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洛依斯·伊拉塞克

阿洛依斯·伊拉塞克 (1851年8月23日 – 1930年3月12日)是一名捷克作家, 歷史小說戲劇作家。 伊拉塞克曾先後在利托米什爾布拉格擔任高中歷史老師,直到1909年退休 。 他寫了一系列對其祖國充滿信心,並朝着自由與正義方向前進的歷史小說。 他與米古拉斯·阿列什,約瑟夫·瓦茨拉克·斯拉德克,卡雷爾·瓦茨拉夫·萊斯茲德涅克·尼耶德利等眾多捷克文人相交。 他們一起參加了在聯合咖啡廳的藝術俱樂部。 他曾在雜誌《鍾》擔任編輯,並分別於1918、1919、1921和193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

阿洛依斯·伊拉塞克
Jana Vilímka筆下的阿洛依斯·伊拉塞克畫像
出生(1851-08-23)1851年8月23日
赫羅諾夫, 波希米亞王國, 奧地利帝國
逝世1930年3月12日(1930歲—03—12)(78歲)
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
墓地赫羅諾夫
職業作家, 政治人物
國籍捷克
體裁文學
代表作
  • 《捷克古老傳說》
  • 《在激流中》
  • 《抗擊敵眾》
  • 《黑暗時代》
  • 《弗·勒·維克》
  • 《燈籠》
  • 《哲學生紀事》

簽名

個人生平

編輯

阿洛依斯·伊拉塞克於1851年8月23日在波希米亞王國(現捷克共和國)的赫羅諾夫出生,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2]他出生於一個小農戶同時也是一個中等收入的紡織業者家庭。 [2]他的父親是約瑟夫·伊拉塞克(1822-1901年),最初是一名編織工,然後成為了一名麵包師。 他母親的名字叫文琴·伊拉斯科娃(1821-1887年)。 阿洛依斯有八個兄弟姐妹:海倫娜,約瑟夫,艾米利亞,魯道夫,蘇菲,博熱那,阿道夫和安東寧。 他曾在布勞莫夫的德國本尼迪克特高中(1863–1867)和在赫拉德茨-克拉洛韋的捷克高中(1867–71)就讀。 隨後,他在布拉格查理大學 (1871-74)學習歷史。 完成學業後,他搬回了利托米什爾,在那裡他成為了歷史老師。 他完成了第一部重要作品《哲學生紀事》 1879年8月11日,他與瑪麗·波德雅斯卡結婚。 他們在一起有八個孩子,七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1888年,他們移居布拉格。 他們對前兩套公寓不滿意。 但是,五年後,他們終於在雷索街上找到了完美的公寓,這條街靠近今天的伊拉塞克廣場,那裡佇立着紀念阿洛依斯·伊拉塞克的紀念碑。[3] 他們從1903年開始居住在這間公寓中,直到1930年阿洛依斯去世為止。 他繼續在布拉格擔任高中老師,並撰寫文學作品。 住在布拉格使他有機會認識藝術和科學界人士。 他開始接觸米古拉斯·阿列什,並與他分享了藝術構想和計劃。 他與齊克蒙·溫特卡雷爾·瓦茨拉夫·萊斯成為朋友,也與約瑟夫·斯瓦托普盧克·馬查爾和茲德涅克·尼耶德利等年輕一代成為朋友。 他的所有劇作都是在布拉格時期寫的。 1908年7月3日,他被選為捷克藝術與科學院會員。

他於1909年退休,將大部分時間用於文學創作。 他經常去家鄉赫羅諾夫,同時他也到全歐洲旅行,這是他在一些作品中寫到的。 他訪問了霍茨科,德累斯頓,意大利, 斯洛伐克布萊德

1917年,他是第一批簽署《捷克作家宣言》的人 ,這是一項重要宣言,在政治上支持了捷克人建立一個獨立國家。 1918年10月28日,伊斯鐸爾·扎赫拉迪尼克和阿洛依斯參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宣言的宣讀。 1918年12月21日,阿洛依斯向托瑪斯·馬薩里克致辭,並多次與他會面。

