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

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
州府 慕尼黑
經緯度: 48°07′38″N 11°33′53″E / 48.12722°N 11.56472°E / 48.12722; 11.56472
面積: 4.4014km²
人口: 52177人 (2014年12月31日)[1]
人口密度: 11,855人/km²
郵政編碼: 80335, 80336, 80337, 80469
電話區號: 089
地圖
地圖

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 於慕尼黑的位置

路德維希近郊鳥瞰圖
伊薩爾近郊的格特納廣場社區一覽

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德語:Ludwigsvorstadt-Isarvorstadt)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第2市轄區。它由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兩個分區德語Stadtteil組成。

方位

編輯

該市轄區是在1992年,通過將市中心西南部的路德維希近郊與伊薩爾近郊的三個前市轄區——屠宰房社區(Schlachthausviertel)、鍾溪社區德語Glockenbachviertel和德意志博物館(Schlachthausviertel)合併後成立,並呈夾子狀包圍在老城的南部。由於這一區受到沿伊薩爾河岸延伸的綠化帶、舊南部公墓德語Alter Südfriedhof (München)特蕾西婭草坪的環繞,使得慕尼黑內城範圍的南部擁有顯著的開放空間和綠地。

該市轄區從北至東的邊界依次由阿努爾夫大街德語Arnulfstraße (München)穆勒大街德語Müllerstraße (München)、魯姆福德大街和雙橋大街所組成,而東南緣的伊薩爾河、西南緣的慕尼黑南環鐵路德語Münchner Südring軌道、西緣的特蕾西婭高地德語Theresienhöhe哈克橋則形成了另外三個方向的邊界。在路德維希近郊和伊薩爾近郊這兩個市分區德語Stadtteil之間的邊界則是沿着林德蟲大街德語Lindwurmstraße劃分。由於這裡是森德靈大街德語Sendlinger Straße的延伸部分,後者在老城內也是作為哈肯社區安格爾社區的邊界,因此路德維希近郊和伊薩爾近郊最初也被分別稱為「外哈肯社區」和「外安格爾社區」。此外,博物館島的南部地帶(路德維希橋德語Ludwigsbrücke (München)以南)亦屬伊薩爾近郊管轄。

與之相鄰的市轄區分別是北部的馬克斯近郊、東北部的老城-萊赫爾、東部和東南部彼岸的坳-海德豪森下吉興-哈拉興、南部的森德靈以及西部的施萬塔勒高地

歷史

編輯

市轄區的結構和功能是受其發展歷史所影響,並且各社區不盡相同:圍繞火車總站的「車站社區(Bahnhofsviertel)」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盟軍的空襲而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壞,並在戰後對住宅及商業樓宇進行了重建。除了許多批發及零售商外,車站周邊還有大量的賓館飯店、成人用品店、電腦和電子產品店以及國際化的小吃店。這裡的街道風貌很大程度上受到土耳其移民的影響。包含特蕾西婭草坪的「草地社區(Wiesenviertel)」是慕尼黑啤酒節的活動場所。這裡的典型風格是19世紀落成別墅和公寓小區設計,如今已移作辦公場所。而最為顯著的建築物則是歌特復興式聖保祿教堂德語St. Paul (München)。草地社區以東是「診所社區(Klinikviertel)」,這是以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所建的內城診所為主。車站社區及診所社區是通過席勒大街德語Schillerstraße (München)相連。

直至1819年,伊薩爾近郊也僅統計有2300位居民,包括183幢住房和19幢國政或市政建築。由於大量小溪經此流淌,這裡也成為磨坊工、園丁、送奶工、洗滌工、漂白工、木匠、筏匠、馬販和臨時工等稍顯貧困的人群的住所。在如今的帕爾姆大街(Palmstraße,原稱樹脂之角)還留存有當時城市的樹脂萃取器德語Pecherei巴伐利亞兵團德語Bayerische Armee於18世紀初遷入伊薩爾近郊。在雙橋大街的北側設有巴伐利亞軍事法庭德語Bayerische Militärjustiz的絞刑架。穆勒大街在1775年也建起一座軍隊醫院。在如今的博物館島(當時稱「煤島」)則駐紮有選帝侯權的伊薩爾兵營德語Alte Isarkaserne。而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國王於1811年在伊薩爾河的對岸建立了重騎兵營德語Neue Isarkaserne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國王則於1854年在煤街(Kohlstraße)暨今專利局的位置上建起一間騎術學校。其它出現的軍事建築還包括在伊薩爾近郊的三個火藥廠和在蓋耶大街(Geyerstraße)的多個炮兵車間。不過,也有眾多的花園分布於此,例如赫爾佐格·阿爾伯蒂遊樂花園(Herzog-Alberti-Lustgarten)、克勞德·克萊爾花園(Claude-Clair-Garten)、酪乳花園(Buttermelchgarten)和沃爾花園(Wollgarten)。此外,還落成有一些城市宮殿,如佩森溪畔的多米尼庫斯·蓋耶外科庭院(Hofchirurgs Dominikus Geyer)、弗勞恩霍夫大街上的魯菲尼宮(Ruffinischlössl)、獵宮(Jagdschlössl)以及花街上的列奧波德宮德語Leopoldschössl。在19世紀末的城市擴張期間,又形成了屠宰場社區、德萊米倫社區、鍾溪社區德語Glockenbachviertel格特納廣場社區德語Gärtnerplatzviertel作為公寓區及商業區。隨着屠宰場和養殖場以及皮革及紡織工廠的出現,大量猶太人加利西亞遷居至伊薩爾近郊,使這裡成為慕尼黑的猶太社區。此外,眾多妓院也紛紛開設。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納粹黨便是於此成立壯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薩爾近郊的工業領域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共造成226座建築和3135間寓所被摧毀。

