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從簡
生平
編輯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績溪,後遷江西廬陵。綜合吳克讓的《新津縣鄉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譜載,新津胡氏一世祖為宋末元初胡受,從湖北麻城遷入川西。四世祖為胡通海,元末進士,四川昌州知州,後定居永川九龍灘。 時昌州轄大足、榮昌、永川等地。五世祖為胡復初,元末庠生,不仕後充任蜀之榮縣東川書院教授。六世祖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鬍子昭,與方孝孺同日殉難。明朝傳至胡應這一代始遷新津。清初胡氏另一脈相傳到十六代胡大斌。又一支傳到二十一代胡文魁。這兩支也遷到新津。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傳約十代。
胡從簡1844年出生於新津。由於明末清初四川的連續兵災,當時胡家已經式微。胡從簡人窮志不窮,「編屨得錢為活。年十九,始讀書,刻苦自勵。」吳克讓《新津縣鄉土志》說, 「胡從簡亦岳公再傳子弟,邃於古義。」 這裡所說的岳公即岳逢陽,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進士。 岳逢陽是清代新津縣四位進士中的第二位。岳逢陽家在新津縣安西鎮月花村,是岳飛第二十三世嫡孫。
後來胡從簡考上錦江書院邑庠生(秀才)。1874年胡從簡肄業錦江書院,時年三十。1875年,四川學政張之洞建立尊經書院,在全蜀學生三萬人中選拔百名入學,錄取率0.003。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計劃通過尊經書院,以「一人學戰,教成十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的方式為蜀中培養「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為給尊經書院選拔高才生,張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試,題為周禮社制考。試畢,胡從簡被張之洞選拔為第一,入選為尊經書院上捨生,即今天的高年級研究生。
據記載,胡從簡「融貫禮經,《周禮》、《大小戴記》並註疏皆成誦。」當時參加考試的學生中,有與胡從簡同時第一批考入尊經書院的楊銳,宋育仁,廖平等人。他們雖比胡從簡小五到十歲上下,但即使在學術上他們人人皆非等閒之輩。胡從簡能在考試中從這批人中脫穎而出,可見其學力之深厚。
1879年,王闓運應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來到成都,擔任尊經書院山長 (校長)。王闓運學問深厚,尤注重通經致用。他擔任尊經書院山長期間,重振了著名的「蜀學」,使蜀學派一躍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的頂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學術思想史上名垂千古。錢基博曾指出「疑古非聖,五十年來,學風之變,其機發自湘之王闓運;由湘而蜀,由蜀而粵(康有為、梁啓超),而皖(胡適、陳獨秀); 其所由來者漸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足見王闓運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地位。
王闓運來到尊經書院後立即考試學生,題目是「玄端,冠端所用。」學生們答題大多依據乾嘉學派大師阮元的《十三經註疏校勘記》等流行著作。唯獨胡從簡「取證經記,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闓運的器重,提拔為齋長。古代的學院分院齋兩級管理,相當於現在的校院兩級。按國子監的傳統,齋長在日常教學管理甚至是寢室管理中發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齋長既起着維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發揮着課後協助教官監督學生言行的作用。齋長有權對違規的學生進行懲處。清末薛福成《庸庵筆記》說,在王闓運指導下,胡從簡治《禮》,戴光治《書》,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劉子雄、岳森通諸經,「皆有師法,」成為蜀學派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傑出代表。廖平的學說也為後來的變法奠定了學術基礎。而楊銳,宋育仁則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政治領袖人物。胡從簡終成清代禮學大師。清史資料《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特別將胡從簡傳附於王闓運傳之後,顯然是視他為王闓運之得意門生。
