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英語: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CAFA),簡稱中央美院央美中美院[1],成立於1950年4月,由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與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合併而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美術院校。很多知名的藝術家畫家都出自這裏,在中國美術界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央美術學院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中央美院望京校區東門
創辦時間1918年11月
學校標識碼4111010047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藝術)
黨委書記高洪
校長林茂
校址 中國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南街8號
39°58′56″N 116°27′29″E / 39.9822°N 116.4581°E / 39.9822; 116.4581座標39°58′56″N 116°27′29″E / 39.9822°N 116.4581°E / 39.9822; 116.4581
校區望京校區,順義校區,燕郊校區,小營校區,上海校區
總面積495畝(330,000平方米)
205畝望京校區面積
205畝燕郊校區面積
67畝後沙峪校區面積
18畝小營校區面積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網站中央美術學院
位置
地圖
中央美術學院正門
中央美術學院北門和美術館

學校概況 編輯

中央美術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唯一一所高等美術學校。

現設有中國畫­學院、造型學院、設計學院、建築學院、人文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實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八個專業分院,並設有造型藝術研究所、繼續教育學院和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學院每年招收中專生(附中)、專科生(成人教育)、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各類進修生。現有在職教職工572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4700餘名和來自十幾個國家的留學生百餘名。學院教學科研面積共佔地495畝,總建築面積24.7萬平方米。

學院致力於建設造型、設計、建築、人文等學科群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現代形態美術教育學科結構,在構建新世紀中國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以鮮明的中國特色、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和研究成果,贏得國際美術教育界的高度讚譽,成為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領域具有代表性、引領性和示範性的美術院校,並在國際一流的美術院校中享有重要地位。[2]

依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排行,中央美術學院在全國所有的藝術院校中美術學專業排名第一,設計學排行第二,藝術學理論專業與清華大學並列排名第三[3]

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在QS世界大學排名(藝術與設計)中,排名第27。[4]

2022年,中央美術學院在QS世界大學排名(藝術&設計)中,排名第22。[5]

歷史沿革 編輯

 
中央美術學院原校址 校尉胡同5號
  • 前身追溯至1918年,蔡元培先生成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位於西城前京畿道一座四合院內,最初設立繪畫科和圖案科。美術教育家鄭錦擔任第一任校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學府。建校之際,北京美術學校在教育規格上是「中等部」,1919年經北洋政府批准升格為高等學校,計有中國畫系、西洋畫系以及圖案系。
  • 1922年改名國立北京美術專門學校,1925年改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增加戲劇和音樂等科系。林風眠在1925年到1927年擔任不到兩年的校長,聘請齊白石任教。
  • 蔡元培於1927年實施教育改革,教育部改為大學院,實行大學行政區制度,華北大學區的高校合併,改為京師大學校美術專門部,次年(1928年)改稱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改革失敗後,1930年秋改回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32年停辦,1934年復校,設繪畫、雕塑、圖工三科。
  • 七七事變後,學校內遷。1938年在湖南沅陵與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合併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設有音樂系。1941年學校遷重慶,音樂系停辦,原音樂系高班生借讀於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低班生則轉學入國立音樂院。
  • 1945年8月遷杭州,1946年8月,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復校,徐悲鴻出任北平藝專校長,恢復音樂系,由趙梅伯主持。
  • 中日戰爭期間,留守北京的師生則隸屬在日本扶持的臨時政府的統治,北平被更名為北京,學校也更名「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先後遷址到北京阜成門內井兒胡同和北京東城東總布胡同。校長為王石之和黃頵士。
  • 1945年抗戰勝利,北京藝專重新隸屬南京國民政府,暫名為「教育部特設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八分班」。直到1946年,復名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 1949年音樂系與華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等合併,在天津籌建中央音樂學院。
  • 1949年11月,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合併,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的前身是成立於1938年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國立美術學院。徐悲鴻羅工柳等參與創立國立美術學院,徐悲鴻擔任第一任院長。
  • 1950年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中央美術學院。4月1日,在王府井校尉胡同校址舉行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典禮。
  • 1952年,京華美術學院(國畫系、西畫系)併入。
  • 1973年,參與合組中央五七藝術大學
  • 1977年,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原中央美術學院部分)再次分出,復校中央美術學院
  •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央美術學院位列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之中,兩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分別是:美術學、設計學。也是唯一一所兩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的藝術院校[6]

