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煤
蜂窩煤(日語:練炭/れんたん,韓國韓語:연탄/練炭,朝鮮韓語:구멍탄/孔炭,越南語:Thán/炭),是一種蜂窩狀的大煤塊,在蜂窩煤爐中作為燃料燃燒,曾經是東亞許多居民的主要家用燃料。[1]
日本
編輯蜂窩煤,日本稱為「練炭」或「煉炭」,最早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發明。
明治至大正時期
編輯這個時代的的「練炭」是作為船舶燃料的效率高的煤炭而開發出來。當時,用煤的粉末攙和並壓製成型的東西總稱為「練炭」,與晚些時候出現的圓柱形的「練炭」(即蜂窩煤)的含義不同。
角型塊煤的時代
編輯起初,日本明治元年(1868年)在長崎仿效歐美諸國的煤磚發明了一種煤塊燃料,1876年(明治9年)左右開始在東京的蒸汽船批發店以「角型塊煤」(角型塊炭)之名出售。這種煤形狀和磚相似,是沒有孔的長方體。
當時的日本煤炭,燃燒時冒出滾滾黑煙,火力很弱,不適合作為艦船用燃料,屬於低品質的煤。1894年(明治27年),海軍省的竹田少佐(名字不詳)着手研究軍艦冒黑煙的對策,發現山口縣的「大峯炭山」(宇部炭鉱)出產的無煙煤粉,可以製作軍艦用的練炭。這被稱為「海軍的角炭」(海軍の角炭)。塊煤不便於軍艦用作燃料,所以日俄戰爭時期,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山本権兵衛)提議,在日本開設了生產高品質角炭的德山練炭製造所(徳山練炭製造所,即日後的第3燃料廠/德山海軍燃料廠)。起初,練炭是用明膠粘合[2],後來用台灣產的廢糖蜜粘合。
- 1877年(明治10年)在美祢發現了高品位的無煙煤礦床。
- 1897年(明治30年)澀澤榮一(渋沢栄一)設立長門無煙煤煤礦(長門無煙炭炭鉱)
- 1898年(明治31年)山本權兵衛就任海軍大臣。為了日俄戰爭,起初採用威爾斯煤(亦稱卡地夫炭,為最高級的英國煤)作為戰鬥時日本海軍艦船的燃料,大量購買。
- 1904年(明治37年)4月,山本權兵衛海軍大臣在閣議中提出「練炭製造に関する件」。同年5月,德山練炭製造所開設。另外,還購買了長門無煙煤煤礦礦區。同年8月,在大嶺設置海軍練炭製造所採炭部。
- 1905年(明治38年)3月,從法國引進型煤大規模批量生產的製造機,實現了海軍燃料的國產化[3]。
艦船用・家庭用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艦船燃料技術發展,艦船燃料從煤向石油轉移。隨着1894年透平尼亞號(Turbinia)登場,蒸汽渦輪發動機開始逐漸推廣,它比活塞式蒸汽機具有明顯優勢。日本海軍從日俄戰爭後的八八艦隊(八八艦隊)計劃起,根據「艦船燃料從煤炭向重油改變的方針」(「艦船燃料を石炭から重油に変える方針」),軍用艦船的燃料從此前的煤炭向石油大幅轉變。另外海運界也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不景氣,積極推廣大型高速柴油船,1926年(大正15年)在船舶總噸位中,柴油船的比率達到半數[4]。之前作為船舶燃料用的角型塊煤,開始成為工作和家庭的熱源。家庭現在逐漸開始用這種帶有蓮花狀的孔的圓柱形練炭,取代了原先使用的豆炭(豆炭)。
- 1909年(明治42年)東京上野的英國人陶藝家伯納德・里奇(Bernard Leach)在自家設置「腰掛け炬燵」(被爐)。志賀直哉、里見弴在隨筆中讚譽並宣傳,使之在昭和初期在日本全國普及。
- 1919年(大正8年)三鱗石炭株式會社(如今的三鱗事業株式會社)成立。
- 1920年(大正9年)川澄政が發明豆炭。
- 1921年(大正10年)10月31日、川澄政が成立川澄煉炭株式會社(如今的株式會社ミスジ)。同年,大日本帝國海軍廢止海軍採炭所及海軍練炭製造所,設立海軍燃料廠。
- 1922年(大正11年)9月,在大阪市港區石田町,株式會社十全商會成立,開始製造並出售豆炭。
- 1926年(大正15年)5月,三鱗石炭株式會社、三井物産株式會社合併創立三鱗煉炭原料株式會社(如今的株式會社ミツウロコ)。
大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編輯小野澤辰五郎對練炭的改良
