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0號潛艇 (1912年)
陛下之20號潛艇(德語:SM U 20[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一艘潛艇或稱U艇。它由但澤的帝國船廠承建,於1912年12月18日下水,至1913年8月5日交付使用。U-20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期間服役的329艘德國潛艇之一,並參加了不列顛群島周邊的作戰行動。1915年5月7日,該艇因擊沉英國遠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而聲名狼藉,此舉也戲劇性地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U-20號潛艇(前排左二)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U-20號 |
下訂日 | 1910年11月25日 |
建造方 | 但澤帝國船廠 |
原始造價 | 2450000金馬克 |
船廠編號 | 14 |
鋪設龍骨 | 1911年11月7日 |
下水日期 | 1912年12月18日 |
入役日期 | 1913年8月5日 |
結局 | 1916年11月4日擱淺,後由其船員摧毀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U-19至U-22型 |
排水量 |
|
船長 | 64.15米 |
型寬 | 6.10米 |
高度 | 7.30米 |
吃水 | 3.58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
續航力 |
|
潛航深度 | 50米 |
艦載船 | 1艘小划艇 |
乘員 | 4名軍官、31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服役記錄 | |
所屬 |
|
指揮官 | |
參與行動 | 七次巡邏 |
戰績 |
|
歷史
編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頭幾個月,U-20號在艇長、海軍上尉奧托·德勒舍爾的領導下進行了數次巡邏,期間完成了德國潛艇環繞英國全境的首次航行。該艇於10月初出海後一路向南,穿越英吉利海峽,於10月13日抵達英格蘭最南端的懷特島水域,被在此巡邏的116號魚雷艇發現。這也是英國人首次在英格蘭南部海域發現德軍潛艇行蹤。此時正好有一支加拿大護航船隊準備經由此地前往南安普敦,為避開U-20號的威脅,英軍下令將護航隊的目的地改為普利茅斯。一無所獲的德勒舍爾遂決定繞行英國西海岸,從北海北部返回本土。10月17日,當U-20號航經蘇格蘭西部的劉易斯島時,突然遭遇由4艘戰列艦組成的英方編隊。德勒舍爾倉促之下發起攻擊,但由於英軍護航驅逐艦戒備嚴密,U-20號的攻擊行動無果而終。經過18天的漫長航行,U-20號終於完成環繞不列顛群島一周的航程,順利返回本土基地。繞島行動被德意志帝國海軍視為最高機密,英軍對此一直也沒有察覺。[4]
海軍上尉瓦爾特·施維格於1914年12月16日接任U-20號艇長。1915年2月4日,德國人開始在不列顛群島周圍建立了潛艇封鎖線,並宣布當中的任何船隻都是合法目標。約三個月後,即1915年4月30日,U-20號從埃姆登基地啟航展開新一次巡邏。這是為了響應潛艇指揮部於4月25日下達的作戰命令:
“ | 預計有大量英國運輸船隊將從利物浦、布里斯托爾灣、達特茅斯出發。為了破壞這些運輸,應儘快派遣U-20號和U-27號。全速前往搜尋蘇格蘭周邊的基地,在進行補給時允許暫停。艇只攻擊的目標為:運輸船、商船、軍艦。 | ” |
為此,德國駐美大使此前已通過美國新聞媒體警告美國公民不要搭乘盧西塔尼亞號,因為不列顛群島周邊已被列為戰區。即便如此,該船依然在1915年5月1日搭載着1959名乘客和船員(其中包括159名美國公民)從紐約出發,駛向利物浦。[5]