查理大學在1919年授予阿洛依斯榮譽博士學位 。 雷索街的高中更名為伊拉塞克高中。 他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革命國民議會的議員。 1920年,他成為國民議會議員 。 他一直擔任參議員直到1925年。 在議會中,他參加了捷克斯洛伐克民族民主黨的競選。

他的政治生涯,直到因病無法寫作為止。 1921年9月,他退出了羅馬天主教會 ;他仍然是一名基督徒 ,但從未進入過另一個教會。 在1918、1919、1921和1930年,他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赫羅諾夫的伊拉塞克紀念碑

1930年3月12日,他在布拉格去世,被安葬在自己的家鄉赫羅諾夫。 3月15日,在他葬禮的前一天,布拉格國家博物館前舉行了追悼會。卡雷爾·克拉馬日和法蘭提賽克·索克普分別在那裡發表了講話。國家博物館舉行了國家葬禮。 由於阿洛依斯不是任何教會的成員,因此天主教會禁止在布拉格敲鐘。 他的葬禮上沒有牧師。托瑪斯·馬薩里克和許多政治人物,大學教授和外交官參加了他的葬禮。 伊萬·德日爾雅羅斯拉夫·卡瓦皮爾魯道夫·梅德克分別發表了講話。 火化後,他們將骨灰罈運送到了赫羅諾夫,期間在許多捷克城市停了下來。 葬禮的最後部分在赫羅諾夫舉行。 沒有教堂的鐘聲在響,但是哀悼者可以聽到約瑟夫·博胡斯拉夫·費爾斯特的著名作品。

伊拉塞克是捷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使用歷史細節來描述他所寫的時代。 他書中的人物是歷史創造者。 他也描繪了當時的社交活動。

重要作品

編輯
 
阿洛依斯·伊拉塞克出生的房子

阿洛依斯·伊拉塞克的文學生涯始於以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風格寫的文章。 他的散文作品反映了當代鄉村的現實。 他從1870年代開始寫作,直到1920年代仍筆耕不輟。

他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一本歷史小說《斯卡拉克一家》 (1875年)。 最後的作品是一本未完成的小說《胡斯派國王》 。

他寫小說的時間超過50年,比如1878年的《山上的故事》,1879年的暴風雨故事。以及一系列散文 他的小說處女作是《寶藏》 (1873)。

伊拉塞克作品中的歷史事件範圍非常廣泛。 它包括當時年輕人以詩文來閱讀的神話時期故事(《捷克古老傳說》,1894年)。 他也寫民歌和愛情小說,這些創作為出版商和插畫家所喜愛,進而是電影製片人(1888年的《哲學史》,1885年的《瑪麗拉》, 1889年的《扎霍蘭斯基的狩獵》, 1905年《洛可可式的巴爾達》)。 他寫小說《在國外服務》(1885年)和《索拉維奇》(1884年)。 他還是許多編年史的作者。 他們記錄了波希米亞的變化,從胡斯特人開始(《在激流中》三部曲 1887–1890, 《抗擊眾敵》1893,《弟兄們》三部曲 1900-1909)到重新天主教化的壓迫時期(《黑暗時代》1913)以及18世紀的波西米亞王國的興起 (《弗·勒·維克》5卷,1906, 《在我國》4卷,1896-1903)。

 
伊拉塞克位於赫羅諾夫的墓地

他創作的以當代村莊為背景的劇作也為當時舞台上的現實主義增色不少(《沃伊娜爾卡》1890,《父親》 1894)。 《移民》(1898)則是一部歷史劇。它有三個部分: 揚·胡斯 , 揚·傑式卡 , 揚·羅哈奇。