院系概況 編輯

教學機構 編輯

  • 中國畫與書法學院
  • 造型學科基礎部
  • 油畫系
  • 版畫系
  • 雕塑系
  • 壁畫系
  • 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
  • 設計學院
  • 建築學院
  • 人文學院
  • 城市設計學院(燕郊校區)
  • 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
  • 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上海校區)
  • 研究生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修復學院

其他教育機構 編輯

 
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原為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後沙峪校區,2017年城市設計學院遷往燕郊校區
  • 造型藝術研究所
  • 繼續教育學院
  • 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 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

學術機構 編輯

中央美術學院素以關注現實、服務人民、崇尚學術的藝術創作和研究成果享譽社會。教學、創作、研究三足鼎立,奠定了我院教學研究型的辦學定位。在教學、創作、研究三大任務中,創作和研究是源,教學是流,人才培養既由教學培養,更由創作和研究培養,通過研究進行學習的教育--這是高等美術教育的特點。[7]

  • 研究中心
    • 美術學研究所
    • 美術教育研究中心
    • 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
    •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書法繪畫比較研究中心
    • 設計研究所
    • 設計文化與政策研究所
    • 奧運研究中心
    • 建築學院設計研究中心
    • 城市視覺文化研究所
  •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南街八號的中央美術學院院內,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館、石膏陳列館和教學展廳三部分組成。由日本著名建築師磯崎新主持設計,建築面積14,777平方米,展覽面積6,000餘平方米。[8]
  • 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建館歷史悠久,主要設有藝術圖書閱覽室、期刊社科圖書閱覽室、外文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以及藝術中心書庫、線裝書庫、珍本書庫等。

學術刊物 編輯

  • 《美術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學報,1957年創刊,1979年復刊。
  • 《世界美術》,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雜誌社出版。
  • 《中央美術學院校報》

歷任校長 編輯

任職開始時間 姓名 職務
1918年 鄭錦 國立北京美術學校校長
1925年 林風眠 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
1946年 徐悲鴻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49年 徐悲鴻 國立美術學院院長
1950年 徐悲鴻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53年 江豐 中央美術學院代理院長
1958年 吳作人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79年 江豐
1983年 古元
1987年 靳尚誼
2001年 潘公凱
2014年 范迪安
2023年 林茂

校訓 編輯

「盡精微,致廣大」

校友 編輯

在95年的辦學中,中央美術學院匯集了中國美術界一批以大師為代表的高端藝術人才,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美術教育精英隊伍。

新中國建立前,中央美術學院在曲折的辦學歷程中,吸引了許多藝術名家擔任教職,其中既有中國畫­大師,如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呂鳳子陳之佛蔣兆和葉淺予、傅鑫畲、吳鏡汀、李苦禪李可染、王雪濤等,又有從海外留學歸來的藝術大師和史論家,如顏文樑林風眠徐悲鴻吳法鼎聞一多、滕固、吳作人常書鴻艾青龐薰琹、王臨乙、滑田友朱光潛等,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文藝界人士也曾在我校任教或兼課,如郁達夫周作人謝冰心熊佛西蕭友梅劉天華等,培養出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人才,如王子云劉開渠、譚祖堯、冼星海、雷圭元、李劍晨、王曼碩、傅天仇等。

建國後,中央美術學院人才濟濟,一支數量眾多、思想進步、具有深厚人文素質的藝術人才隊伍在我院形成,這支創作與教學上的傑出隊伍在當時的中國美術界以及中國美術教育界蔚為大觀,我院成為全國美術院校中師資力量最雄厚的美術學院。除建國前提到的上述教師外,各專業聚集並陸續培養了一批在全國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和美術理論家。