U-20號於5月5日抵達愛爾蘭南部海岸。在接下來的兩天裡,它相繼擊沉了一艘帆船(萊瑟姆伯爵號)和兩艘貨輪(參選人號以及百夫長號)。5月7日上午,由於濃霧,施維格上尉決定返航。天氣在上午11:00(德國時間)左右轉為明朗,為避免暴露,U-20號被迫潛航。隨後,英國防護巡洋艦朱諾號從潛艇上方掠過,駛向皇后鎮。下午1:40左右,施維格再度浮出水面,並觀察到一艘船正在朝加利岬方向駛去。對方具有四個煙囪和兩副桅杆,應該是某個航運公司的遠洋客輪。不久,該船改變了航向,往右轉舵朝皇后鎮駛去。施維格辨認出這是英國預備艦隊的盧西塔尼亞號,遂發射了一枚魚雷。它擊中了船舶右舷,幾乎就在艦橋的正下方。在魚雷爆炸後,客輪被二度殉爆所擊毀,可能是由煤塵、鍋爐或推進裝置爆炸引起的——規模之大令施維格本人都感到驚訝。盧西塔尼亞號迅速向右傾覆,並在短短18分鐘內沉沒,船舶殘骸位於水下91米處。匆忙趕來的英國救援船僅搭救起700餘名倖存者,另外1195名平民罹難,其中包括128名美國公民。[6]
發射魚雷15分鐘後,施維格在他的作戰日誌中寫道:
“ | 看來這艘船只能漂浮很短的時間。[我命令]下潛至25米深,並離開當地海域。我不可能再向這群拼命想要自救的人群再發射一枚魚雷。 | ” |
當時,關於擊沉事件,尤其是盧西塔尼亞號是否走私違禁戰爭物資到英國,以及施維格發射的魚雷數量,都存在着很大的爭議。協約國和美國原本指責德國指揮官擊沉盧西塔尼亞號的行為違反了國際法;他不僅襲擊一艘手無寸鐵的客船,還向沉沒的船隻發射了第二枚魚雷。但據戰後的調查表明,U-20號僅發射了一枚魚雷,而盧西塔尼亞號當時並未懸掛國旗,且船上載有大量軍火彈藥。因此也有猜測認為是英國利用沉船事件事件以迫使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7][8]
在U-20號返抵威廉港碼頭進行燃料補給之前,美國已經就其暴行正式向柏林提出抗議。德皇威廉二世在美國外交照會的空白處寫道:「非常無禮」和「令人髮指」,「這是自去年8月的日本照會以來,我所讀過最無禮的語氣和舉止」。儘管如此,為了讓美國置身戰爭之外,德皇號於6月被迫取消無限制潛艇戰,並要求不得干擾所有的客輪航行。[6]
1915年9月4日,施維格率U-20號重返愛爾蘭海距離法斯耐特島以南85海里(157公里)的海域。該島建有大西洋的重要的導航標誌之一——法斯耐特燈塔,任何進出愛爾蘭海的船隻都能看到它。此時,遠洋客船赫斯帕里安號(RMS Hesperian)開始了從利物浦前往魁北克和蒙特利爾的新航程,船上載有零擔貨物,同時也是一艘醫療船,乘客大約800名。它在法斯耐特島附近遭到U-20號襲擊。但赫斯帕里安號並未發生煤粉或彈藥殉爆,它漂浮了一天才緩緩沉沒,幾乎所有人都得到了妥善的逃生機會,唯獨被魚雷炸死了32人。[9]
就在幾天前,德國駐美大使約翰·海因里希·馮·貝恩斯托夫還向美國政府保證,只要客輪不試圖逃跑或抵抗,在沒有警告和沒有確保船上非戰鬥人員安全的情況下,不會被擊沉。[10]因此,這一次施維格回港後受到了官方的懲處。他被迫向柏林報告並解釋自己的行為,並被要求為自己擊沉了另一艘客輪而道歉——他無視了不允許再這樣做的直接命令。直至1917年陣亡後,施維格才得到柏林方面的寬恕,並以擊沉了190000總噸船舶的戰績而被追授德國的最高榮譽——功勳勳章。[11]
結局
編輯1916年11月4日,U-20號在完成其第七次巡邏後返航。受到當時氣流和濃霧的影響,該艇在丹麥海岸附近的喇叭礁擱淺,大致位於博烏別爾以北5海里(9.3公里)處。所有的救援工作都宣告失敗。船員們遂於翌日試圖用炸藥將其炸毀,然而此舉只是成功損壞了艇艏,使之無法再作為軍艦使用。[12]
U-20號一直停留在海灘上,直至1925年丹麥政府才以「壯觀的爆炸」將其炸毀。[13]丹麥海軍拆除了艇只的甲板炮,並通過在關鍵部位鑿孔使其無法再用。這門炮在哥本哈根霍爾門的海軍倉庫里存放了近80年之久。[14]潛艇司令塔也被移除,並至今陳列在曲博倫的日德蘭海戰博物館的前草坪上。[13][15][16]
1984年,美國冒險小說家克萊夫·卡斯勒宣稱,他創立的國家水下與海洋組織在距海岸約400 yd(370米)的地方發現了U-20號殘骸。[17]
襲擊歷史摘要
編輯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噸位[註 2] | 結局[18] |
---|---|---|---|---|
1915年1月30日 | 伊卡利亞號 | 英國 | 4335 | 擊沉 |
