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新疆戰爭

1937年新疆戰爭(英語:Islamic rebellion in Xinjiang),是1937年新疆南部爆發的武裝衝突。叛軍是由基奇克·阿赫德·師長(Kichik Akhund Sijiang)率領的1,500名維吾爾族穆斯林組成,並在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的協助下,武裝反抗親蘇聯盛世才政府。[1][2]

1937年新疆戰爭
新疆戰爭的一部分

位於喀什的阿不都尼牙孜和其士兵
日期1937年4月2日 — 10月15日
地點
結果 盛世才政權勝利
領土變更 親蘇的盛世才徹底擊敗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全面管治新疆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


穆斯林叛軍
盛世才政權
 蘇聯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民國 馬虎山
中華民國 馬如龍
中華民國 拜自立


基奇克·阿赫德·師長
阿不都尼牙孜 
盛世才
馬生貴
參戰單位

國民革命軍

蘇聯紅軍
歸化軍
新疆省軍
兵力

約10,000名回族騎兵和步兵


1,500名維吾爾穆斯林叛軍
5,000名蘇聯紅軍士兵
數千名白軍士兵和新疆省軍
傷亡與損失
約2,000人傷亡 新疆省軍:約500人陣亡
蘇聯紅軍和白軍:約300人陣亡
1937年蘇聯入侵

叛亂開始

編輯

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六師師長馬木提·穆依提對蘇聯在新疆的勢力擴張感到不滿,因此自行組建一秘密團體與之抗衡。盛世才擔心馬木提·穆依提可能會與馬虎山結盟。而此時蘇聯在喀什地區部署了大量防空炮、戰機以及來自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的士兵。[3]

1937年4月2日,馬木提·穆依提攜帶少量黃金並與數名部下逃離喀什,穿越英吉沙葉爾羌逃到印度。在他逃亡前不久,他向馬虎山發送了一條信息,告知馬虎山於和田會合。馬木提·穆依提逃亡後,其下屬在英吉沙莎車阿圖什發動起義,導致所有親蘇官員和幾位蘇聯顧問都被處決。起義部隊分為兩支,一支位於阿圖什,由馬木提·穆依提的下屬基奇克·阿赫德·師長(Kichik Akhund Sijiang)指揮,另一支位於英吉沙和莎車,由阿不都尼牙孜·師長(Abdul Niyaz Sijiang)指揮。

起義發生後,喀什警備司令兼參謀長劉斌率領700名士兵迅速前往鎮壓起義,9架蘇軍戰機同時對英吉沙莎車發動空襲。[4]馬木提·穆依提到達斯利那加後,於翌年前往麥加朝聖。[5]

新疆南部發生的叛亂直接影響了大約400名維吾爾族留學生的命運,這批由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派赴蘇聯塔什干大學的留學生。在1937年5月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未經審判就因約瑟夫·斯大林下達的命令而被處決。位於烏魯木齊焉耆伊寧塔城阿勒泰的蘇聯領事館外交人員也受大清洗波及而被處決。蘇聯烏魯木齊總領事格利金·阿布列索夫被召回莫斯科後被處決,原因是據稱參與了所謂的法西斯-托洛茨基派進行反斯大林活動,並指控其在1937年4月12日試圖推翻盛世才政權[6]

馬虎山提出要對蘇聯發動「聖戰」,並計劃對克里姆林宮俄國突厥斯坦西伯利亞進行佔領。[7]他還發誓要摧毀歐洲並征服俄羅斯印度[8]他和他的軍官多次在與彼得·弗萊明的交談中發誓要攻擊蘇聯人,並試圖購買防毒面具和飛機以用於戰鬥中。最終馬虎山發動了反蘇聯起義,並由艾哈邁德·卡馬爾(Ahmad Kamal)於1937年6月3日宣讀起義宣言。[9]

第36師入侵喀什

編輯

同時,馬虎山領導的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計畫奪取更多領土。盛世才出人意料地命令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前去鎮壓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六師的叛亂。接到命令後,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於5月20日攻擊喀什機場,但被擊敗。十天後,基奇克·阿赫德·師長(Kichik Akhund Sijiang)手下的1,500名叛軍突襲喀什古城。他的部隊戴上「Fi sabil Allah」(阿拉伯語含義是以真主的名義)的袖標。喀什叛亂發生後,柯爾克孜族龜茲附近發動叛亂,其他穆斯林也在哈密發動叛亂。[4]

馬虎山抵達和田後,其參謀長拜自立和第1旅旅長馬如龍說服他對喀什發動攻擊。6月2日,馬如龍到達喀什,但基奇克·阿赫德·師長的部隊已秘密轉移到阿克蘇,馬虎山不費一槍一彈便占領喀什。伽師-巴楚地區則被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第二旅占領。[4]

 
阿不都尼牙孜(Abdul Niyaz)

馬虎山攻佔喀什全城,並向英國總領事館稱,目前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的回族部隊正在與維吾爾人結盟以推翻親蘇的盛世才政府,並將在新疆建立一個效忠於南京國民政府的伊斯蘭政府。[10]

