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起義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12月11日) |
八二三起義[1],又稱1944年8月23日政變(羅馬尼亞語:Lovitura de stat de la 23 august 1944)或米哈伊國王政變(英語:King Michael's Coup),是指二戰蘇德戰爭未期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王國國內發生的反法西斯武裝政變,國王米哈伊一世是名義上的政變領導人。同時蘇聯已攻入羅馬尼亞腹地,兵臨布加勒斯特。為了與盟軍停戰,政變令時任羅馬尼亞總理揚·安東內斯庫的法西斯政權倒台,新政府對納粹德國宣戰,羅馬尼亞正式退出軸心國,與盟軍結盟。這次政變讓羅馬尼亞是繼1943年意大利投降後第二個投降的德國盟友。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埃米爾·波德納拉希和盧克雷奇·帕特拉什卡努參與協助發動此次政變[2][3][4]。
準備
編輯根據西爾維烏·布魯坎的說法,共產黨方面的兩名主要陰謀者是埃米爾·波德納拉希和盧克雷奇·帕特拉什卡努,他們聯繫了米哈伊國王,準備對揚·安東內斯庫發動政變。[5]:20米哈伊國王的代表與共產黨人的第一次會晤是在1944年6月13日至14日晚上,在莫西洛爾大道103號的一個共產黨人的秘密房子裏。除了兩名共產黨陰謀家外,與會者還有格奧爾基·米哈伊將軍、康斯坦丁·瑟訥泰斯庫將軍和杜米特魯·德默恰努上校,而米哈伊國王則由伊萬·莫喬尼·斯特爾恰男爵(王宮元帥)、米爾恰·揚尼丘(私人秘書)和格里戈雷·尼古列斯庫·布澤什蒂(外交顧問)代表。[5]:20
國王的代表提出了吉古爾圖計劃,國王將通過該計劃會見德國駐布加勒斯特大使曼弗雷德·馮·基林格男爵,討論由揚·吉古爾圖領導的內閣取代安東內斯庫的問題。共產黨認為這個計劃「天真而危險」,因為它會警告蓋世太保,這意味着德國會進行更多的間諜活動。[5]:20-21
共產黨提出了一個替代計劃,通過該計劃,武裝部隊總司令米哈伊國王將命令反抗納粹德國,安東內斯庫將被傳喚到宮殿,命令與盟軍簽署停戰協議,如果他拒絕,將當場逮捕。[5]:21在此之後,國家民主集團(國家農民黨、國家自由黨、社會民主黨和羅馬尼亞共產黨)的聯合政府將掌權。[5]:21
這一提議得到了軍事代表和國王顧問的接受,他們隨後說服了米哈伊國王,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5]:21
政變過程
編輯1944年8月23日,國王與親盟軍的反對派政治家聯手,在軍隊的支持下成功發動政變。國王最初被認為只不過是一個「傀儡」,他成功地罷免了安東內斯庫。國王向基林格提出了非對抗性撤退,但德國人認為政變是「可逆的」,並試圖通過軍事襲擊扭轉局勢。
1944年8月23日,國王會見了總理揚·安東內斯庫、外交部長米哈伊·安東內斯庫(兩者無親屬關係)和康斯坦丁·瑟訥泰斯庫將軍。在持續一個小時的討論中,揚·安東內斯庫向國王通報了前線的情況。米哈伊國王要求安東內斯庫退出戰爭,與盟軍和蘇聯簽署停戰協議。安東內斯庫反駁說,停戰協議將被德國廢除,並拒絕承諾停戰,尤其是與蘇聯的停戰。國王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什麼也做不了。」
這引發了政變。一名上校和四名士兵進來逮捕了總理。當晚晚些時候,晚上10點,國王通過廣播宣佈安東內斯庫已被廢黜,與盟軍和蘇聯的停戰協議將被接受。[6]
羅馬尼亞軍隊,即第一軍團、第二軍團(正在組建中)、第三軍團和第四軍團(一個軍)的殘餘部隊,根據國王的命令保衛羅馬尼亞免受德國的任何襲擊。隨後,國王提出讓羅馬尼亞遭受重創的軍隊站在盟軍一邊。
後續
編輯匈牙利裔美國歷史學家約翰·盧卡奇讚揚了這場政變,他寫道:「1944年8月,羅馬尼亞人實施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成功的政變。在德國人近在咫尺的情況下,他們在24小時內轉身宣佈與蘇聯、英國和美國結盟。(與意大利的比較再次具有啟發性:與這一壯舉相比,馬基雅維利的後裔只能用拙劣來形容。)」[7]
由於羅馬尼亞成功轉向,該國大部分經濟幾乎完好無損。隨後石油工業的重建表明,在斯大林統治下的羅馬尼亞比在希特拉統治下的分歧力量小。事實上,「佔領」更準確地描述了蘇聯而不是德國在羅馬尼亞的存在。與意大利早些時候的投降不同,羅馬尼亞的倡議開始瓦解軸心國。一個月內,保加利亞和芬蘭也改變了立場,斯洛伐克民族起義開始,9月18日克羅地亞發生未遂政變。在經濟上,阿爾伯特·施佩爾認為羅馬尼亞的轉向是決定性的,因為它不僅剝奪了軸心國的羅馬尼亞石油,而且明確地切斷了土耳其鉻的重要供應。羅馬尼亞石油的損失導致希特拉首次承認戰爭失敗。所有這些都是在對羅馬尼亞基礎設施造成最小破壞的情況下完成的,因為該國的核心從未成為戰場。政變也標誌着羅馬尼亞的行動對更廣泛的戰爭進程產生了最後一次重大影響。[8]
政變加速了紅軍向羅馬尼亞的推進。羅馬尼亞歷史學家聲稱,政變將戰爭縮短了「六個月」。[9]
1944年9月12日,盟軍正式承認羅馬尼亞在戰爭中事實上的轉向。到這一天,蘇聯軍隊開始進入羅馬尼亞,帶走了大約14萬羅馬尼亞戰俘。大約13萬羅馬尼亞戰俘被運往蘇聯,其中許多人在戰俘營中喪生。
停戰協議於1944年9月12日根據盟軍條款簽署。與羅馬尼亞簽訂的《停戰協定》第18條規定,「將成立一個盟軍管制委員會,在和平結束之前,在代表盟軍行事的盟軍(蘇聯)最高司令部的總指揮和命令下,對本條款的執行進行規管和控制。」第18條附件規定,「羅馬尼亞政府及其機關應履行盟軍管制委員會根據《停戰協議》發出的所有指示。」它還明確表示,盟軍管制委員會將設在布加勒斯特。根據《停戰協定》第14條,設立了兩個羅馬尼亞人民法庭,審判戰爭罪犯嫌疑人。[10]
