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註 1]

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東漢時郡治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

東漢時由於羌族作亂,北地郡由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青銅峽市境內)徙池陽(在今陝西涇陽西北),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頭領滇零奪取了原富平城。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尚書僕射虞詡上書漢順帝,認為包括富平在內河套寧夏平原4郡水草豐美,阻山帶河,不可久棄。建議仍遷回原地。漢順帝採納之。派郭璜督促原郡居民,各還舊縣,郭璜寧夏青銅峽峽口開漢延渠,灌溉良田,並修復城郭,大興屯墾。於是,富平縣在遷出吳忠18年(111—129年)後,遷回原地,仍為北地郡治。

永和四年(139年),羌亂再次爆發。北地郡太守賈福(駐富平縣)守不住了,又倉皇將富平縣遷往馮翊(今西安郊區高陵),在遷徙途中民眾死傷無數。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又遷回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至曹魏西晉時,析馮翊郡僑置於長安近郊,郡治亦名富平縣(今陝西富平)。

政區沿革

編輯

先秦北地郡

編輯

秦朝

編輯

王蘧常先生的考証,秦北地郡轄縣可考者有:

西漢

編輯

據《漢書》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有戶64461,人口210688。領縣19:

東漢

編輯

郡治馬領縣,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重歸舊土,郡治富平縣。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間被迫放棄領地,郡民內徙,省馬領、直路、靈武、昫衍、方渠、除道、五街、歸德、回獲、略畔道、郁郅、義管道、大要13縣。建武二十六年(50年)恢復北地郡舊土,郡民重歸本土,永初五年(111年)北地郡內徙至左馮翊池陽縣,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重歸舊土,安定郡參欒縣來隸[1]鶉觚縣移屬安定郡。

據《後漢書》記載,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有戶3122,人口18637。領縣6: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再次內徙至左馮翊祋祤縣境,並設富平、泥陽二僑縣,終漢世未再返回舊地。

曹魏、西晉

編輯

據錢儀吉及楊晨《三國會要》記載,曹魏時領縣與西晉相同。據《晉書》記載,西晉時有戶2600,人口不明,領縣有2:

隋代北地郡

編輯

歷代郡守

編輯

西漢

編輯

東漢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顧祖禹說,詳見《讀史方輿紀要》。《水經注》作治富平。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參欒,故屬安定。 《續漢志 卷二十三 郡國五》

來源

編輯
書籍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