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內塔號防護巡洋艦

菲內塔號(德語:SMS Vineta[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十九世紀後期建造的五艘維多利亞·路易絲級防護巡洋艦的四號艦,以中世紀的神話之城菲內塔英語Vineta命名。它於1896年在但澤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1897年12月下水,至1899年9月完工並投入艦隊使用。艦隻的主艦炮由兩門210毫米40倍徑英語21 cm SK L/40和八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0 naval gun組成,最高速度為19節。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菲內塔號
艦名出處 菲內塔英語Vineta
建造者 但澤帝國船廠
鋪設龍骨 1896年
下水日期 1897年12月9日
入役日期 1899年9月13日
除籍日 1919年12月6日
結局 1920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
船型 防護巡洋艦大巡洋艦
排水量 滿載:6705噸
船長 110.60米
船寬 17.60米
吃水 7.34米
動力輸出 10646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三軸,三台三脹式蒸汽機
速度 19.6節
續航力 3412海里以12節
乘員 477人
武器裝備

菲內塔號於職業生涯的頭幾年都在美洲基地服役。在此期間,它曾參與1902-1903年的委內瑞拉危機,並炮擊了幾座委內瑞拉要塞。它於1905年返回德國,並自1908年起擔任魚雷教練船。經過1909-1911年間進行的現代化改造後,艦隻轉而被用作海軍學員德語Seekadett的教練船。1912年11月,它參加了反對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國際海軍抗議活動。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被動員至第五偵察集群,但只是短暫的擔任過前線任務。菲內塔號於1915年後被用作宿營船,並最終於1920年出售拆解。

設計

編輯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線條畫

菲內塔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防護巡洋艦而以字母「M」為代號進行訂購[註 2],並於1896年夏天在但澤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2]。它於1897年12月9日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於原定於發表演講的海軍中將卡爾·費迪南德·巴奇德語Karl Ferdinand Batsch因病缺席,遂由海軍上將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曼德語Friedrich von Hollmann頂替到場,並主持以神話之城菲內塔德語Vineta的名義為艦隻命名。至1899年9月13日,菲內塔號正式投入練習艦隊使用。[3]

菲內塔號的全長為110.6公尺(362英尺10英寸),有17.4公尺(57英尺1英寸)的舷寬和7.34公尺(24英尺1英寸)的吃水深度。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6,705公噸(6,599長噸)。其推進系統由三套立式四缸三脹蒸汽機組成,通過十二台杜爾英語Dürr AG鍋爐提供動力。艦隻的最高速度為19.6(36.3公里每小時),並可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412海里(6,319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1名軍官和446名水兵。[4]

菲內塔號配備有兩門安裝在單座炮塔上的21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1 cm SK L/40;其中艦艏、艦艉各一門。每門炮各共提供58發彈藥,射程為16,300公尺(17,800)。艦隻還搭載有八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0 naval gun;其中四門安裝在艦舯的炮塔上,另外四門則置於炮廓英語Casemate內。這些炮支的射程為13,700公尺(15,000碼)。艦隻的副炮則由十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組成,另有十挺機炮作為補充[5]。它還標配搭載有三具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其中兩具發射器安裝在舷側,第三具設於艦艏,均浸沒在水線英語Waterline以下。[2]

服役歷史

編輯

在1899年入役後,菲內塔號被派往海外[3]。其當時的艦長為赫爾曼·達·豐塞卡-沃爾海姆德語Hermann da Fonseca-Wollheim[6]。該艦被分配至美洲基地,與小巡洋艦禿鷲號炮艇猞猁號英語SMS Luchs在一起[7]。1900年5月,菲內塔號前往瑪格麗塔島,以考察其作為海軍基地的潛力,但德國人認為該港口不足以滿足此目的[8]。1901年末,菲內塔號與小巡洋艦隼號被派往委內瑞拉展示兵力,以迫使委內瑞拉政府對1890年代的國內衝突作出賠償[9]。自1902年12月開始,菲內塔號加入了德國海軍在1902-1903年委內瑞拉危機期間的分遣隊。12月13日,一艘英籍商船的船員遭委內瑞拉軍隊登船逮捕;作為回應,英國軍隊向卡貝略港的軍事要塞發動炮擊,並徵募菲內塔號參與行動。菲內塔號的任務是炮擊利伯塔多(Libertador)和維吉亞(Vigia)的要塞。[10]1903年1月,炮艇豹號襲擊了馬拉開波聖卡洛斯炮台英語Fort San Carlos,但遭擊退。因此,菲內塔號於1月21日被派去鎮壓火炮。在轟炸期間英語Bombardment of Fort San Carlos,菲內塔號將炮台點燃並焚毀。[11]

