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4 155毫米榴彈炮

M114 155毫米榴彈炮(英語:114 155mm howitzer)是1942年投產的美國陸軍軍屬炮兵火力裝備。1970年代被39倍徑的M198 155毫米榴彈炮英語M198 howitzer取代。

M114
類型榴彈炮
原產地美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2–現在
使用方用戶
參與戰爭/衝突
生產歷史
研發日期1939–1941
生產商岩石島兵工廠英語Rock Island Arsenal
生產日期1941–1953 (美國)[1]
製造數量10,300 (美國)[1]
衍生型
基本規格
重量行軍重: 5,800公斤(12,800磅)
戰鬥全重: 5,600公斤(12,300磅)
長度行軍長度: 7.315米(20英尺)
槍管長度Bore: 3.564米(11英尺8英寸) L/23
整體: 3.79米(12英尺5英寸) L/24.5
寬度行軍寬度: 2.438米(8英尺)
高度行軍高度: 1.8米(5英尺11英寸)
操作人數11

炮彈分裝彈,發射藥包
口徑155 mm(6.1英寸)
後膛間斷螺栓英語interrupted screw
後座力液氣式復進機英語Hydraulic recoil mechanism
載具開腳式大架英語Gun carriage#Modern gun carriages
射擊仰角−2°/+63°
迴旋角度左或右 25°
射速爆發射速: 4 rpm
持續射速: 40 rph
槍口初速563 m/s
最大射程14,600米(16,000 yd)

開發

編輯
 
155毫米 M1920 榴彈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了後被稱做「韋斯特維爾特委員會」,旨在評估參戰國的炮兵經驗,並為美國陸軍炮兵制定未來方向。委員會針對軍級(重型野戰)炮兵的結論是:理想的重型榴彈炮應具有至少16,000碼(15公里)射程,並允許65°[2] 的仰角(與已有的許可製造法國施耐德1917式155毫米榴彈炮英語Canon de 155 C modèle 1917 Schneider的M-1918 155毫米榴彈炮射程11.5公里、仰角42°20'不同)。委員會還建議新型155毫米榴彈炮和新型4.7英寸(120毫米)火炮共用炮架,即使這會損害兩種火炮的設計性能。

根據這一要求而產生的M1920炮架英語Gun carriage是帶有氣動平衡器的開腳式大架,允許總水平射角60°[2] 。不幸的是,它在射擊測試中「由於頂部炮架的持續故障而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3]1923-1925年,修改了設計,加強了頂部炮架,結果標準化為M1925。[3]然而,它從未用鋼建造,在對木製模型進行評估後,該項目被放棄。[3]相反,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開發並製造了兩輛新炮架,分別命名為T1和T1E1。[3]它們都具有相同的彈道(甚至可能相同的炮體),最大射程為16,390碼(14.99公里),並在1930年代初接受測試。[3]到1934年,美國陸軍擔心滑動軸承和實心橡膠輪胎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高速牽引要求。[4]

1939年研發重新開始,[5]到1941年春,第一個樣炮已準備好進行試射,並在通過測試後立即於1941年5月15日定型化為使用M1式炮架的M1式榴彈炮[6]。該榴彈炮本身與舊型號的不同之處在於加長了20倍徑砲管和新的後膛機構。獨一無二的是,它是1920年後美國入役的唯一「慢錐」(slow cone)斷續螺栓機構。[5]這意味着需要兩個單獨的運動來打開後膛,而「陡錐」(steep cone)機構的單個運動則同時旋轉並縮回後膛。

1962年,M1A1被重新命名為M114。1940-1970年代裝備美軍步兵師炮兵和集團軍炮兵旅,每師1個榴彈炮營18門。1970年代末被39倍徑的M198式155毫米牽引榴彈炮取代。

炮架型號

編輯

該車架也被M1_4.5英寸加農炮使用。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經歷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原型使用的Warner電制動器被M1A1使用的西屋空氣制動器取代。M1和M1A1炮架都使用了通過棘輪機構延伸的中軸發射基座。M1A2用螺旋千斤頂系統取代了棘輪,並修改了行軍鎖止裝置。 M1A1E1炮架原本打算在叢林和泥濘地形中使用,並用自由輪履帶式懸架取代了M1A1的車輪,但該項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後終止,未投入生產。使用低級合金鋼T-9和T-10炮架項目因不再需要而被取消。1945年7月開始的T-16是一種使用高級鋼材的可以減重的輕型炮架,戰後繼續進行,但似乎沒有取得任何成果。[5]

