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洛夫克拉夫特

美國作家

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8月20日-1937年3月15日),是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尤以其怪奇小說著稱。

H·P·洛夫克拉夫特
H. P. Lovecraft
1934年的洛夫克拉夫特
出生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1890-08-20)1890年8月20日
 美國羅得島州普羅維登斯
逝世1937年3月15日(1937歲—03—15)(46歲)
 美國羅得島州普羅維登斯
職業小說家詩人
國籍 美國
創作時期1917-1936
體裁恐怖小說科幻小說
奇幻小說哥特小說
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
文學運動宇宙主義
代表作克蘇魯的呼喚
配偶索尼婭·格林(1924-1929)
受影響於埃德加·愛倫·坡
格特魯德·貝內特
羅伯特·錢伯斯
鄧薩尼勳爵
阿爾傑農·布萊克伍德
亞瑟·瑪臣
奧古斯都文學
施影響於斯蒂芬·金
奧古斯特·威廉·德雷斯
羅伯特·布洛克
弗里茲·雷伯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米歇爾·維勒貝克
拉姆齊·坎貝爾
吉恩·沃爾夫
伊藤潤二
喬治·R·R·馬丁
吉爾摩·德爾·托羅
尼爾·蓋曼
布萊恩·拉姆利

簽名

洛夫克拉夫特自稱其寫作的主題為「宇宙主義」,這一主題的基本概念為:人類有限的心智無法理解生命的本質,而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是殘酷陌生的。洛夫克拉夫特通過一系列圍繞着非人諸神主題展開的關聯鬆散的小說開發出克蘇魯神話體系;同一時期他還在作品中設定出了《死靈之書》,一本關於魔法儀式及失落知識的虛構魔法書。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大多包含悲觀與憤世嫉俗的情感,與啟蒙思想浪漫主義以及基督教人文主義的價值觀格格不入[1][2]

雖然洛夫克拉夫特的名氣在他在世時一直很低,但在死後其名聲卻日益高漲;今天,洛夫克拉夫特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恐怖小說家之一。根據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所說,洛夫克拉夫特—以及19世紀的埃德加·愛倫·坡—「對後世恐怖小說家施加了無可估量的影響。」[3] 斯蒂芬·金稱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4][5]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活

編輯

洛夫克拉夫特於1890年8月20日早上9點出生在美國普羅維登斯安格爾街英語Angell Street194號(現454號)的家宅里。他是珠寶推銷員溫菲爾德·斯科特·洛夫克拉夫特(Winfield Scott Lovecraft)與其妻莎拉·蘇珊·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Sarah Susan Phillips Lovecraft)的獨生子。可追溯到的母系祖先於1630年抵達馬薩諸塞灣殖民地。他的父母在30歲左右才成婚,且雙方都是初次結婚,這在當時並不常見。1893年,洛夫克拉夫特三歲時,他的父親在推銷旅行途中於芝加哥的一家旅館精神失常,其後被送往普羅維登斯的巴特勒醫院;老洛夫克拉夫特在那裡一直待到1898年過世。洛夫克拉夫特一生都堅稱父親發瘋的原因是工作過度引起的「神經衰弱」,但是現代觀點認為其父失常的真正原因是麻痹性痴呆[6]。洛夫克拉夫特到底是否了解父親的疾病及其真正成因(梅毒),今天已無從稽考,但他的母親很可能曾使用過含的酊劑(當時治療梅毒的常用藥物)作為「預防藥物」。

 
洛夫克拉夫特的外祖父惠普爾·范·布倫

在父親住院後,洛夫克拉夫特由母親、兩個姨母(莉莉安·德蘿拉·菲利普斯與安妮·埃米麗妮·菲利普斯,Lillian Delora Phillips & Annie Emeline Phillips)以及商人外祖父惠普爾·范·布倫·菲利普斯(Whipple Van Buren Phillips)照看,五人住在一間屋子裡。洛夫克拉夫特小時候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文學天賦,他三歲時即能背誦詩歌,六歲時已能寫出完整的詩篇。他的外祖父經常給他一些文學經典鼓勵他閱讀(如《一千零一夜》,布爾芬奇的《神話時代》,還有兒童版本的《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他的外祖父也時常向洛夫克拉夫特講述一些自編的哥特式恐怖故事,這引起了他對怪奇小說的興趣。不過,洛夫克拉夫特的母親時常擔心這些故事會給他帶來不良影響。

