釋肇論》二卷。元朝文才華嚴宗)有《肇論新疏》三卷和《肇論新疏遊刃》三卷。明朝憨山德清《肇論略注》六卷。

明末有關《肇論》的研究,集中於〈物不遷論〉之論辯,乃起因於憨山與鎮澄討論清涼澄觀〈物不遷論〉之評論而起。相關著作有空印鎮澄《物不遷正量論》,蓮池祩宏竹窗隨筆·物不遷論駁》,幻居真界《物不遷論辯解》、道衡《物不遷正量論證》、憨山德清《肇論略注》等。

現代註釋有單培根(1917—1995)的《肇論淺釋》,刊登於《內明》、張春波的《肇論校釋》,中華書局出版。

影響 編輯

佛教般若學「六家七宗」之說,很明顯是受到老莊玄學等傳統思想影響的結果,人們對般若性空學說的理解,多流於片面,不夠精確。《肇論》是佛學中國化的代表作,結合了中國的老子莊子思想,又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僧肇的佛學思想都是圍繞着解般若學的「空」展開的。《肇論》以般若中道之觀點來闡述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批六家七宗中的本無、即色和心無三家[7]隱士劉遺民對僧肇的《般若無知論》極為推崇,弘始十二年(410年)劉遺民致函僧肇稱「才運清俊,旨中沈允。推步聖文,婉然有歸,披味殷勤,不能釋手,真可謂浴心方淵,悟懷絕冥之肆,窮盡精巧,無所間然」[8]

僧肇的《肇論》是在佛教的基礎上對玄佛合流進行批判,一方面將玄學的成就推展至高峰,一另方面又標誌着玄佛合流的終結,從此老莊思想在佛學中徹底消失,中原高僧多不願再附會於老莊。

南朝宋明帝時期,陸澄編有《法論目錄》,著錄《肇論》四篇,《不真空論》歸於「法性集」、《涅槃無名論》歸於「覺性集」、《般若無知論》歸於「般若集」、《物不遷論》歸於「物理集」。慧晈撰《高僧傳》,介紹僧肇的生平,大量引用《涅槃無名論》。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陳小招提寺慧達著《肇論序》曰:「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
  2. ^ 《高僧傳》載,鳩摩羅什稱:「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
  3. ^ 蔡纓勳. 〔肇論〕. 教育大辭書. 
  4. ^ 4.0 4.1 謝如柏. 惠達《肇論疏》的般若思想. 臺大中文學報. 2020. 
  5. ^ 《肇論吳中集解》是淨源依中吳祕思之稿增刪而成
  6. ^ 楊玉飛; 張文良. 遵式《注肇论疏》的历史定位. 佛學研究. 2021, 1. 
  7. ^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4~195頁
  8. ^ 高僧傳》卷第六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