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駐上海總領事館
俄羅斯聯邦駐上海總領事館(俄語:Генеральное консульство России в Шанхае),原「俄羅斯帝國駐上海領事館」、「蘇聯駐上海領事館」,1991年改稱現名。總領事館坐落於蘇州河口的虹口區黃浦路20號,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而領事館的對面則是禮查飯店。目前總領館主要負責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簽證和外僑事務。
俄羅斯駐上海總領事館 | |
---|---|
Генеральное консульство России в Шанхае | |
概要 | |
類型 | 總領事館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
地址 | 虹口區黃浦路20號 |
座標 | 31°14′45″N 121°29′11″E / 31.2458°N 121.4864°E |
領館資訊 | |
領事轄區 | 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 |
所屬部門 | 俄羅斯外交部 |
總領事 | 盧基揚采夫[1] |
網站 | |
rusconshanghai | |
地圖 | |
蘇聯領事館 | |
---|---|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上海市虹口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17年 |
編號 | 5-8 |
認定時間 | 1989年9月25日 |
蘇聯領事館 | |
---|---|
位置 | 上海市虹口區 |
建成時間 | 1916年 |
評定時間 | 1989年 |
參考編碼 | 1-08 |
領事館歷史
編輯俄羅斯帝國時期
編輯俄羅斯帝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最早於1896年設立,P.A.德米特里耶夫出任首位駐滬總領事。由於各種原因,當時的駐滬總領館分設於上海各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將近10年。直到1904年,由於總領館的一處館舍發生火災,眾多重要的檔案文件在火災中化為灰燼。當時的俄羅斯駐滬總領館所負責那時的總領館外交轄區如現在一樣,轄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2]
1911年,V.F.格羅瑟接任俄羅斯帝國駐滬總領事。由於當時上海經過將近70年的開埠,逐漸呈現出國際化大都市的雛形,同時上海乃至華東地區對於中國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亦十分凸顯。所以當格羅瑟上任以後,便迅速呈上報告給當時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陳述未來的中國對於保障俄國利益的重要意義、以及開展貿易和外交活動以確保俄國在該地區存在的必要性。尼古拉二世閱讀報告後聽取並採納了他的相關建議,其中作為眾多具體措施之一的項目就是劃撥一筆資金用於建設新的駐滬總領館大樓。
1914年7月,由俄羅斯外交部出面在上海蘇州河口外白渡橋北堍公共租界黃浦路南側一方購置土地,用於建造新的總領事館大樓;同年,新的總領事館館舍動工興建。整幢館舍由德國設計師漢斯·埃米爾·里約伯[3]負責總體設計。整體建築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國復興時期的風格和元素。[4]1916年12月,高四層、面積達3264平方米的總領事館新館舍竣工;翌年1月14日(俄歷1月1日),新館舍正式通過有關方面的驗收並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根據當時的情況,俄國領事館憑藉其獨特的外形和內在的豪華裝飾成為當時眾多外國駐滬領事館中的最經典之一,同時也是俄羅斯所有駐外使領館中最漂亮的一個。[5]
蘇聯時期
編輯1917年十月革命後,所有前沙俄駐外使館均被關閉。直到1924年,蘇聯政府和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宣佈建交,蘇聯駐滬總領館在原沙俄總領館原址重新開始辦公。1927年,國民革命軍接管上海防務,因為蘇聯在中國支持共產黨顛覆國民政府,並策動了針對英國和日本的排外群體事件,在4月6日得到了公使團的同意後,在蘇聯在北平的大使館內搜出共產國際發來的大量指示、訓令、顛覆材料(與馮玉祥的合作顛覆文件、紅槍會及煽動農民的紀錄、中共文件等,《蘇聯陰謀文證彙編》和武器彈藥。其中一份訓令內稱:「必須設定一切辦法,激動國民群眾排斥外國人」,「不惜任何辦法,甚至搶劫及多數慘殺亦可實行」,證實了蘇聯全面指揮顛覆國民政府的暴力運動、排外運動支持親蘇的共產黨倒蔣,12月14日,國民政府指責蘇聯是廣州暴動的幕後黑手,宣佈與蘇聯斷交,並驅逐各地蘇聯僑民,關閉上海、漢口、長沙蘇聯領事館。蘇聯駐滬總領館受到波及也被迫閉館。1932年,國民政府和蘇聯政府恢復外交關係,駐滬總領館經過數年修葺後重新開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上海全境,蘇聯總領館不得不再度閉館;此後直到1949年,再未開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佈在北京成立後,中國和蘇聯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駐滬總領館時隔8年後重新於原址開館。