作品

編輯
  • 《捷克古老傳說》(1894)–從祖先捷赫,經歷佩里奧斯王子,胡斯特人,到白山戰役時期。
  • 《胡西特維》
  • 《在激流中》(1887至90年) -關於胡斯特人,主要角色: 胡斯揚·傑式卡瓦茨拉夫四世,大主教揚·傑斯特延。
  • 《抗擊敵眾》(1893年)–關於胡斯特人, 塔博爾城的建立和維特科夫戰役。
  • 《弟兄們》 (1900–1909)–三部曲小說,講述了利帕尼戰役後胡斯特人的沉淪以及在揚·吉斯克拉·布蘭迪薩的控制下將他們的軍隊移交給斯洛伐克。
  • 《胡斯派國王》(1920–1930)–小說,主要人物是波傑布拉德的伊日 ,他是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伊拉塞克因生病未曾完成,只出版了前兩部分。
  • 《從波西米亞到世界末日》(1888年)–關於波傑布拉德的伊日的外交使團的故事
  • 《著名的日子》 (1879)– 1419年至1420年的故事集,其中包括瓦茨拉夫四世去世的時代。
  • 《結束和開始》(1879)–1452-1453年間發生在利蒂斯的城堡中的故事。它講到了兄弟團結會的誕生。
  • 《澤曼卡》(1885)– 利帕尼戰役後的一個故事,講述了埃利什卡對勞林的命運之愛
  • 《在國外服務》(1883年)–一部小說,背景發生在16世紀的烏拉斯洛二世時代,展現了塔博羅派後裔的悲慘命運
  • 《瑪麗拉》(1885) 波傑布拉迪時代的愛情故事
  • 《黑暗時代》(1913-1915)–捷克國家受到最大壓迫的時代。 精神生活由天主教會-耶穌會控制;非天主教徒舉行了秘密聚會並閱讀了聖經和其他禁忌文學。 為此,他們受到耶穌會士的迫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黑暗時代》成為最著名的捷克書籍。
  • 《索拉維奇》(1884)– 17世紀的小說
  • 《斯卡拉克一家》(1875)–關於1775年的農民起義
  • 《岩石》(1886)–關於三十年戰爭。 羅諾夫的克魯涅卡家族故事。
  • 《弗·勒·維克》(1888–1906)–五部小說,主要人物是多布羅什卡的弗蘭迪賽克·勒迪斯拉夫·維克。 目的是展示在布拉格和杜布羅什卡的捷克民族復興進程。 歷史人物包括:瓦茨拉夫·塔姆
  • 《在我國》(1896–1903)–四部曲編年史。發生在納霍德和赫羅諾夫
  • 《哲學生紀事》(1878)–關於生活在利托米什爾的學生生活以及1848年他們在布拉格的抗爭。
  • 《搖籃》(1891)–喜劇,背景為瓦茨拉夫四世時代。
  • 《移民》 (1898)– 關於1741年代發生在梅圖耶河畔波利采的戲劇
  • 《M·D·雷蒂格》(1901) -戲劇
  • 《英雄》(1904)–悲劇
  • 《燈籠》(1905)–一部將真實世界與故事聯繫起來的戲劇。
  • 《沃伊娜爾卡》 (1890)–從未實現的舊愛悲劇
  • 《父親》(1894)–關於嫉妒和貪婪的戲劇
  • 《孤獨》(1908)–戲劇
  • 《考驗》(1894)–發生在利托米什爾周邊的戲劇
  • 《約翰內斯先生》 (1909)–故事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Josef B. Michl, Laureatus Laureata, ARCA JiMfa, Třebíč, 1995, str. 372-382
  2. ^ 2.0 2.1 Hrbkova 1920.
  3. ^ VORLÍČKOVÁ, Marie. Tou cestou jsem šel: nástin životopisu Aloise Jiráska. 3. díl : V Praze. In: MAŇÁKOVÁ, Marcela, ed. a MIKULÁŠEK, Alexej, ed. Sborník Společnosti Aloise Jiráska. 3. Praha: Společnost Aloise Jiráska, 1998. 245 s. ISBN 80-86117-12-X. [Práce M. Vorlíčkové je otištěna na str. 3–210; viz str. 11–13.]

資料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