編輯練炭的一般普及,是靠群馬縣出身的小野澤辰五郎。在養蠶業繁盛的群馬縣,養蠶室的保溫要求既不能有煙,又要防止火災,所以需要普及練炭。小野澤辰五郎研究改良了練炭,避免了用木炭和薪引火的麻煩,練炭燃燒時也沒有強烈的氣味,用火柴便可點火[5],這種練炭在日本全國普及開來。由於練炭的這一改良,引火用的木炭節約1萬數千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練炭除了大規模工場製造以外,養蠶農家及小規模商店也用煤(石炭)、木炭等炭類與赤菜(フノリ)一起做成炭團,練炭成形器也在市場上出售[6]。
- 1927年(昭和2年)4月,以出售朝鮮無煙煤為目的的合資會社電興無煙炭商會(如今的シナネン株式會社)成立。
- 1929年(昭和4年)8月,合資會社電興無煙炭商會的社名變更為東京無煙炭株式會社,從事練炭的製造與銷售。
- 1933年(昭和8年),三鱗煉炭原料株式會社株式會社的社名變更為三鱗無煙炭株式會社。
- 1934年(昭和9年)4月,品川豆炭株式會社成立,開始豆炭的製造、出售及豆炭燃焼器具的出售。
- 1934年(昭和9年)12月,以練炭製造及出售為目的的信濃燃料株式會社(如今的サンリン株式會社)成立。
- 1935年(昭和10年)5月,品川豆炭株式會社的社名變更為品川燃料株式會社。
- 1939年(昭和14年)2月,由於發明豆炭的功勞,川澄政が被大阪府授予「實業功勞者」(実業功労者)稱號
- 1941年(昭和16年)第1(大船)、第2(四日市)、第3(徳山)、第4(新原)、第5(平壌)的大日本帝國海軍燃料廠設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練炭的利用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出現了附加在爐子上的練炭式的煙囪,練炭式的熱水器等各種各樣的製品,「上開練炭爐」(「上つけ練炭コンロ」)發明以後,練炭爐成為練炭的利用中心。當時在日本,都市煤氣敷設地域以外(即日本國土面積的95%以上)都是以練炭為中心,薪、煤(石炭)、木炭等作為一般的家庭用燃料來利用。但是從1960年代以後,至1970年代中期,社會急速普及液化石油氣和燈油,取代了練炭[7][8]。練炭製造販賣會社、町的薪炭店大多也在這個時期轉變業態,成為石油流通出售的中心。
上開練炭爐的發明
編輯1954年(昭和29年)9月,品川燃料株式會社開發的練炭上面燃燒的「上開爐」(「上つけコンロ」)開始出售。這種爐子燃燒練炭產生的一氧化碳在練炭上的燃焼空間與新送入的空氣結合,二次燃焼,燃焼溫度從原來下開爐的攝氏650〜660度上升到攝氏1060〜1100度,並且降低了向外放出的一氧化碳。
- 1957年(昭和32年)10月,由於改良練炭的功績,小野澤辰五郎獲得紫綬褒章。
- 1950年代後期(昭和30年代前期)煮飯用的帶有蜂鳴器的「練炭炊飯器」開始出售。
- 1959年(昭和34年)9月,豆炭式的「品川あんか」開始出售。
- 1960年(昭和35年)中國大連以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出産的無煙煤3,000噸出口日本,這是二戰後兩國無煙煤第一次出口日本。
- 1960年(昭和35年)6月,株式會社十全商會開始出售「十全あんか」。
- 1961年(昭和36年)6月,三鱗無煙炭株式會社が、東京煉炭、橫浜煉炭、栃木三鱗、永沼燃料、湘南燃料を合併、社名を「株式會社ミツウロコ」とする。
- 1961年(昭和36年)12月,「品川マメタンこたつ」「品川足溫器」が発表される。
- 1962年(昭和37年)練炭製造和流通的鼎盛時期。[9]
- 1963年(昭和38年)豆炭式的「ミスジホームコタツ」開始生產並出售
- 1964年(昭和39年)6月,十全「ホームこたつ」開始開發並出售
- 1966年(昭和41年)4月,為了促進練炭・豆炭製造業的近代化,以《中小企業近代化促進法》為基礎的關於練炭・豆炭製造業的近代化的政令開始執行,翌年即昭和42年度開始近代化事業,至昭和47年度為止實施。同年7月,信濃三鱗株式會社的社名變成サンリン株式會社。