在中蘇友好時期,蘇聯駐滬總領事和領事官員始終同中方保持着友好交往密切。每逢11月7日蘇聯國慶節,總領館一般都邀請上海方面的領導人出席領館舉辦的慶祝酒會;而每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國際勞動節等重大節日,領事館官員也積極參與其中。
1953年3月5日,蘇共中央總書記、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逝世時,上海總領館共接待了大概有1600餘單位的約4萬人前來弔唁。
總領館閉館
編輯中蘇兩國關係在1950年代末開始惡化。1962年,蘇聯政府宣佈單方面撤退全部在華蘇聯專家、撕毀有關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同年9月19日由蘇聯駐華大使館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決定關閉其駐上海和哈爾濱的總領事館。在公開場合,蘇駐滬總領館解釋,閉館原因是「由於上海蘇僑很少,無事可做」。
1962年9月28日,蘇聯駐滬總領事館宣佈閉館,並停止一切在滬的外交活動。此前,應蘇方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處處長盧伯明曾於9月23日會見為處理閉館事宜專程來滬的蘇駐華使館一等秘書庫里克和代理上海館務的副領事杜爾恰克。會見時,應蘇方要求,對蘇總領館的館舍處理、財產處理和物資運送等事務,允予協助;然而對於蘇總領館在虹口區黃浦路20號的館舍,則由蘇方交予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進行代管。
1962年11月9日,杜爾恰克與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簽訂委託代管房屋的「接交書」。根據接交書,上海市房地局可以無償使用移交的房屋及其相關附屬設備,但是必須妥善保管和承擔館舍房屋的維修,委託期間所產生的相關費用不由蘇方承擔;若將來蘇方要求移交館舍,中方需在蘇方提出申請後6個月內完成移交歸還手續。[6]
總領館復館與移交
編輯隨着中蘇關係逐步走向正常化,1985年6月,中蘇雙方決定在上海市和列寧格勒市互設總領事館。此時,蘇方根據1962年的協定,向中方提出收回原託管的使領館館舍。1986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照會蘇聯駐華大使館:上海市人民政府將按原協定履行。1986年8月30日,上海市房產管理局與蘇駐華使館簽訂館舍交接書,並完成了相關的移交手續。
1986年12月15日,蘇聯駐上海總領事館在黃浦路原址第七次復館,成為開閉次數最多的領事館,領區範圍仍為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
1988年12月,上海市與列寧格勒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蘇總領館為兩市之間的友好往來和交流合作持續提供協助。
1989年10月4日,蘇總領館在館舍舉行慶祝中蘇兩國建交40周年的招待會,上海市市長朱鎔基和上海市人大、上海市政協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應邀出席。
俄羅斯聯邦
編輯1991年12月,蘇聯解體;而蘇聯駐上海總領事館則於1991年12月28日更名為俄羅斯聯邦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仍舊為蘇聯原駐滬總領事拉祖莫夫斯基。1992年3月,新任駐滬總領事鮑里斯·蔡浦林到滬上任。
1991年12月28日,蘇聯駐滬總領事拉祖莫夫斯基前往上海市人民政府,拜會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徐兆春,正式遞交以俄羅斯聯邦駐上海總領事館名義致中方的「關於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更名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的外交照會。
現任領事館官員
編輯- 總領事
- 盧基揚采夫[1]
- 副總領事
- 謝爾蓋·柏德福
- 帕維爾·施密德夫
- 領事
- 比特金
- 科茲洛夫
- 安東 副領事 (簽證處處長)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会见 俄罗斯新任驻上海总领事卢基扬采夫. [2022-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7).
- ^ 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简史. [2010-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0).
- ^ 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苏联驻沪总领事馆)-虹房网. [2010-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4).
- ^ 苏联领事馆-上海地方志.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 ^ 蘇州河畔的俄國領事館-上海虹口[永久失效連結]
- ^ 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与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上海外事志.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外部連結
編輯- 俄羅斯聯邦駐上海總領事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