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緱神社
阿緱神社為台灣日治時期屏東市的神社,創立於大正八年(1919年),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並於大正十五年(1926年)12月4日昇格為縣社[1]。戰後,該神社先被改為忠烈祠,後拆除並建立屏東縣立田徑場。[2]
阿緱神社 | |
---|---|
あこうじんじゃ Akō jinjya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阿緱廳港西中里阿緱街→ 高雄州屏東郡屏東街→ 高雄州屏東市大宮町 |
宗教 | 神道 |
主祭神 | 能久親王 |
例祭 | 10月28日 |
社格 | 縣社(1926年後) |
建立時間 | 大正8年(1919年) |
中山公園水池橋樑 | |
---|---|
位置 | 屏東縣屏東市中華路與公園路交接口處(中山公園內) |
材料 | 洗石子、鋼筋混凝土 |
建成時間 | 1919年 |
官方名稱 | 阿緱神社神橋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歷史遺蹟 |
評定時間 | 2003年12月15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介紹
編輯阿緱廳在1909年10月合併蕃薯藔廳和恆春廳後,成為地方的行政中心,在當時即有討論過在阿緱街設立神社,但因設立及維護費用等因素,神社建立一事於是推遲,直到1917年11月3日,由神社總代:石丸長城(曾任屏東街長)、今村伊那吉(曾任屏東街長)、喜多島二虎、松下三郎、白石喜代治、永石熊吉、畑江德太郎、高須時太郎、瀧川一誠、蘇雲英、藍高川、鍾晉郎二等12人提出建立阿緱神社,並預計設立在阿緱公園北側[3]。阿緱神社的設立由阿緱廳下的官民捐獻約76,000圓做為建設費用,並於1918年7月動工,於1919年8月完工,同年11月舉行鎮座式,每年10月25日為例祭日。阿緱神社的建築包含本殿、祝詞舍、拜殿、祭器庫、社務所、手水舍。1926年12月4日,阿緱神社升格為縣社[4],與高雄神社為高雄州社格最高的唯二兩所縣社。
1928年10月17日,里港莊長藍高全向阿緱神社捐獻一對石獅子[5]。1933年2月17日,阿緱神社舉行遷座祭,將神體遷到臨時社殿,以進行神社修繕,並在同年6月9日完工[6][7]。屏東市在1939年4月實施町名改正,阿緱神社附近被劃為大宮町,此町名即來自阿緱神社。
社司
編輯- 高橋齡市:1929年至1945年
其他
編輯阿緱神社位在屏東公園水池的神橋遺構,在2003年被登錄為屏東市歷史建築。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蔡誌山. 〈阿緱神社〉. 《臺灣文獻別冊》19 (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6-12-31: 22–30頁.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系統. 文化資產局. 2016-01-01 [2016-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2).
- ^ 臺灣總督府. 阿緱神社構造承認並鎮座報告(阿緱廳).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19.
- ^ 屏東街役場. 屏東要覽. 1929-09-21.
- ^ 阿緱神社へ 唐獅子 藍高全氏の奉納. 臺灣日日新報. 1928-10-19.
- ^ 阿緱神社の祈年祭と遷座祭. 臺灣日日新報. 1933-02-15.
- ^ 阿緱神社竣功 遷座祭は七月頃. 臺灣日日新報. 193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