1892年胡從簡考取進士。按梁啓超的說法來算,清代的一個童生歷經逐次科舉考試,最後取得進士功名的幾率小於萬分之一。社會和朝廷對進士都很重視。按朝廷慣例,胡從簡被授予知縣即用。七品知縣,年俸45到60兩白銀,祿米45斛(一斛等於五斗或50 升或約為現在200斤),養廉銀1200兩白銀。相比之下,一戶農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兩白銀。胡從簡被授予知縣,也就是說,憑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經濟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幾倍。對於曾在青年時期經歷過貧困的胡從簡來說,做官無疑是改善家庭物質生活的機會。
清史資料《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胡從簡傳》,《清代學人列傳·胡從簡傳》記載胡從簡棄官不做,「乞病歸,家居治學,竟不復出。」 胡從簡治學極為刻苦,「恆以夜分就燈下纂錄,五十而瞽。 」「所著書有《禮經考》,《禮經釋例》,《周禮句讀》,《大戴禮記箋》,《讀禮管窺》,累六百餘萬言,蔚若繼曲台之後。」 只可惜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經毀損。查遍四川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除《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尊經書院初集》,《尊經書院二集》和《尊經書院三集》以外,有關尊經書院的檔案和資料現在全部不知所終,其中包括胡從簡的巨著。就連尊經書院各位進士的硃卷也都在文獻中沒有了蹤影,只有宋育仁的還在。鑑於尊經書院與戊戍變法的密切關係,這個現象與戊戍變法失敗直接有關。
西漢學者后蒼開創《禮》學以後,兩千年以降,研究《禮》學的大家為數眾多,其中還包括朱熹等人。由於上古歷史文獻流傳下來的很少,文義考據及其艱難,歷代學者在《禮》學研究領域中的成果多為論文,專著較少,而胡從簡的禮學卻有五部專著,六百餘萬言之巨。通盤比較《清代學人列傳》對各位入傳學者的學術地位評價,「蔚若繼曲台之後」之語的確是極高讚譽。其意為,胡從簡是繼西漢經學大家后蒼著《後氏曲台記》,開創《禮》學以後,兩千年來成就最是蔚為大觀的《禮》學大師。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和《清代學人列傳》王闓運傳一文中還指出,胡從簡「蔚為經師,咸守家法,較之詁經、學海所造就者殆有過無不及焉。」 這句評語也是對胡從簡的很高評價。清代是歷史文獻研究考證學的黃金時代和頂峰。清代這方面的大家有許多。光是乾隆到嘉慶年間形成的乾嘉學派就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等等。乾嘉學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學者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閻若璩]]、胡渭和毛奇齡等人。一些達官貴人如阮元、畢沅等,也出而倡導經學,著述豐富。整個清代考據學學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現在《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一書中的著名學者就有370餘人。胡從簡能得到「有過無不及」的蓋棺定論,絕對是極大的榮譽。
胡從簡無嗣,收侄兒胡念祖為子,傳其學。胡念祖在學術上得胡從簡真傳,在尊經書院就讀時也是廩生,後又任書院東齋齋長。現存於四川大學圖書館的尊經書局出版物《尊經書院初集》,《尊經書院二集》和《尊經書院三集》中刊有胡從簡,胡念祖他們兩人的論文共15篇。其中胡從簡七篇,胡念祖八篇。這三部珍貴典籍是尊經書院留傳下來的現存唯一學術書籍。不幸中的萬幸,這15篇論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禮學的窺豹之管。
1895年胡從簡逝世,享年54歲。
參考文獻
編輯- 吳克讓 《新津縣鄉土志》,清宣統元年(1909),成都印書館。
-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胡從簡傳》,上海泰東圖書局,1925年十月 初版,第266頁。嶽麓書社出版於1998年從新出版了此書。《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是在章太炎親自指導下寫成的,也反映了章太炎的學術思想。
- 張之洞,《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 光緒丙申(1896年)孟冬月刊 。
- 錢基博 《現代中國文學史》嶽麓書社,1986年, 第509-510頁。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一):光緒十八年。壬辰。五月。戊午朔。 又見,朱保炯、謝沛霖合編(1963年版)《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中)》第1731頁。又見,江慶柏編的《清朝進士題名錄》(2007年版)第1247 頁。
- 梁啓超《飲冰室文集(三)》第22頁,台灣中華書局重印本,見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1984年4月北京出版。
- 魏紅翎,《成都尊經書院史》,巴蜀出版社, 2016年出版。
- 《新津縣誌·胡念祖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