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溟若

中華民國作家、翻譯家(1905-1970)

金溟若(1905年1月4日—1970年6月19日),原名金志超中華民國作家、翻譯家、記者、編輯,浙江溫州瑞安人,他也是作家金戴熹(金恆傑);植物學家金恆鑣;作家金恆煒3兄弟的父親。

生平

編輯

從小在日本日本語教育,畢業於日本成城中學。1923年回國,入上海私立南通大學醫科,朱自清是他的漢語老師。畢業後,歷任時代書店總編輯,世界書局編輯,《未明月刊》主筆,北新書局特約編輯等職[1]

他是魯迅指導拉拔的青年文藝工作者,鄭育友〈魯迅與瑞安人的情緣〉1文統計:1928年5月2日(這天他首度在上海拜候魯迅先生)起至1933年12月11日間,《魯迅日記》裡提到金溟若27次。

1928年9月,魯迅主編的《奔流》第1卷第4期採用了他從日本語譯的有島武郎作品《叛逆者(關於羅丹的考察)》。

魯迅寫給許廣平的《兩地書》也提到他寄稿給魯迅看(原信128:「又有金溟若的一封掛號厚信,想是稿子」;原信132:「另外有一封金溟若的信,想是詢問日昨寄來稿件之事」)。

1946年,他應魯迅至交許壽裳先生邀到台灣,在臺灣省編譯館做編審,1947年台灣省編譯館裁撤,經許先生介紹,轉任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壽裳先生是中國文學系主任,住隔壁宿舍),許壽裳被殺後,離開台灣。

1949年後又輾轉到台,在幾所中學教過書,做過幾家報社編輯,終老台北。因為堅持不加入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任職中廣新生報編輯時,因此被打壓,成為警總注意的對象。

身後

編輯

夏志清在他身後的1974年寫了《教育小說家金溟若》專論,談他的小說藝術。

夏志清1984年寫的《雞窗集·自序》說:「恆煒每有信來,都稱我為『夏伯伯』,因為我同他先尊金溟若先生稱得上是患難之交。恆煒主編「人間」,成績斐然,十多年前我在臺北金宅同他初會面時,他還是高中學生。」

著譯

編輯

著有散文集《人間味》(又名《金溟若散文集》)和小說集《白痴的天才》;譯有日本文學小說(川端康成《雪鄉》、《美麗與悲哀》;芥川龍之介《羅生門·河童》、三島由紀夫《愛的飢渴》等)、論述(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等)多部,從日本語轉譯了卡夫卡的《蛻變》和幾篇薩特的小說。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民国人物大辞典·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8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