1915年1月30日 | 黃鸝號 | 英國 | 1489 | 擊沉 |
1915年1月30日 | 托科馬魯號 | 英國 | 6084 | 擊沉 |
1915年3月7日 | 本格羅夫號 | 英國 | 3840 | 擊沉 |
1915年3月9日 | 維多利亞公主號 | 英國 | 1108 | 擊沉 |
1915年3月11日 | 弗羅拉贊號 | 英國 | 4658 | 擊沉 |
1915年5月5日 | 萊瑟姆伯爵號 | 英國 | 132 | 擊沉 |
1915年5月6日 | 參選人號 | 英國 | 5858 | 擊沉 |
1915年5月6日 | 百夫長號 | 英國 | 5495 | 擊沉 |
1915年5月7日 | 盧西塔尼亞號 | 英國 | 30396 | 擊沉 |
1915年7月8日 | 馬里恩發光體號 | 俄羅斯 | 2176 | 擊沉 |
1915年7月9日 | 埃爾斯米爾號 | 英國 | 1170 | 擊沉 |
1915年7月9日 | 利奧號 | 俄羅斯 | 2224 | 擊沉 |
1915年7月9日 | 梅鐸菲爾德號 | 英國 | 2750 | 擊沉 |
1915年7月13日 | 倫諾克號 | 俄羅斯 | 1142 | 擊沉 |
1915年9月2日 | 羅馬尼亞號 | 英國 | 2599 | 擊沉 |
1915年9月3日 | 弗羅澤號 | 丹麥 | 1875 | 擊沉 |
1915年9月4日 | 赫斯帕里安號 | 英國 | 10920 | 擊沉 |
1915年9月5日 | 獨裁者號 | 英國 | 4116 | 擊沉 |
1915年9月5日 | 杜羅號 | 英國 | 1604 | 擊沉 |
1915年9月5日 | 瑞亞號 | 俄羅斯 | 1145 | 擊沉 |
1915年9月6日 | 危地馬拉號 | 法國 | 5913 | 擊沉 |
1915年9月7日 | 波爾多號 | 法國 | 4604 | 擊沉 |
1915年9月7日 | 卡羅尼號 | 英國 | 2652 | 擊沉 |
1915年9月8日 | 莫拉號 | 英國 | 3047 | 擊沉 |
1916年4月30日 | 巴基奧號 | 西班牙 | 1906 | 擊沉 |
1916年5月1日 | 伯納黛特號 | 法國 | 486 | 擊沉 |
1916年5月2日 | 魯阿本號 | 英國 | 2004 | 擊沉 |
1916年5月3日 | 瑪麗·莫利諾號 | 法國 | 1946 | 擊沉 |
1916年5月6日 | 戈爾蓋特號 | 英國 | 2356 | 擊沉 |
1916年5月8日 | 威爾士人號 | 英國 | 13370 | 擊沉 |
1916年8月1日 | 阿羅號 | 英國 | 2603 | 擊沉 |
1916年8月29日 | 伊博號 | 葡萄牙海軍 | 397 | 擊傷 |
1916年9月26日 | 西爾瑪號 | 英國 | 1002 | 擊沉 |
1916年10月18日 | 埃塞爾·鄧肯號 | 英國 | 2510 | 擊沉 |
1916年10月23日 | 阿羅芒什號 | 法國 | 1640 | 擊沉 |
1916年10月23日 | 基耶里號 | 意大利 | 4400 | 擊沉 |
1916年10月23日 | 菲利克斯·路易號 | 法國 | 275 | 擊沉 |
1916年10月26日 | 法比安號 | 英國 | 2246 | 擊傷 |
注釋
編輯腳註
編輯-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Otto Dröscher (Royal House Order of Hohenzollern).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15 March 2015].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Walther Schwieger (Pour le Mérite).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15 March 2015].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 20.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14 March 2015].