- 1968年(昭和43年)1月,練炭上面塗布着火劑的「品川いっぱつ煉炭」開始出售(同年12月「品川いっぱつ豆炭」開始出售)[10]。同年,株式會社ミスジ「チャッカー豆炭」(マッチ豆炭)的製造及出售開始。
- 1970年(昭和45年)日本國內長久支撐練炭製造的宇部興産的山陽無煙煤礦閉礦,日本國內無煙煤的大規模商用產出消失,日本練炭工業會加盟會社共同設立友好商社,從當時的北越以每噸1萬日圓的價格進口了總計70億日圓的700,000噸無煙煤,作為最初的合同內容。此後,日本依靠從中國和越南進口的無煙煤。
- 1976年(昭和51年)株式會社ミスジ煉炭開始出售。
中國大陸
編輯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燈塔市的「煙臺煤礦」(日語:煙台炭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由日本南滿鐵路經營的練炭工場[11]。當時「煙臺炭礦線」(日語:煙台炭礦線)向日本出口練炭,在滿洲地區被利用。由於練炭當時主要使用於於日本的對華戰爭,所以並未在中國普及,沒有對中國民眾的生活產生影響。
1932年1月25日出版的《中央日報》第二版有一個文化燃料的廣告,從其刊印的燃料和爐具的圖片來看,這個名為文化燃料的產品就是蜂窩煤。在廣告詞中有「中國人發明文化燃料」的字樣。這個產品比郭文德研製的蜂窩狀大煤球在時間上就早了18年。
在蜂窩煤普及以前,中國內地城市居民每家幾乎都有一個用煤球作燃料的火爐,家庭主婦每天早晨起床後要用劈柴生爐子,經常弄得室內瀰漫煙塵。加工煤球的工人每天則要不停搖動大鐵篩子,十分勞累。郭文德是山東省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幹部。早在1950年10月1日,郭文德家庭工業社成立,生產郭文德研製出的新型燃料——蜂窩狀大煤球。1956年,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郭文德創辦的大煤球加工工業社也從個體經營轉變為國營。這種蜂窩狀大煤球受到民眾普遍歡迎,被稱作「蜂窩煤」。北京師範大學的機械學家老焱若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明了蜂窩煤自動壓製機。這種壓製機操作十分簡單省力,生產的蜂窩煤方便使用、熱量較高。蜂窩煤自發明以後,逐漸成為中國內地城鎮居民家用煤的主流。在計劃經濟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政府嚴格控制家用燃料的生產、銷售,在各城鎮設立煤店,居民憑購貨本購買蜂窩煤。蜂窩煤成為每位城鎮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源,是居民做飯以及冬季採暖的保障。[1]每年蜂窩煤的生產、銷售都是政府煤炭管理部門主抓的大事。這種傳統一直延續下來,例如2011年9月1日至9月16日,金泰集團(原「北京市煤炭公司」)向北京市居民預售蜂窩煤,在預售期內每塊蜂窩煤1.3元人民幣,低於平時的每塊1.35元人民幣的價格。據該集團民用煤管理部統計,僅2011年9月1日到9月13日,北京市城六區已共預售蜂窩煤2萬多噸,與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約10%;2011年北京市冬煤備貨量高於6.5萬噸,都是京西低硫無煙煤,預計銷售6.5萬噸,與2010年相比下降約21%。[12]
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家用燃料的升級換代,以及大批居民由平房等舊有民居遷入現代化樓房,煤氣、天然氣等家用燃料取代了煤,集中供暖也取代了用蜂窩煤爐取暖,過去計劃經濟時代蜂窩煤在家用燃料中的統治地位已一去不返。現在,蜂窩煤的生產、銷售已大幅衰落,煤店、蜂窩煤爐也大為減少。[1] 例如《廣州燃料志》記載,1990年廣州市燒煤的鼎盛時期,全廣州市有煤店374家,主要位於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而到2013年僅剩下荔灣區蓬萊路、叢桂路、中山八路的幾家煤店。廣州市從1980年代便啟動了「煤改氣」。為了治理空氣污染,按照《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在2013年底至2014年,廣州市中心城區將開始禁止生產和銷售煤炭等等高污染燃料,計劃到2016年底使廣州市基本建成「無煤區」。[13]