 
大約9歲時的洛夫克拉夫特

洛夫克拉夫特童年時經常患病,雖然他總是將原因歸咎於自己身體孱弱,但其中有一些疾病可以肯定為心身疾病。早前的猜測認為他在胎兒時從父母處感染了梅毒,但這種看法現已被摒棄。由於身體狀況和好鬥的天性,洛夫克拉夫特在八歲前基本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八歲時入學一年後又旋即退學。這一時期他廣泛地閱讀各類書籍,對化學和天文學展現了濃厚的興趣。他於1899年起自己編輯出版了幾期膠版印刷刊物《科學公報》(The Scientific Gazette)。四年後,他進入當地的霍普街高中英語Hope High School (Rhode Island))就讀。一般認為洛夫克拉夫特早年患有夜驚(一種睡眠疾病);他相信自己曾被恐怖的「暗夜幽靈」襲擊過。他很多作品的靈感可能都來自於這一時期受到的驚嚇。

1904年,洛夫克拉夫特的外祖父去世,這場變故徹底地改變了他的生活。對他外祖父遺產的處理失當導致其家庭陷入財務危機,一家人不得不搬往安格爾街598號(現為聯式房屋,598-600號)的一間小屋子裏。失去故宅對他的打擊非常大,當時的洛夫克拉夫特甚至曾考慮過自殺。1908年,在他高中畢業前夕,洛夫克拉夫特經歷了一場「精神崩潰」(據洛夫克拉夫特自述),他最終沒有獲得高中文憑(儘管他一直堅稱自己高中畢業)。S·T·喬希在洛夫克拉夫特的傳記裏認為他崩潰的主要原因是無法學好高等數學,而不精通這一科目的話他又無法成為理想中的職業天文學家。即使在洛夫克拉夫特往後的生活中,這一求學路上(他希望能入讀布朗大學)的失敗仍使他無法釋懷。

1919年,洛夫克拉夫特的母親在受歇斯底里抑鬱症的長期折磨後被送往她丈夫曾住過的巴特勒醫院。她在醫院時仍與洛夫克拉夫特保持通信,直到她在1921年5月21日去世前,兩人的關係依舊十分親密。母親的離世又給洛夫克拉夫特帶來巨大的打擊。

婚姻與紐約生活

編輯

母親去世後數月,洛夫克拉夫特前往波士頓參加一次業餘記者集會,會上他遇見了索尼婭·格林。索尼婭出生於1883年,比洛夫克拉夫特年長7歲,她的祖先是烏克蘭猶太人。兩人於1924年結婚,婚後移居至紐約布魯克林。洛夫克拉夫特的姨母們對這場婚姻不甚滿意,因為她們不希望洛夫克拉夫特娶一個商人為妻(索尼婭開有一間帽店)。婚姻伊始,洛夫克拉夫特被紐約的生活徹底迷住,但很快夫婦兩人就遇到了財務危機。索尼婭變賣了帽店,其後又出現了健康問題。由於洛夫克拉夫特的薪水不足供兩人開銷,他的妻子不得不搬到克利夫蘭求職。此後洛夫克拉夫特獨自一人住在布魯克林的雷德胡克社區,逐漸對紐約生活起了厭惡之情[7]。而在移民大潮中無法找到任何工作這一嚴峻的現實,與他對自身盎格魯-撒克遜人血統的認同相牴觸,這激起了他的種族主義觀點,具體體現在了他的短篇故事《雷德胡克恐怖事件英語The Horror at Red Hook》(The Horror at Red Hook)之中[8]