1960年代中期的型號是155毫米XM123和M123A1輔助推進榴彈炮。XM123由美國機器和鑄造廠英語American Machine and Foundry生產,配備兩台聯合柴油機公司英語Consolidated Diesel Corporation生產的20馬力風冷發動機,駕駛員座椅、方向盤和引導輪位於左側大架上,使其在脫離駐鋤時能夠更快地就位。而XM123A1提供單個20馬力發動機和電動轉向。每次發射後,左側大架上的額外重量都會使榴彈炮移位,需要重新復位,因此該項目被放棄。這一概念抄襲自1954年開發並供空降部隊使用的蘇聯 85毫米SD-44輔助推進反坦克炮

 
岩石島兵工廠博物館英語Rock Island Arsenal的中型輔助推進的XM123型155毫米榴彈炮的前視圖。
 
岩石島兵工廠博物館英語Rock Island Arsenal的中型輔助推進的XM123型155毫米榴彈炮的座椅和動力裝置。

自行平台

編輯

該榴彈炮實驗性地安裝在M5輕型坦克的加長底盤上。命名為155毫米T64式自行榴彈炮。在T64項目被放棄並轉入T64E1型號項目時,基於M24霞飛坦克坦克底盤建造了一台原型車。這最終被採用為M41自行榴彈炮並在朝鮮戰爭中發揮作用。[7]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陸軍用封閉式炮塔的M44自行榴彈炮英語M44 self-propelled howitzer取代了敞開式炮塔的M41自行榴彈炮

彈藥

編輯

該炮的發射藥為分裝藥包,最多可裝7種不同的發射裝藥,從1(最小)到7(最大)。

 
俄克拉荷馬州錫爾堡的美國陸軍野戰炮兵博物館的155毫米M-114榴彈炮。
 
M114 155mm 榴彈砲的炮閂開啟狀態
發射藥[8]
型號 重量 藥包
M3 2.69公斤(5 磅 15 oz) 基礎裝藥和4個增加裝藥(1號至5號裝藥)
M4 6.29公斤(13 磅 14 oz) 基礎裝藥和2個增加裝藥(5號至7號裝藥)
M4A1 6.31公斤(13 磅 15 oz) 基礎裝藥和4個增加裝藥(3號至7號裝藥)
Mk I Dummy 3.63公斤(8磅) 基礎裝藥和6個增加裝藥
M2 Dummy 3.34公斤(7 磅 6 oz) 基礎裝藥和6個增加裝藥

下表中的炮口初速、射程和穿透力是針對完整M4A1發射藥的全裝藥。

炮彈[8][9]
類別 型號 重量 裝填 炮口初速 射程
高爆彈 M102高爆彈 43.13公斤(100磅) TNT, 7.06公斤(15 磅 9 oz)
高爆彈 M107高爆彈英語M107 (projectile) 43公斤(90磅) TNT, 6.86公斤(15 磅 2 oz) 564 m/s(1,850 ft/s) 14,955米(16,355 yd)
煙幕彈 FS M105 Shell 45.14公斤(100磅) 氯磺酸中的三氧化硫, 7.67公斤(16 磅 15 oz)
煙幕彈 WP M105 Shell 44.55公斤(100磅) 白磷彈, 7.08公斤(15 磅 10 oz)
煙幕彈 FS M110 Shell 45.45公斤(100磅) 氯磺酸中的三氧化硫, 7.67公斤(16 磅 15 oz)
煙幕彈 WP M110 Shell 44.63公斤(100磅) 白磷彈, 7.08公斤(15 磅 10 oz)
彩色煙幕彈 BE M116 Shell 39.21公斤(90磅) 混合煙幕製劑, 7.8公斤(17 磅 3 oz)
煙幕彈 HC BE M116 Shell 43.14公斤(100磅) 氯化鋅, 11.7公斤(25 磅 13 oz) 564 m/s(1,850 ft/s) 14,955米(16,355 yd)
生化彈 CNS M110 Shell 44.05公斤(100磅) 2-氯苯乙酮, 6.26公斤(13 磅 13 oz)
生化彈 H M110 Shell 43.09公斤(90磅) 芥子氣, 5.02公斤(11 磅 1 oz) 564 m/s(1,850 ft/s) 14,972米(16,374 yd)
核炮彈 W48_(核砲彈) 54公斤(100磅) Nuclear, 72 tonne of TNT(300 GJ) equivalent 564 m/s(1,850 ft/s) 14,972米(16,374 yd)
照明彈 M118照明彈 46.77公斤(100磅) Illuminant candles, 4.02公斤(8 磅 14 oz)
訓練彈 Dummy Mk I Projectile - - -
訓練彈 Dummy M7 Projectile 43.09公斤(90磅) - - -
 
