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詩
在日本,風物詩(日語:風物詩/ふうぶつし fūbutsushi)指的是在季節中具代表性、能讓人聯想到這個季節的事物[注 1][1][2]。一個季節的風物詩往往與這個季節中人們的習俗與生活密切相關,可以是自然現象、文化活動、感官體驗、生物、時令商品,等等與這個季節有關的一切,這也是風物詩與俳句中季語的不同之處,與之相比風物詩並不局限於自古以來劃定的數個傳統詞彙[3],更能反映出當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實際與對季節最為深切的印象從何而來[2]。除了季節之間的區別外,風物詩的概念對各個地域而言也不盡相同,大到節日,在日本全國都可稱作當季風物詩;小到地方上的節令活動:比如鄉里的廟會或祭典,雖然對其它地方而言可能並無關聯,但在當地卻是重要的季節之象徵[4][5]。此外,在日語語境中,風物詩的概念還可以應用至世界各地的四季風情[6][7]。
在日語維基百科默認的首頁中,亦設置了名為「風物詩」的板塊,主要展示與季節有關的條目與獲選圖片,從每月的風物詩條目池中每日抽選條目,生成模板進行更新。在各語言維基百科中,它是少有的以「季節」為標準的首頁條目推送方式[16]。
風物詩與日語維基百科
編輯此章節不完整。 |
2003年12月8日,一位IP用戶在日語維基百科首頁的討論中首次提出在首頁[17]「最近發生的事」(最近の出来事)中加入季節有關的條目[原 1]。
翌日,另一位IP不同的IP用戶在「關注條目」欄(注目の記事,位於首頁頂部,包含「今天是...」[注 2]、「最近發生的事」等幾個板塊)中加入了季節和相關信息,並標註了南北半球的不同季節[原 2],效果如下。
注目の記事 |
最近の出来事 今日は、2003年12月9日: |
當日隨後的編輯中,表示南半球季節的文字被刪除,而原本單獨成行的季節段則合併至日期段[18]。此後,由於維基百科首頁保護制度尚未確立,可以由用戶隨意編輯,而自動更新機制也尚未確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首頁的每日更新與內容添加都由社群志願者手動完成[19],而關注條目欄下的季節信息,也隨着日期的推移,陸續由留意的用戶加筆、翻頁[20]。 2004年2月4日,日語維基百科首頁參照英語維基百科排版風格進行了一次較大調整,絕大部分內容包括日期與季節都得到保留,只進行了格式上的優化[21]。2月6日,由於立春已過而進入傳統上的春季,一位用戶便將首頁的冬季修改為春季(歷上的季節)[原 3],17分鐘後另一位用戶的修改中,恢復了首行公曆季節的冬季,並將這些信息,包括下一個節氣(雨水)、舊曆季節(節季,節季也可指節氣,春)、星期(土曜日)、六曜(大安),整合成立為一個新的單元「歷」[原 4],隨後的修改中,加入了當期所處的節氣時段(立春)[22]。 2004年2月19日14時52分,一位用戶在添加季節內容的編輯時,在記錄中寫道:「馬上要到雛祭了(想把花粉症加進去,但是要怎樣寫才好呢?)」[原 5]。很快,這個想法在另一位用戶15時52分提交的新編輯得到了回應,「歷」被合併到上部的「今天是」日期部分,而原有的「歷」單元則更名為了「季節的話題」,原本上部的相關信息也移至此,加入了花粉症[23],效果如下(僅展示相關部分) 如此,繼2月10日追加的新條目推薦(新しい記事)[24]和12日追加的優秀條目(優れた記事,即典範條目 秀逸な記事)[25]後,首頁的三大板塊都有了最初的雛形,從最早單純的條目分科索引,在經過社群的創意加工後[19],逐漸具備了反映社群動態的功能。 此後,季節的話題與今日日曆一直並行完善,後者在編輯中陸續加入了當日干支、九星、二十八宿以及方位神,而季節的話題也在不斷擴充中 腳註編輯注釋編輯原文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