在分居數年後,洛夫克拉夫特和妻子決定平靜地離婚,但這一過程始終沒有徹底完成。此後他回到了普羅維登斯,和自己的姨母們住在一起。

重返普羅維登斯

編輯

重返普羅維登斯後,洛夫克拉夫特住在巴恩斯街10號一間「寬敞的棕色木構維多利亞式房屋」里。這裏也是其小說《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威利特博士的住址。回到普羅維登斯後的十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後十年)是洛夫克拉夫特一生中最多產的時期。幾乎所有他為通俗出版物(主要是《詭麗幻譚》)所寫的知名短篇故事都出自這一時期;他在這一時期的長篇作品也同樣豐富,如《查爾斯·沃德·德克斯特事件》與《瘋狂山脈》等等。他還經常替其他作家修改文章或是代筆寫作,這一類作品包括《墳丘》(The Mound),《飛來橫禍》(Winged Death),還有《金字塔之下》(又名《與法老同囚》)(與哈利·胡迪尼合著)等。 洛夫克拉夫特在表面上看來是個傳統的保守主義者,但他卻自認是「新政民主黨人」,他還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堅定追隨者[9]

儘管在此一時期洛夫克拉夫特傑作不斷,但他的經濟狀況卻越來越拮据。他不得不搬到姨母家寄宿。同時他還受到友人羅伯特·歐文·霍華德蠻王柯南系列作者)自殺的打擊。1936年,洛夫克拉夫特被確診患上了。他受病痛折磨直到於1937年3月15日去世。

 
H·P·洛夫克拉夫特之墓

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父母一起葬於菲利普斯家族墓地。1977年,他的一個讀者團體出資為他在天鵝角(Swan Point)重修了一座墳墓,墓碑上刻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姓名、出生與死亡日期,以及一句話:「I AM PROVIDENCE」(雙關語,可譯為「我是普羅維登斯人」或「吾乃天命之人」),這句話出自他的私人信件。

創作背景

編輯

H·P·洛夫克拉夫特這個名字在今天已經成為了恐怖小說的同義詞。他的著作,尤其是他的「克蘇魯神話」,影響了全世界的小說作家;洛夫克拉夫特式的恐怖元素曾出現在各種小說、電影、漫畫(例如蝙蝠俠系列裡的阿卡姆瘋人院)、音樂、遊戲甚至是動畫裡。許多現代恐怖作家,包括斯蒂芬·金本特利·利特喬·R·蘭斯代爾艾倫·摩爾伊藤潤二弗朗西斯·保羅·威爾遜尼爾·蓋曼,都曾受洛夫克拉夫特的影響。

雖然洛夫克拉夫特的很多作品都發表在像《詭麗幻譚》這樣的流行雜誌上,但於有生之年他的知名度一直不高。此外,他一直和一些同時代的作家保持通信,例如與他成為朋友的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與奧古斯特·德雷斯。這些作家後來形成了「洛夫克拉夫特作家圈」,他們經常從洛夫克拉夫特的故事中借用驚悚元素——比如説擁有令人不安的名字的神秘書籍,失落的古代眾神——如克蘇魯阿撒托斯,還有怪異的地方——例如新英格蘭的阿卡姆鎮和米斯卡塔尼克大學

洛夫克拉夫特死後,洛夫克拉夫特作家圈的活動仍在繼續。奧古斯特·德雷斯是其中最為多產的一位,他進一步完善了克蘇魯神話的體系。但德雷斯的創作卻引起了爭議;洛夫克拉夫特自己一直將筆下的諸神作為推動情節發展的要素,但德雷斯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宇宙體系,描繪了發生在『善良的』「古神」與『邪惡的』「外神」之間的戰爭,給克蘇魯神話帶來了傳統的善惡鬥爭元素。

洛夫克拉夫特的創作被一些評論家分成三個時期[10]。儘管洛夫克拉夫特自己並沒有提過這種分類,但他確實曾寫過,「這是我的『』部分還有『鄧薩尼』部分——不過哎呀——洛夫克拉夫特部分哪去了?」[11]