1903年,菲內塔號其中一個150毫米炮的彈藥艙發生爆炸,但並未對艦隻造成重大損害。然而,這次事故卻帶來了顯著的深遠影響,因為它暴露了德國推進劑裝藥的不穩定性。為此,德國人重新設計了推進劑的成分,並於1914年投入使用。[1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幾艘德國戰列巡洋艦的彈藥艙被英國炮彈擊穿時,這種新的、更穩定的推進劑使得它們免於毀滅[13]。1904年1月,菲內塔號率東美洲巡洋支艦隊德語Ostamerikanische Kreuzerdivision一同到訪了新奧爾良,當時的支艦隊成員包括有隼號、豹號和瞪羚號[14]。菲內塔號於1905年脫離東美洲支隊並返回德國[3]。自1908年起,它被用作魚雷教練船。1909年,它又回到但澤帝國船廠的旱塢進行現代化改造,並在此期間更換了鍋爐的樣式。艦隻最初設三座煙囪,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則調整為兩座。改裝於1911年完成,菲內塔號自此開始擔任海軍學員德語Seekadett的教練船。[4]

1912年秋季,菲內塔號及其姊妹艦赫塔號一同巡航前往地中海。老舊的巡洋艦禿鷲號也身處該地區。[15]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當保加利亞軍隊準備進軍君士坦丁堡時,列強在當地部署了一支海軍部隊,以保障外國僑民在奧斯曼帝國的安全。菲內塔號和戰列巡洋艦格本號作為這支部隊的一份子被派往君士坦丁堡。國際艦隊共派遣了約3000名官兵上岸。在停火似乎即將到來之際,部隊撤回至克里特島,但戰鬥於2月再度爆發,該島亦被希臘所占領。[16]1914年1月23日,當海地總統米歇爾·奧雷斯特英語Michel Oreste退位時,菲內塔號正身處海地。他登艦尋求庇護,該艦與美國裝甲巡洋艦蒙大拿號英語USS Montana (ACR-13)共同在太子港派遣陸戰隊上岸,以防止首都發生騷亂。[17]

菲內塔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運用十分有限。當敵對行動爆發時,它被臨時動員至第五偵察集群,任務是在波羅的海訓練海軍學員。然而至1914年底,艦隻便被撤出現役。[18]然後,它開始作為一艘岸防艦使用。1915年之後,它再度撤離前線值勤,並至基爾帝國船廠擔任宿營船。艦隻於1919年12月6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售予哈爾堡的拆船商。它於翌年拆解報廢。[3]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2.0 2.1 Gröner,第47頁.
  3. ^ 3.0 3.1 3.2 3.3 Gröner,第48頁.
  4. ^ 4.0 4.1 Gröner,第47–48頁.
  5. ^ Gardiner,第254頁.
  6. ^ Naval Notes,第691頁.
  7. ^ Naval Notes,第693頁.
  8. ^ Mitchell,第67頁.
  9. ^ Forbes,第325頁.
  10. ^ Mitchell,第86頁.
  11. ^ The New York Times, 23 January 1903, GERMAN COMMANDER BLAMES VENEZUELANS; Commodore Scheder Says That Fort San Carlos Fired Fir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Campbell,第369–370頁.
  13. ^ Campbell,第373–374頁.
  14. ^ Witte,第230–231頁.
  15. ^ Vego,第124頁.
  16. ^ Willmott,第181頁.
  17. ^ Colby,第332頁.
  18.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