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考克多
法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設計師,拳擊經理和電影製片人
讓·莫里斯·歐仁·克萊芒·科克托(法語:Jean Maurice Eugène Clément Cocteau,法語發音:[ʒɑ̃ kɔkto];1889年7月5日—1963年10月11日),與納粹合作的法國詩人[1],小說家,劇作家,設計師,編劇,藝術家和導演。 科克托的代表作品是小說《可怕的孩子們》(1929年),電影《詩人之血》(1930年),《可怕的父母》(1948年),《美女與野獸》(1946年)和 《奧菲斯》(1949年)。 他的朋友包括肯尼思·安格,巴勃羅·畢加索,讓·雨果,讓·馬萊,亨利·貝恩斯坦,瑪蓮娜·迪特里茜,可可·香奈爾,埃里克·薩蒂,瑪麗亞·費力克斯,伊迪絲·琵雅芙和雷蒙德·哈第蓋。
讓·科克托 Jean Cocteau | |
---|---|
出生 | Jean Maurice Eugène Clément Cocteau 1889年7月5日 法國邁松拉菲特 |
逝世 | 1963年10月11日 法國米伊拉福雷 | (74歲)
死因 | 心肌梗塞 |
別名 | The Frivolous Prince |
職業 | 小說家、詩人、藝術家、電影導演 |
活躍時期 | 1908–1963 |
伴侶 | 讓·馬萊 (1937–1963) |
網站 | www.jeancocteau.net |
簽名 | |
早年生活
編輯科克托出生於法國伊夫林省的Maisons-Laffitte,他的父親喬治·科克托是一名律師和業餘畫家,在科克托九歲時自殺。他15歲時離開家。19歲時,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阿拉丁的神燈》。[2]不久之後,科克托在當時波西米亞主義藝術家圈子中初露頭角,而他二十二歲時出版的一部詩集的題目——輕浮的王子則成為他的暱稱。伊迪絲·華頓對科克托描述是「每一行出色的詩句對他來說都是一縷陽光,每一次日落都是天堂的基石」。
早期事業
編輯在他二十歲早期,科克托認識了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安德烈·紀德和莫里斯·巴雷斯。在1912年,科克托與俄國藝術家里昂·巴克斯合作了名為「藍色之神」的一幕俄派芭蕾,其中主要舞者有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和塔瑪拉·卡爾薩維娜。一戰期間,科克托曾擔任救護車司機一職。正是在此期間,他認識了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藝術家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和巴勃羅·畢加索以及許多日後與他合作的藝術家。
榮譽和獎勵
編輯1955年科克托成為法蘭西學術院和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院的成員。
電影創作
編輯- 《詩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The Blood of a Poet) (1930)
- 《永恆的回憶》(L'Éternel retour,The Eternal Return) (1943)
- 《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Beauty and the Beast) (1946)
- 《雙頭鷹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The Eagle with Two Heads) (1948)
- 《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The Storm Within) (1948)
- Coriolan (1950) 未公映
- 《奧費斯》(Orphée,Orpheus) (1950)
- 《聖多·索斯比別墅》(La Villa Santo-Sospir) (1952)
- 《8 × 8: 一個象棋奏鳴曲的8樂章》(8 × 8: A Chess Sonata in 8 Movements) (1957) 副導演 實驗電影
- 《奧菲的遺言》(Le Testament d'Orphée; The Testament of Orpheus) (1960)
作品
編輯文學作品
編輯- 1930 《鴉片煙》Opium: Diary of a Cure
- 詩歌
- 1909 La Lampe d'Aladin
- 1910 Le Prince frivole
- 1912 La Danse de Sophocle
- 1919 Ode à Picasso – Le Cap de Bonne-Espérance
- 1920 Escale. Poésies (1917–1920)
- 1922 Vocabulaire
- 1923 La Rose de François – Plain-Chant
- 1925 Cri écrit
- 1926 L'Ange Heurtebise
- 1927 Opéra
- 1934 Mythologie
- 1939 Énigmes
- 1941 Allégories
- 1945 Léone
- 1946 La Crucifixion
- 1948 Poèmes
- 1952 Le Chiffre sept – La Nappe du Catalan (與喬治斯·哈格乃特合作)
- 1953 Dentelles d'éternité – Appoggiatures
- 1954 Clair-obscur
- 1958 Paraprosodies
- 1961 Cérémonial espagnol du Phénix – La Partie d'échecs
- 1962 Le Requiem
- 1968 Faire-Part (死後)
- 小說
- 1919: Le Potomak (最終版:1924年)
- 1923: Le Grand Écart – 托馬斯:冒名頂替者
- 1928: Le Livre blanc
- 1929: 《可怕的孩子們》(Les Enfants terribles)
- 1940: La Fin du Potomak
電影
編輯- 導演
- 1925 : 《讓·科克托的電影》(Jean Cocteau fait du cinéma)
- 1930 : 《詩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The Blood of a Poet)
- 1946 : 《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Beauty and the Beast)
- 1948 : 《雙頭鷹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The Eagle with Two Heads)
- 1948 : 《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The Storm Within)
- 1950 : 《奧費斯》(Orphée,Orpheus)
- 1950 : Coriolan
- 1952 : 《聖多·索斯比別墅》(La Villa Santo-Sospir)
- 1955 : L'Amour sous l'électrode
- 1957 : 《8 × 8: 一個象棋奏鳴曲的8樂章》(8 × 8: A Chess Sonata in 8 Movements)
- 1960 : 《奧菲斯的遺囑》(Le Testament d'Orphée,The Testament of Orpheus)
- 編劇
- 1943 : 《永恆的回憶》(L'Éternel Retour) 讓·德拉努瓦導演
- 1944 : 《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 羅伯特·布列松導演
- 1948 : 《呂布拉斯》(Ruy Blas) 皮埃爾·比永導演
- 1950 : 《可怕的孩子們》(Les Enfants terribles)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導演, 根據讓·科克托小說改編
- 1961 : 《克萊芙王妃》(La Princesse de Clèves) 讓·德拉努瓦導演
- 1965 : 《騙子湯馬斯》(Thomas l'imposteur) 喬治·弗朗瑞導演 根據讓·科克托小說改編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Ian Buruma 《殘酷劇場》 P70
- ^ A Backward Glance, by Edith Wharton. Ebooks.adelaide.edu.au. 2010-10-27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
來源
編輯- Breton, André (1953). La Clé des champs, p. 77. Paris: Éditions du Sagittaire.
- Steegmuller, Francis, Cocteau: A Biography, Atlantic-Little, Brown, Boston, 1970.
- Crucifixion translated into Bengali by Malay Roy Choudhury
延伸閱讀
編輯- 亞瑟·B·埃文斯:《讓·科克托和他的電影的神秘身份》,費城藝術聯盟出版社,1977年。
- 科妮莉亞 主編:《回顧奧菲斯:讓·科克托的電影和藝術》,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內爾大學出版社,1997年。
外部連結
編輯- 互聯網百老匯資料庫(IBDB)上讓·谷克多的資料(英文)
- 讓·谷克多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讓·科克托法語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讓·科克托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讓·科克托電影參考書目(通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開放目錄專案中的「Jean Cocteau」
- 讓·科克托在CMEF的介紹
- 讓·科克托電影作品
- 威廉·費菲爾德. 让·科克托,小说的艺术. 巴黎評論. 1964年夏秋季 [2012-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