一些評論家認爲幻夢神話和克蘇魯神話之間的差別並不大,尤其顯著的是兩者都涉及了神秘的《死靈之書》以及克蘇魯諸神。不過幻夢神話比較接近奇幻小說的範疇,而克蘇魯神話則更像科幻作品。此外,幻夢神話的故事大多發生在異世界裡,而克蘇魯神話則與人類生活的世界有着許多交集。

所受影響

編輯

影響過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家包括格特魯德·貝內特英語Gertrude Barrows Bennett(筆名弗朗西斯·史蒂文斯,Francis Stevens,洛夫克拉夫特曾公開讚譽過她[12],並最終開始「模仿貝內特的早期寫作風格」[13]),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羅伯特·錢伯斯(著有《黃衣之王》,洛夫克拉夫特在給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的一封信里曾說:「錢伯斯就像魯珀特·休斯(Rupert Hughes)和倒下的泰坦巨人們一樣,他們擁有良好的頭腦和教育,卻不懂得怎樣使用它們。」),亞瑟·瑪臣(著有《大潘神》),鄧薩尼勛爵(《佩加納諸神英語The Gods of Pegana》以及其他作品[14][15]),埃德加·愛倫·坡亞伯拉罕·格雷斯·梅里特(《月池英語The Moon Pool》以及基於前書的《金屬怪物英語The Metal Monster》)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朋友羅伯特·歐文·霍華德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

洛夫克拉夫特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時代是18世紀早期。他的寫作風格,尤其體現在他的信件中,與啟蒙時代奧古斯都風格作家約瑟夫·艾迪生喬納森·斯威夫特等人非常相似。他甚至還在文章中使用了不少這一文學時期的特殊語法。雖然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主題和啟蒙運動所主張的人類可以用理性探求宇宙一概念相牴觸,但從洛夫克拉夫特的私人信件看來,他相當支持同時代的理性主義者,例如伯特蘭·羅素

他曾在小說《克蘇魯的呼喚》開頭引用過阿爾傑農·布萊克伍德的小說《半人馬》(The Centaur);並說過布萊克伍德的《柳林》(The Willows)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怪奇小說[16]

洛夫克拉夫特的其他私人藏書還包括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安德列耶夫所著的《七個被絞死的人》(The seven who were hanged)與詹姆斯·德·米勒(James De Mille)所著的《銅柱中發現的奇怪手稿英語A Strange Manuscript Found in a Copper Cylinder》(A Strange Manuscript Found in a Copper Cylinder)。

文化影響

編輯

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的故事對後世文化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他本人也受過許多現代作家的盛讚。相當多與他同時代的人物,包括他的朋友與同事,如奧古斯特·威廉·德雷斯羅伯特·歐文·霍華德羅伯特·布洛克弗里茨·萊伯等,都受過他的直接影響。許多後世人物也受到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影響,當中包括視覺藝術家克裡夫·巴克,恐怖小說家斯蒂芬·金,漫畫作家艾倫·摩爾尼爾·蓋曼,電影導演約翰·卡彭特斯圖爾特·戈登吉爾摩·德爾·托羅,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以及藝術家漢斯·魯道夫·吉格爾[17]。自1963年《鬧鬼的宮殿》開始,他的作品被陸續改編成電影。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寫了一個短篇故事《餘事未了》(There Are More Things)紀念洛夫克拉夫特。當代法國作家米歇爾·維勒貝克則為其著有一本名為《H·P·洛夫克拉夫特:對抗世界,對抗生活英語H. P. Lovecraft: Against the World, Against Life》(H. P. Lovecraft: Against the World, Against Life)的文學傳記。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曾為洛夫克拉夫特的短篇故事集作了引言。美國書庫在2005年出版了洛夫克拉夫特文集,在實質上承認了他為美國經典作家[18][19][20]