朝鮮半島
編輯在朝鮮日治時期,朝鮮半島平壤周邊的無煙煤是製做練炭的原料,為此日本加快在朝鮮的煤田開發(朝鮮半島具有豊富的無煙煤埋蔵,但是適合工業用的瀝青炭則幾乎不出產,需要從滿洲及日本進口)。起初,無煙煤用作海軍燃料,後來軍艦燃料向石油轉換,但是養蠶業用的暖房燃料則帶來了對練炭需求的増長,結果,平壤周邊的無煙煤田開發獲得推進。日本大正時代中期,「穿孔」(「穴開き」)練炭(即蜂窩煤)的開發使練炭作為家庭用燃料獲得普及,結果是平壤周邊無煙煤的出煤量高企。但是,平壤無煙煤的出口在冬季會遇到保山、鎮南浦港口結冰的問題。此外,日本昭和時期都市化的進展,使都市居民紛紛抱怨蒸氣機車的排煙,要求用平壤無煙煤製成的練炭取代日本產的瀝青炭。為了保證冬季平壤無煙煤能從朝鮮東海岸的不凍港元山港出口,日本在朝鮮開通了平元線鐵路作為陸上輸送通道。此後,三陟煤田、三陟煤礦的出煤量急劇上升,這不得不歸因於日本練炭需求的上升[14](平壌礦業所成為以後的海軍第5燃料廠)。三陟無煙煤田的開發是在1936年(昭和11年)。
穿孔練炭(蜂窩煤)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前期平壤的主要產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製造練炭時使用的粘合劑——台灣產廢糖蜜的供給斷絕,再加上戰後的紛亂,導致平壤周邊的練炭製造業斷絕。
韓國1970年代推行新鄉村運動,恢復因朝鮮戰爭而荒蕪的國土,大力推行國土的緑化及國民生活的提高,所以向農村供應燃料。韓國政府向農村供給無煙煤,並在農村指導練炭製造的普及。支撐新鄉村運動的練炭原料採用二戰前朝鮮總督府開發的江原道三陟煤礦的無煙煤。[15]
朝鮮半島的朝鮮、韓國廣泛使用練炭。過去,朝鮮半島主要的家用燃料主要是木柴和農業秸杆等等。1952年以後,韓國開始逐漸發展練炭作為家用燃料,這對保護農村林木有正面作用。到1980年代,韓國家用練炭己實現標準化,分為七個等級,規格在全韓國實行統一,練炭高145毫米,直徑150毫米,帶有22個通風孔,每個通風孔的孔徑15毫米,煤體端面為凹形,從下方點燃;此外,還有用木炭原料製成的點火餅,厚度35毫米,配合練炭使用;練炭每塊重量為3.2至3.6公斤,每塊總發熱量為14850至15000千卡,在專用爐具中燃燒時的有效熱量為11880千卡,熱效率為80%;全韓國日產1800萬塊練炭(大約5萬多噸),年平均市場規模約為2300萬噸。[16]
韓國1988年練炭使用的鼎盛時期,民家78%的暖房使用練炭(2292.6萬噸)。1993年減少到33%,2002年至2003年減少到2%以下(119.1萬噸)。21世紀初,隨着原油價格高企,練炭暖爐(연탄난로 / 練炭暖炉)及練炭鍋爐的利用出現逆勢增長[17][18]。韓國的練炭暖爐和練炭鍋爐必定和煙囪連接(日本的練炭爐則是室內排氣),煙囪的排氣機能正常的話,就可以保證長時間的室內利用。練炭暖爐排出的氣體幾乎不含煤煙,煙囪直徑在6厘米左右,基本不用掃除。韓國的練炭暖爐繼承並發展了二戰前後日本市場上出售的煙囪式練炭爐。韓國練炭價格由國家定為1個400韓元[19],但若向建築物上層及向遠方配送,由於需要增加勞動成本,所以價格會有所變動。練炭的其他方面用途還有,在農業大棚暖房使用,在餐館等的烹調、暖房、鍋爐使用。可是2000年代,與暖房補助的本來宗旨不同,餐館將練炭作為烹飪用燃料有增加的趨勢,韓國政府2006年對有關情況進行調查,從2008年度每年30%階段性取消對練炭價格的補助金,低收入家庭改為直接領取暖房費。[20]
2008年11月17日,韓國政府有關負責人稱:「已批准展開對朝練炭援助工作的『溫暖朝鮮半島:愛的練炭分享運動』的4名相關負責人於18日前往朝鮮,將5萬塊練炭送到朝鮮高城金剛山地區。」11月18日是現代峨山開展金剛山旅遊10周年紀念日。這是2008年7月11日韓國遊客在朝鮮金剛山遭槍擊身亡後,韓國政府首次允許韓國民間團體訪問朝鮮金剛山地區。[21]