其餘建於19世紀末的出租房產至今仍有非常高、並且大部分整齊的舊建築形態。由於城市面積的擴大以及對廢棄的工業及商業領域進行重新利用,使得該市轄區的傳統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服務行業已成為這些社區的主要工作提供方。仍然對慕尼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的是配備肉類大市場和大量肉類批發及零售商店的慕尼黑屠宰場德語Schlachthof

通過將老舊的住宅建築進行現代化翻修,以及隨着發生的租金大幅上漲,並且通過在前商業區域設立獨立產權公寓,使得市轄區個別部分的社會結構觀念發生了變化(士紳化)。在這一過程最明顯可見的是在鍾溪社區和屠宰房社區等原居民區的「老百姓」。在鍾溪社區和花園廣場社區的許多地方如今幾乎全是高收入的居民。兩個市分區目前為慕尼黑租金最高。由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前勞工局德語Verwaltungsgebäude für Arbeiterangelegenheiten進行改造,以及將與之相鄰的原AOK大樓轉化成伊薩爾-城市宮殿(Isar-Stadtpalais)被引為慕尼黑士紳化的典型實例[2]。穆勒大街的熱電廠也被改造成豪華住宅項目「The Seven德語The Seven」,並在2014年成為全市最貴的住宅。

此外,兩個市分區也被認為是男同性戀者的活動場所。而相對於鍾溪社區和花園廣場社區的轉型,這一市轄區的其他部分仍有着較高的失業率及貧民,並且外來人口的比例亦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代表性地點及建築

編輯

人口統計

編輯

(截至每年12月31日)

年份 人口 外國人(比例) 面積
(km²)
人口密度
(每km²)
來源及其它數據[3]
2000 44,451 14,301 (32.2 %) 4.3875 10,131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1 (PDF)
2001 44,484 14,025 (31.5 %) 4.3875 10,139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2 (PDF)
2002 44,059 13,684 (31.1 %) 4.3875 10,042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3 (PDF)
2003 43,637 13,293 (30.5 %) 4.3876 9,946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4 43,469 12,793 (29.4 %) 4.3872 9,908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5 43,954 12,953 (29.5 %) 4.3909 10,010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6 45,736 12,797 (28.0 %) 4.3917 10,414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7 46,520 12,824 (27.6 %) 4.3918 10,592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8 47,599 13,042 (27.4 %) 4.4015 10,814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9 (PDF)
2009 46,446 11,944 (25.7 %) 4.4015 10,552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0 47,357 12,255 (25.9 %) 4.4015 10,759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1 48,231 12,614 (26.2 %) 4.4015 10,958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2 49,657 13.604 (27.4 %) 4.4015 11,282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3 50,620 14,346 (28.3 %) 4.4014 11,501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4 52,177 15,778 (30.2 %) 4.4014 11,855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政治

編輯

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上一次的區議會德語Bezirksausschuss選舉是在2014年3月16日。其議席分配如下:綠黨9席,基社盟6席,社民黨6席,粉紅陣線德語Rosa Liste München3席以及自民黨1席[4]。在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共38827名符合投票資格的居民中,有15936人行使了自己的表決權,選民投票率約為41%。綠黨及粉紅陣線在議會中組成了黨團聯盟德語Fraktionsgemeinschaft,並總共擁有12個議席。現任區委主席亞歷山大·米克洛西(粉紅陣線)是在2014年5月7日通過制憲會議選舉產生。

參考資料

編輯
  • Martin Arz, Isarvorstadt: Reiseführer für Münchner, München: Hirschkäfer. 2012, (德文) 
  • Martin Arz, Die Isarvorstadt. Gärtnerplatz-, Glockenbach- und Schlachthofviertel, München: Hirschkäfer. 2008, (德文) 
  • Christine RädlingerStadtarchiv München, ., Geschichte der Münchner Stadtbäche, München: Franz Schiermeier Verlag. 2004, (德文) 

注釋

編輯
  1. ^ Die Bevölkerung in den Stadtbezirken nach der Einwohnerdichte am 31.12.2014[失效連結] (PDF; 424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1. November 2015.
  2. ^ Ferdinand Stracke: WohnOrt München -- Stadtentwicklung im 20. Jahrhundert. Franz Schiermeier Verlag, 2011, ISBN 978-3-9814521-2-9, S. 292.
  3. ^ Archiv Stadtteilinformationen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2-11.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9. Juni 2014.
  4. ^ Wahl des Bezirksausschusses – Stadtbezirk 2 – Ludwigsvorstadt-Isarvorstad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6. Juni 20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