作品

編輯

相關地點

編輯

洛夫克拉夫特在小說中廣泛地使用他的家鄉新英格蘭作為背景。他的書中出現過大量真實存在的地點,但也有一些是虛構的。

真實地點

編輯

虛構地點

編輯

附註

編輯
  1. ^ Wilson, Colin. The Strength to Dream: Literature and the Imagination. : 8. ISBN 1600250203. He hated modern civilization, particularly its confident belief in progress and science. 
  2. ^ H.P. Lovecraft in Popular Culture by Don G. Smith, 2005, ISBN 978-0-7864-2091-9,page 85, "Lovecraft never had much good to say about families either"
  3. ^ Joyce Carol Oates. The King of Weird.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October 31, 1996, 43 (17) [2009-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0). 
  4. ^ King quoted on front cover of 1982 paperback edition of The Best of H.P. Lovecraft: Bloodcurdling Tales of Horror and the Macabre published by Del Rey Books with introduction by Robert Bloch. Other sources quote King as calling this judgement of Lovecraft "undeniable"[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r "beyond doubt."[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Wohleber, Curt. The Man Who Can Scare Stephen King (volume 46, issue 8). American Heritage Magazine. December 1995 [201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1). 
  6. ^ Luc Sante英語Luc Sante, "The Heroic Nerd",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October 10, 2006
  7. ^ This situation is closely paralleled in the semi-autobiographical "He", as noted by Michel Houellebecq in 'H. P. Lovecraft: Against the World, Against Life
  8. ^ H. P. Lovecraft: Against the World, Against Life, Michel Houellebecq
  9. ^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James Turner (ed.). Tales of the Cthulhu Mythos 1st ed.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1998. cover blurb. ISBN 0-345-42204-X. 
  11. ^ Letter to Elizabeth Toldridge, March 8, 1929, quoted in Lovecraft: A Look Behind the Cthulhu Mythos
  12. ^ "The Woman Who Invented Dark Fantasy" by Gary C. Hoppenstand from Nightmare and Other Tales of Dark Fantasy by Francis Steven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4, page xiv. ISBN 978-0-8032-9298-7
  13. ^ Partners in Wonder: Women and the Birth of Science Fiction, 1926-1965 by Eric Leif Davin, Lexington Books, 2005, pages 409-10.
  14. ^ Selected Letters IV英語Selected Letters of H. P. Lovecraft IV (1932-1934), page 390
  15. ^ A. Merritt's The Metal Mons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kulls in the Stars, February 2, 2009
  16. ^ In this essay Lovecraft calls W.H. Hodgeson the second best writer of weird fictions behind Blackwood. Later, he says Blackwood's best work is "The Willows". Gaslight.mtroyal.ca. 1988-01-01 [201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2). 
  17. ^ Giger, Hansruedi (2005): Necronomicon I & II. Erftstadt: Area.
  18. ^ H. P. Lovecraft. H.P Lovecraft: Tales (The Library of America). Loa.org. [201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1). 
  19. ^ The Horror, the Horror!. The Weekly Standard. 2005-03-07 [201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5). 
  20. ^ Kenney, Michael. The Library of America scares up a collection of Lovecraft's local lore — The Boston Globe. Boston.com. 2005-02-15 [201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參考書目