第19條規定將「特蘭西瓦尼亞或其大部分」歸還羅馬尼亞。這一措辭傳達了修訂《特里亞農條約》的可能性,意在誘使匈牙利也停止與德國並肩作戰。1944年10月15日,霍爾蒂·米克洛什確實試圖效仿羅馬尼亞擺脫德國控制,但他的嘗試被挫敗。1944年11月至1945年3月,北特蘭西瓦尼亞地區處於蘇聯軍事管理之下。1945年3月9日,彼得魯·格羅查內閣成立三天後,斯大林批准將特蘭西瓦尼亞北部全部歸還羅馬尼亞政府。匈牙利隨後收復特蘭西瓦尼亞北部部分地區的努力是徒勞的。[11]
1944年10月,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提議與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就戰後如何將東歐劃分勢力範圍達成協議。據報道,雙方同意蘇聯將在羅馬尼亞擁有「90%的影響力」。[12]
從停戰到戰爭結束,羅馬尼亞軍隊一直與蘇聯並肩作戰,對抗德國及其剩餘盟友。他們在特蘭西瓦尼亞、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戰。1945年5月,羅馬尼亞第一和第四軍團參加了布拉格攻勢。羅馬尼亞人在盟軍一方的戰鬥中共有169,822人傷亡(各種原因)。[13]
揚·安東內斯庫被逮捕;新任總理康斯坦丁·瑟訥泰斯庫中將安東內斯庫的監護權交給羅馬尼亞共產黨,後者於9月1日將這位前獨裁者移交給蘇聯。他後來被送回羅馬尼亞,1946年被審判並處決。
1945年,約瑟夫·斯大林授予米哈伊國王蘇聯勝利勳章。一年後,哈里·S·杜魯門總統授予他最高榮譽勳章(總司令)。然而,在新政權下,他只不過是一個傀儡。1947年,他最終被迫退位並離開該國。這使共產黨得以建立共產主義政權。米哈伊一直流亡到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後,直到1992年才被允許返回本國。[14]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新编世界社会主义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年12月. ISBN 9787532603800.
- ^ 为什么会爆发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罗马尼亚起义发生的历史背景. [2018-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 ^ 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的过程持续了多久?罗马尼亚起义的最终结果. [2018-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 ^ 达契亚人民的怒吼-----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 [2018-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 ^ 5.0 5.1 5.2 5.3 5.4 5.5 Silviu Brucan. The Wasted Generation: Memoirs of the Romanian Journey from Capitalism to Socialism and Back. Westview Press. 1993.
- ^ Why did Romania switch sides in WW2. Youtube.
- ^ John Lukacs. Destinations Past: Traveling Through History with John Lukacs.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4: 117.
- ^ Axworthy, Mark. Third Axis – Fourth Ally: Romanian Armed Forces in the European War, 1941–1945. London: Arms and Armour. 1995: 20,199,206,208. ISBN 978-1854092670.
- ^ Constantiniu, Florin. O istorie sinceră a poporului român. București: Ed. Univers Enciclopedic. 1997. ISBN 973-9243-07-X (羅馬尼亞語).
- ^ The Armistice Agreement with Rumania. 1944-09-12.
- ^ Csaba Békés; László Borhi. Soviet Occupation of Romania, Hungary, and Austria 1944/45–1948/49.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18.
- ^ The division of Europe, according to Winston Churchill and Joseph Stalin (1944). CVCE. 2011.
- ^ Romulus Dima. Contribuția României la înfrângerea Germaniei fasciste. București. 1982 (羅馬尼亞語).
- ^ Tomiuc, Eugen. World War II – 60 Years After: Former Romanian Monarch Remembers Decision To Switch Sides. Radio Free Europe / Radio Liberty. 200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