越南
編輯越南民眾將蜂窩煤(喃字:炭「than」)作為燃料相當普及[22]。蜂窩煤主要作為烹飪用的熱源,由於當地氣候溫暖,所以不需要暖氣,蜂窩煤也就沒有供暖的用途。參考日本的無煙無臭的練炭製品進行開發的Hoàng Thương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很引人注目,曾嘗試向日本出口[23]。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商子雍,蜂窝煤,西安晚报2012年11月26日. [2014年5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 ^ 坂の上の雲
- ^ 入船山記念館にて當時の角炭の実物と併せて解説されている
- ^ 『日本近代造船業の展開』井上洋一郎/著 1990.9 ミネルヴァ書房
- ^ 私が関與した特許行政の想い出(3)*PDF
- ^ 里やまのくらし. [201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5).
- ^ 日本LPガス協會「日本のLPガス需給」第8章PDF
- ^ 戦後昭和史「灯油の値段と年間消費量」. [201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 ^ 港區立芝小學校 學校便り「郷土資料室から」[永久失效連結]
- ^ シナネン株式会社沿革. [201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5).
- ^ 十號 煙台練炭工場[永久失效連結]
- ^ 京蜂窝煤预售工作明结束 价格恢复为每块1.35元,搜狐,2011-09-15. [2014-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 ^ 最后的蜂窝煤,南方都市报2013年11月4日. [2014年5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5月24日).
- ^ 亜細亜大學アジア研究所安部桂司論文「北東アジアの緑化事業と無煙炭の活用」より
- ^ 安部桂司「亜細亜大學アジア研究所所報 平成14年1月30日 第105號」から康仁徳大韓民國元統一部長官の講演部分より
- ^ 吳建華、郭渭香,南朝鮮家用蜂窩煤發展前景,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1988年03期
- ^ 中央日報「練炭暖爐が戻ってきた」
- ^ 中央日報「不況がもたらした変化…練炭が帰ってきた」
- ^ 中央日報「1個400ウォンの練炭=2リットル2400ウォンの燈油」
- ^ 韓国新聞・経済−練炭補助金を2011年に廃止方針、毎年3割削減. [201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3).
- ^ 游客遭枪击身亡后韩国政府首次允许访问金刚山,凤凰网,2008-11-18. [2014-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 ^ 大阪府高等学校社会科研究会. [201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 ^ ベトナム:人気練炭、日本の無煙炭をヒントに. [201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8).
延伸閱讀
編輯- 關家利,蜂窩煤的發明者郭文德,載 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山東文史集粹 科技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 陳英茨,摺疊傘、三輪車、蜂窩煤的發明者,炎黃春秋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