- ^ 陳進,第14頁.
- ^ 陳進,第42頁.
- ^ 6.0 6.1 陳進,第43頁.
- ^ Denson,第135頁.
- ^ Schmidt,第71頁.
- ^ 世界大战的悲剧,残酷的无限制潜艇战,心黑手辣千人邮轮也打. 搜狐. 2021-06-01 [202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 ^ Hurd.
- ^ IMPERIAL GERMAN NAVY - AWARDS of POUR LE MERITÉ, "The Blue Max". NAVAL-HISTORY.NET. [202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 ^ "Major themes of the exhibition", 'World War I'. Royal Danish Naval Museu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8 October 2007)
- ^ 13.0 13.1 Larson,第349頁.
- ^ 存档副本. [202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 ^ Strandingsmuseum St. George Thorsminde. [March 15,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October 2013).
- ^ Sea War Museum Jutland. [202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 ^ North Sea and English Channel Hun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8 December 2003.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by U 20.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14 December 2014].
參考資料
編輯- 陳進 等 (編).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譯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Spindler, Arno. Der Handelskrieg mit U-Booten. 5 Vols. Berlin: Mittler & Sohn. Vols. 4+5, dealing with 1917+18, are very hard to find: Guildhall Library, London, has them all, also Vol. 1-3 in an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submarine war against commerce. 1966 [1932].
- Beesly, Patrick. Room 40: British Naval Intelligence 1914–1918. London: H Hamilton. 1982. ISBN 978-0241108642.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New York: Routledge. 1920. ISBN 978-1857284980.
- Roessler, Eberhard. Die Unterseeboot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Bonn: Bernard & Graefe. 1997. ISBN 978-3763759637.
- Schroeder, Joachim. Die U-Boote des Kaisers. Bonn: Bernard & Graefe. 2002. ISBN 978-3763762354.
- Koerver, Hans Joachim. Room 40: German Naval Warfare 1914–1918. Vol I., The Fleet in Action. Steinbach: LIS Reinisch. 2008. ISBN 978-3-902433-76-3.
- Koerver, Hans Joachim. Room 40: German Naval Warfare 1914–1918. Vol II., The Fleet in Being. Steinbach: LIS Reinisch. 2009. ISBN 978-3-902433-77-0.
- Hurd, Archibald.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The Merchant Navy. Vol.II. London: Naval and Military Press. 2003. ISBN 9781843425663.
- Denson, John V. A Century of War: Lincoln, Wilson, and Roosevelt.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6 [2022-09-09]. ISBN 978-1-61016-50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7).
- Schmidt, Donald E. The Folly of Wa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898–2005. Algora Publishing. 2005 [2022-09-09]. ISBN 978-0-87586-38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7).
- Erik Larson. Epilogue: Person Effects. Dead Wake: The Last Crossing of the Lusitania. Crown.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