馬虎山之所以要控制喀什-和田地區,正是因此地緊鄰英屬印度,他可以安全地從印度加爾各答乘輪船前往中國港口,然後再回到甘肅青海

1937年8月,應盛世才的要求,有5,000名蘇聯紅軍在空軍部隊和一個裝甲團的支援下進入新疆。1937年7月,盛世才軍在焉耆附近的戰鬥中被叛軍擊敗,無法繼續向南推進。8月底,盛世才軍與白俄軍、蘇聯紅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等部隊在阿克蘇擊敗了基奇克·阿赫德·師長的部隊,基奇克·阿赫德·師長的大部分部隊在遭到24架蘇軍戰機空襲後於阿克蘇附近墜毀。結果,僅有基奇克·阿赫德·師長和阿不都尼牙孜等200人逃回喀什。經過這場戰鬥,馬生貴被盛世才賄賂,叛逃至盛世才陣營並反抗馬虎山。1937年9月1日,馬生貴在喀什巡邏期間發現馬虎山、馬如龍和拜自立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第一旅正往喀格勒克鎮方向撤退。9月7日,馬虎山行蹤敗露,遭敵軍夾擊。他趁亂逃往英屬印度,但隨身攜帶約數千盎司的黃金卻在抵達後被英國人沒收。[11]

馬占山是蘇聯入侵期間蘇軍的指揮官之一。經盛世才的要求,他曾率蘇聯士兵偽裝成中國軍人,在轟炸機的協同下作戰。[12]

盛世才的指揮官蔣有芬派其部隊跟在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第1旅後面,而其他盛世才的新疆省軍則將阿不都尼牙孜和基奇克·阿赫德·師長驅逐至莎車。蘇聯紅軍飛機通過空襲協助新疆省軍,飛機投下的炸彈甚至裝有芥子毒氣。蘇聯戰機首先從一個空軍基地飛到卡拉科爾,然後再飛往烏什龜茲[13]9月9日,莎車被盛世才的軍隊佔領。9月15日,阿不都尼牙孜被處決。10月15日,蘇聯轟炸了和田,造成2,000人傷亡。[14]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的殘餘人員越過崑崙山逃往青海西藏北部。[4]

後續

編輯

戰前,馬虎山與南京國民政府交換信息,並希望南京政府提供援助。但同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盛世才的親蘇新疆省軍得以在整個新疆確立控制權。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的失敗導致南京國民政府失去了新疆控制權。

盛世才為在與馬虎山戰鬥中喪生的蘇聯人建立了紀念館。紀念館有蘇聯東正教十字架[15][16]

南京國民政府意識到蘇聯入侵新疆,以及蘇軍在新疆和甘肅的行動,但為避免與蘇聯衝突並繼續接受蘇聯的援助,南京國民政府被迫向公眾謊稱蘇聯入侵新疆的消息是來自日本的宣傳戰。[17]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oslems in Chinese Turkestan in Revolt Against Pro-Soviet Provincial Authorities. The New York Times. 26 June 1937 [202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2. ^ Forbes, Andrew D. W.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ISBN 978-0-521-25514-1. 
  3. ^ Li Chang. Maria Roman Sławiński , 編.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llustrated. Księgarnia Akademicka. 2006: 168 [2010-06-28]. ISBN 83-7188-87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4. ^ 4.0 4.1 4.2 4.3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4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5. ^ Alastair Lamb.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 1846-1990 3, repri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66 [2011-06-09]. ISBN 0-19-577423-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6. ^ Allen Whiting and General Sheng Shicai. Sinkiang: Pawn or Pivo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8
  7. ^ Ahmad Kamal. Land Without Laughter. iUniverse. 1 August 2000: 163– [2020-03-03]. ISBN 978-0-595-0100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8. ^ Ahmad Kamal. Land Without Laughter. iUniverse. 1 August 2000: 164– [2020-03-03]. ISBN 978-0-595-0100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9. ^ Ahmad Kamal. Land Without Laughter. iUniverse. 1 August 2000: 327– [2020-03-03]. ISBN 978-0-595-0100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10. ^ 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 Taylor & Francis. 2010: 88 [2010-09-28]. ISBN 0-415-5826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11. ^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From 1940 through 1945. Asia, Part 3.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97: 401 [2010-10-28]. ISBN 1-55655-67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12. ^ Alfred Crofts, Percy Buchanan. A history of the Far East. Longmans, Green. 1958: 371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13. ^ Uses of CW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 fas.org.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2). 
  14. ^ Xiang, Ah. Changing Alliances In International Arena (PDF).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3-26). 

    Xiang, Ah. Changing Alliances In International Arena.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2). 
  15. ^ Memorial to men who died in battle against Ma Hushan, includes Russian Orthodox crosses. [2021-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1). 
  16. ^ LIFE. Time Inc. : 94 [2015-03-08]. ISSN 0024-3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5). 
  17. ^ 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 Taylor & Francis. 2010: 58 [2010-06-28]. ISBN 0-415-5826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