如國畫­專業的田世光、劉凌滄、宗其香、李斛、郭味蕖、高冠華、張仃蕭淑芳、李琦、劉勃舒、盧沉、周思聰、黃潤華、姚有多、賈又福、郭怡孮、張立辰等;油畫­專業的胡一川艾中信羅工柳董希文、王式廓、許幸之、馮法祀、倪貽德、吳冠中、戴澤、孫宗慰、韋啟美、李宗津、趙域、林崗、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誼高泉、孫滋溪、杜鍵、李天祥、鍾涵­、聞立鵬、潘世勛、朱乃正、袁運生等;版畫專業的江豐、李樺、古元彥涵、王琦、黃永玉、夏同光、陳曉南、洪波、伍必端等;雕塑專業的劉開渠、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劉小岑、司徒傑、錢紹武等;美術史專業的王遜、王朝聞、蔡儀、常任俠、張安治、金維諾、邵大箴、李春、薄松年、湯池、李松濤、孫美蘭、李樹聲等。這些專家構成了建國後中國美術界最傑出的美術創作隊伍和史論研究隊伍。[2]

對外交流 編輯

學院與國際同類知名院校間開展互換學生交流學習,每學年學院有30餘名學生到中國國外院校去交流學習,學期3-6月;每年接受中國國外院校學生60餘名來該校學習,學期3-6月。

學院與以下國際院校有交換留學等校際交流合作:

  • 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 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
  • 馬里蘭藝術學院(The 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
  • 新南威爾斯大學(College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 悉尼大學(Sydney College of the Arts, University of Sydney)
  • 斯溫伯爾尼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東京藝術大學(Toky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 and Music)
  • 多摩美術大學(Tama Art University)
  •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Kyoto City university of Arts)
  • 弘益大學 (Hong Ik University)
  • 建國大學(Konkuk University)
  • 格拉斯哥美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
  • 金士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
  • 瓦倫西亞理工大學(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Valencia)
  • 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The Karlsruhe University of Arts and Design)
  • 奧芬巴赫設計學院(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 Offenbach am Main)
  • 丹麥皇家美術學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Arts)
  • 考丁設計學院(School of Design Kolding)
  • 冰島藝術學院(Iceland Academy of the Arts)
  • 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現為阿爾托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奧斯陸國立藝術學院(Oslo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Arts)
  • 奧斯陸建築和設計學院(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 鹿特丹達庫寧美術學院(Willem de Kooning Academy Hogeschool Rotterdam)
  • 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 The Hague)
  • 印度尼西亞日惹藝術學院(Indones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Yogyakarta)
  • 布拉格美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Prague)
  •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L'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ENSBA))
  • 馬賽高等美術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Art et Design Marseille-Méditerranée (ESADMM))
  • 勒芒高等美術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Le Mans)
  • 格勒高等美術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Art et Design Grenoble Valence)
  • 里昂國立美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Lyon)
  • 雷姆高等美術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Art et de Design de Reims)
  • 南特國立高等美術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Nantes Métropole)
  • 聖艾蒂安高等美術學院(Saint-Etienne Higher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ESADSE)
  • ESAG Penninghen
  • Konstfack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 Craft and Design
  • 歌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 蘇黎世藝術大學(Zurich University of the Arts)
  • 布魯塞爾聖律克藝術高等學院(ESA ST-LUC BRUXELLES)
  • 慕尼黑技術大學(TU München)
  •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y of Stuttgart)
  • 丹麥阿豪斯建築學院(Aarhu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琉森應用科學與藝術大學(Lucer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 列支敦士登大學(Hochschule Liechtenstein)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央美术学院官网:声明. [2011-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8). 
  2. ^ 2.0 2.1 中央美术学院 学校概况. [2016-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3. ^ 学科水平排行_学科排名_评估评审_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8年12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2月15日). 
  4. ^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op Universities. 2015-07-16 [2019-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英語). 
  5. ^ 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艺术&设计 2022.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6. ^ www.cafa.edu.cn, 中國中央美術學院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AFA) ;. 中央美院美术学与设计学入选“双一流”:全国唯一一所两学科入选的艺术院校-新闻中心-中央美术学院. www.cafa.edu.cn.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9). 
  7. ^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中心. [2016-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8.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4).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