編輯
  • The Strange Sound of Cthulhu: Music 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H. P. Lovecraft ( ISBN 978-1-84728-776-2), written by Gary Hill
  • Lovecraft: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ISBN 978-0-8131-1728-7), by Donald R. Burleson, PhD, a longtime scholar on Lovecraft and acquaintance of S. T. Joshi, is probably the only book analyzing Lovecraft's literature from a deconstructionist standpoint.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November 1990.
  • The Gentleman From Angell Street: Memories of H. P. Lovecraft ( ISBN 978-0-9701699-1-4), written by Muriel and C. M. Eddy, Jr. is a collection of personal remembrances and anecdotes from two of Lovecraft's closest friends in Providence. The Eddys were fellow writers, and Mr. Eddy wa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Weird Tales.
  • Lovecraft: A Look Behind the Cthulhu Mythos (ISBN 978-0-586-04166-6), written by Lin Carter in 1972, is a survey of Lovecraft's work (along with that of other members of the Lovecraft Circle) with considerable information on his life.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thulhu Mythos by S.T. Joshi (Mythos Books, 2008) is the first full-length critical study since Lin Carter'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Lovecraft's Mythos and its outworking in the oeuvres of various modern writers.
  • The first full-length biography was Lovecraft: a Biography (ISBN 978-0-345-25115-2), written by L. Sprague de Camp; published in 1975, it is now out of print.
  • Frank Belknap Long's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Dreamer on the Nightside (Arkham House, 1975, ISBN 978-0-87054-068-4) presents a more personal look at Lovecraft's life, combining reminiscence, biograph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Long was a friend and correspondent of Lovecraft, as well as a fellow fantasist who wrote a number of Lovecraft-influenced Cthulhu Mythos stories (including The Hounds of Tindalos).
  • A newer, more extensive biography is H. P. Lovecraft: A Life (ISBN 978-0-940884-88-5) written by Lovecraft scholar S. T. Joshi. An alternative is Joshi's abridged A Dreamer & A Visionary: H. P. Lovecraft in His Time (ISBN 978-0-85323-946-8). An unabridged reprint in two volumes of Joshi's biography is forthcoming in 2010 from Hippocampus Press.
  •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ichel Houellebecq's H. P. Lovecraft: Against the World, Against Life (ISBN 978-1-932416-18-3) was published by Believer Books in 2005.
  • Other significant Lovecraft-related works are An H. P. Lovecraft Encyclopedia by Joshi and David S. Schulz; Lovecraft's Library: A Catalogue (a meticulous listing of many of the books in Lovecraft's now scattered library), by Joshi; Lovecraft at Last, an account by Willis Conover of his teenage correspondence with Lovecraft; Joshi's A Subtler Magick: The Writings and Philosophy of H. P. Lovecraft.
  • Andrew Migliore and John Strysik's Lurker in the Lobby: The Guide to the Cinema of H. P. Lovecraft and Charles P. Mitchell's The Complete H. P. Lovecraft Filmography both discuss films containing Lovecraftian elements.
  • Lovecraft's prose fiction has been published numerous times. The "corrected texts" were released by Arkham House in the 1980s, and many other collections of his stories have appeared, including Ballantine Books editions and three popular Del Rey editions. The three collections published by Penguin, The Call of Cthulhu and Other Weird Stories, The Thing on the Doorstep and Other Weird Stories, and 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 and Other Weird Stories, incorporate the modifications made in the corrected texts as well as the annotations provided by Joshi.
  • Lovecraft's ghost-written works are compiled in The Horror in the Museum and Other Revisions, edited again by Joshi.
  • Some of Lovecraft's writings, however, are annotated with footnotes or endnotes. In addition to the Penguin editions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Annotated Supernatural Horror in Literature, Joshi has produced The Annotated H. P. Lovecraft as well as More Annotated H. P. Lovecraft, both of which are footnoted extensively.
  • The Philosophy of H. P. Lovecraft by Timo Airaksinen is a study of Lovecraft's use of language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y of Lovecraft's writings.
  • An Epicure in the Terrible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edited by David E. Schultz and S. T. Joshi is an anthology of 13 essays on Lovecraft (excluding Joshi's lengthy introduction)on the centennial of Lovecraft's birth. The essays are arranged into 3 sections; Biographical, Thematic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and Genre Studies. The authors include S. T. Joshi, Kenneth W. Faig, Jr, Jason C. Eckhardt, Will Murray, Donald R. Burleson, Peter Cannon, Stefan Dziemianowicz, Steven J. Mariconda, David E. Schultz, Robert H. Waugh, Robert M. Price, R. Boerem, Norman R. Gatford and Barton Levi St. Armand.
  • Lovecraft: Fear of the Unknown is a 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that looks at the life, work and mind behind the Cthulhu mythos. The film features interviews with Guillermo Del Toro, Neil Gaiman, John Carpenter, Peter Straub, Caitlin R. Kiernan, Ramsey Campbell, Stuart Gordon, S.T. Joshi, Robert M. Price and Andrew Migliore. Written & Directed by Frank H. Woodward. Produced by William Janczewski, James B. Myers, and Woodward. Lovecraft won Best Documentary at the 2008 Comic-Con International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