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卡特(英語:Kevin Carter,1960年9月13日—1994年7月27日),為南非自由攝影師,也是梆梆俱樂部(Bang Bang Club)的成員。其作品《飢餓的蘇丹》獲得1994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

凱文·卡特
凱文·卡特
出生(1960-09-13)1960年9月13日
 南非聯邦德蘭士瓦省約翰內斯堡
逝世1994年7月27日(1994歲—07—27)(33歲)
 南非豪登省約翰內斯堡帕克莫爾英語Parkmore
職業自由攝影師

早年生涯

編輯

卡特的父母是英國移民,他出生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附近的郊區,這個地方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兒時起卡特就對種族隔離制度產生了懷疑,他少年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賽車手。16歲從一家天主教學校畢業之後,卡特開始學習藥學,但一年之後就因為成績糟糕而離開了學校。作為應徵對象,他進入了南非防衛軍(South African Defence Force),在那裏,他發現了非常嚴重的種族歧視。因為支持黑人,卡特受到了其他白人士兵的攻擊。1980年他離開軍隊來到德班,隱姓埋名做了一名DJ。在此期間他曾將安眠藥止痛藥老鼠藥一同服下試圖自殺,但卻沒有成功。然後他又回到軍隊完成他的兵役,1983年他被非洲人國民大會民兵組織民族之矛的炸彈擊傷[1]。退役後,他供職於一家照相器材商店並因此開始對新聞行業產生了興趣,同年他獲得了為星期日快報(Sunday Express newspaper)做體育攝影記者的機會。第二年他加入約翰內斯堡星報(Johannesburg Star),同時結識了一批同樣致力於揭露種族隔離制度罪惡本質的攝影師。之後他又先後供職於星期日論壇報(Sunday Tribune)、每周郵報(Weekly Mail)以及路透社的國際新聞機構[2]。1980年代中期,他因為報道了一位以胎刑英語Necklacing而處死的罪犯受到了關注,這種酷刑將充滿易燃物輪胎套在犯人身上,再將輪胎點燃活活燒死犯人[3]

飢餓的蘇丹

編輯
 
飢餓的蘇丹

1993年,卡特同另一名記者西爾瓦(Joao Silva)一同來到蘇丹,前往蘇丹北部的伊阿德村採訪當地的饑荒和戰亂。聯合國的工作人員正在當地分發食物,於是兩名攝影師得以拍攝前來領取救濟的百姓。但卡特不久之後就被遍地的飢餓所震撼,於是來到附近的灌木叢中想放鬆一下。然而他卻聽到不遠處傳來哭泣聲,循聲而去他發現了這個前往救濟中心的小女孩和跟在後面的禿鷹。卡特本想拍攝禿鷹展翅飛起的場面,等了一陣後只拍下了禿鷹站立的畫面,隨後卡特趕走了禿鷹[4]。1993年3月2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這張照片,引起各界強烈反響。很多人詢問小女孩的下落並批評卡特沒有立即伸出援手[5]。1994年4月,這幅作品獲得了當年的普立茲獎

自殺

編輯

4月18日,其好友肯·奧斯特布魯克英語Ken Oosterbroek在一次報道中意外死於槍擊。實際上獲獎之後卡特的生活仍然很拮据,好不容易接下前往莫桑比克的任務卻接連發生意外。在經歷多重打擊之後,卡特在7月27日這一天選擇了自殺。當晚7時,他駕車來到布萊姆方特恩斯普洛特河邊,把一截花園用軟管固定在排氣管上,又從車窗送進車內,然後他啟了汽車,打開隨身聽,用汽車發動機的尾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4]。卡特自殺前留下的紙條寫道:

「我真的,真的很抱歉。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以至於歡樂根本不存在……真難過……沒有電話……用來租房的錢……用來撫養子女的錢……用來還債的錢……錢!!!……我心裏縈繞着那些對死亡、屍體、憤怒和痛苦的記憶……那些餓死或是受傷的兒童,瘋子,比如警察,屠夫……如果我有那麼幸運的話,我將隨肯而去」[6]

事後,凱文的女兒受訪時曾說:「我覺得其實爸爸才是那個無力爬行的孩子,而整個世界則是那隻禿鷹。」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Life and Death of Kevin Carter(2). [201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3). 
  2. ^ 'Kevin Carter, kaffir lover forever' - Kevin Carter. [201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3. ^ First Draft by Tim Porter. [201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9). 
  4. ^ 4.0 4.1 普利策奖得主摄影家凯文-卡特1994年自杀身亡. [201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4). 
  5. ^ 凯文·卡特,因一张照片而自杀. [201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3). 
  6. ^ MacLeod, Scott. "The Life and Death of Kevin Car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時代周刊, 1994年9月12日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