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
修習(巴利語:Bhāvanā,梵語:भावना,bhāvanā),又譯修行、禪修、修,意為實踐、實行,這個單字常被佛教、耆那教、印度教應用,常用於發展心靈能力的方法,可以由此產生清淨與神聖的心態。
概論
編輯在巴利文與梵文中,修習(Bhāvanā)的字面意思為發展、培育、使其產生,為實踐、使其發達、增進能力、使其存在的意思。與有(bhāva)來自相同字根。
在佛教中,修習(Bhāvanā)是用於發展行道(巴利語:Patipatti)的方法,常作為複合字使用。常見的有:
- 心修習(citta-bhāvanā)
- 身修習(kāya-bhāvanā)
- 慈心修習(mettā-bhāvanā)
- 智慧修習(paññā-bhāvanā)
- 禪定修習(samādhi-bhāvanā)
- 奢摩他修習(samatha-bhāvanā)
- 內觀修習(vipassanā-bhāvanā)
《雜阿含經》的這個頌偈:「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1][2],就使用了修習這個動詞。
在佛教三藏中,對於毗婆舍那與三摩地的發展、學習與訓練,都常用修習(Bhāvanā)來當成動詞[3],例如修習安那般那念[4],修習慈心[5]。
註釋
編輯- ^ 葉均譯《清淨道論》序論:「經中這樣說:『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 ^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22〈599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智者建立戒,內心修智慧,比丘勤修習,於纏得解纏。』」
- ^ 葉均譯《清淨道論》序論:「『修習心與慧』,是修習三摩地(定)和毗缽舍那(觀)的意思。這裏是用『心』字來顯示三摩地,以『慧』字而名毗缽舍那。」
- ^ 《雜阿含經》卷29〈810經〉:「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 ^ 《雜阿含經》卷27〈74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