穿混凝土炮彈,穿深 毫米[9]
彈藥 \ 距離 0 914米(1,000 yd) 2,743米(3,000 yd) 4,572米(5,000 yd)
HE M107 Shell (着角 0°) 884 mm(2英尺11英寸) 792 mm(2英尺7英寸) 610 mm(2英尺) 488 mm(1英尺7英寸)
在各國採用不同測試方法,因此不可直接比較

使用國家

編輯
 
M114當前使用國家為藍色,前使用國家為紅色。

當前使用國家

編輯

前使用國家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Bak, Dongchan. Korean War : Weap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 (PDF). Republic of Korea: Ministry of Defense Institute for Military History. March 2021: 105–107 [2023-07-16]. ISBN 979-11-5598-079-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9-20) (Korean). 
  2. ^ 2.0 2.1 B. P. Joyce, New "Four-Point-Seven" Guns The Field Artillery Journal (volume XII) 19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3.0 3.1 3.2 3.3 3.4 https://tradocfcoeccafcoepfwprod.blob.core.usgovcloudapi.net/fires-bulletin-archive/1931/NOV_DEC_1931/NOV_DEC_1931_FULL_EDITION.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p. 30-32
  4. ^ Okla.), Field Artillery School (Fort Sill. Materiel (Weapons).. Printing plant, The Field artillery school. 1934-05-17 [202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 –透過Google Books. 
  5. ^ 5.0 5.1 5.2 Hogg - Allie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II, p 68.
  6. ^ Center, Aberdeen Proving Ground (Md ) Ordna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ketches of the Ordna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in World War II.. Aberdeen Proving Ground. 1945-05-17 [202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 –透過Google Books. 
  7. ^ Hunnicutt, p 337–339, 502。
  8. ^ 8.0 8.1 TM 9-1331B, 155mm Howitzer M1 and Mount M14, p 205-219.
  9. ^ 9.0 9.1 Hunnicutt - Stuart: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ight Tank, p 502.
  10.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231頁.
  11.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77頁.
  12.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83-384頁.
  13.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96頁.
  14.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28頁.
  15.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36頁.
  16.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271頁.
  17.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40頁.
  18. ^ 18.0 18.1 Mitzer, Stijn; Oliemans, Joost. From Türkiye With Love: Tracking Turkish Military Donations. Oryx Blog. 2021-12-18 [202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19.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45頁.
  20.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46頁.
  21. ^ Myanmar.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22. ^ Pakistan Arm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3). 
  23.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280頁.
  24.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21. The Military Balance. 2021 (英語). 
  25.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284頁.
  26.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130頁.
  27.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51頁.
  28.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471頁.
  29.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291頁.
  30. ^ 陳笏:《霹靂神火-中華民國火炮傳奇》,雲皓出版社,ISSN 0258-2341
  31.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293頁.
  32.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356頁.
  33.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148頁.
  34.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414頁.
  35.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416頁.
  36. ^ Military Balance 2016,第297頁.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Wiener, Friedrich. The armies of the NATO nations: Organization, concept of war, weapons and equipment. Truppendienst Handbooks Volume 3. Vienna: Herold Publishers. 1987: 494-495. 
  38. ^ 楊雙成:「威震上甘嶺戰役的炮兵第二群」,《百年潮》2020年第9期
  39. ^ 葉介甫:「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作戰」,《檔案時空》,2014年第7期,第4-7頁。
  40. ^ 軍事博物館編輯研究室:「志願軍繳獲的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 反戈一擊的『霹靂火』」,《解放軍報》2020年10月23日第九版。
書目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