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瑾 (北朝)
生平
編輯唐瑾性格溫和恭順[3],有器量,廣泛涉獵經籍史書,喜好撰寫文章,身高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壯美。唐瑾虛齡十七歲時,宇文泰聽說他的名聲,就送給唐永書信說:「聽說您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唐陵,性格奔放富有軍事才能;一個叫唐瑾,儀態大方通曉藝文禮樂。可以一起派遣他們進入朝廷,我想將文武的重任交給他們。」唐瑾於是被徵召入朝,以員外散騎侍郎為起家官[1],後升任尚書員外郎、相府記室參軍事。當時的軍事文書,大多由唐瑾掌管。同年,唐瑾的父親唐永去世,唐瑾為父親守喪,很快被起復出任太子舍人[1]。唐瑾跟隨參與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都有戰功,封永昌縣子[1]。唐瑾屢次升任尚書右丞、吏部郎中。當時魏西魏流離遷徙,各種事務剛剛創立,朝廷章程和國家典則,宇文泰命令唐瑾和左僕射周惠達參預製訂,此後才稍微完備[4]。唐瑾升任吏部尚書,改封淄川伯[1]。唐瑾量才授官,很有鑑別各類人的能力。當時六部尚書都是一時的俊秀,宇文泰自稱得到人才,號為「六俊」,然而唐瑾尤其被器重,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獲賜姓宇文氏[5][6]。
當時燕公于謹功高望重,為朝野所矚目。于謹稟告宇文泰,認為唐瑾學問和品行都好,願意與他同姓,結拜為兄弟,希望子孫繼承他的宏論,有益於做人之道。宇文泰長久感嘆認為奇異,又重新賜唐瑾姓万紐于氏[7]。唐瑾和于謹深深結交,注重長幼的次序;于謹也在廳堂羅列子孫,向唐瑾行弟侄的禮儀。唐瑾被朝廷有威望的大臣如此尊崇[8][9]。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于謹向南討伐江陵,以唐瑾為元帥府長史。軍隊中的謀劃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平定後,南梁的世族和士兵一起淪沒為僕人奴隸。唐瑾細察他們的才能品行,有一點可取的,就商議赦免他們,依賴唐瑾獲得救助的人很多,當時的輿論都讚許他。到西魏大軍返回的時候,諸位將領大多乘機搶劫,得到大量財物。唐瑾對錢財一無所取,只得到兩車書,載着歸還。有人稟告宇文泰說:「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籠,全是南梁珍寶和玩賞的物品。」宇文泰本不相信,但是想瞭解唐瑾的實際情況,就秘密派出使者檢查察看,只見到古書而已。宇文泰嘆息說:「我知道唐瑾這個人來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會以私利干犯道義。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謠言蠱惑而猜疑,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應當這樣。」評論唐瑾平定江陵的功勞,進爵為臨淄縣公[10][11][1]。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北周六官建立,唐瑾出任宗伯[1],外任拓州刺史,又改任蔡州刺史[1][12],所在之處都有德政感化,百姓官吏都稱讚他。唐瑾被徵召回朝出任司宗中大夫,改任御正中大夫。保定二年(562年)之後,當時以近侍是地位顯貴、職司重要的官職,大規模的挑選傑出人才,於是任命李昶、元則、陸逞、唐瑾等人都擔任納言中大夫[13][14][1],唐瑾未到百日,連升四職,士大夫以為榮耀。天和二年(567年),北周設置露門學,周武帝任命蕭撝、唐瑾、元偉、王褒四人都出任文學博士[15][16]。很快唐瑾轉任荊州總管,升任小宗伯,不久在任內去世。朝廷贈予華州刺史,諡號懿[17][18][1]。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有風度品格,退朝休假,經常穿朝服戴官帽來面對妻子兒女[19]。遇上急雷烈風,即使在寂靜的夜晚安逸地睡覺之時,唐瑾也必定起床,戴好官帽系上官帶端正笏板正襟危坐。唐瑾又喜好施捨給與,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他所得到的俸祿賞賜,經常散發給宗族之人。對那些特別貧困的人,唐瑾又割讓肥沃的田地來救濟他們。唐瑾遺留給子孫的,都是貧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稱許他。唐瑾撰着《新儀》十篇,所着賦頌碑誄共二十多萬字。孫子唐大智繼承爵位[20][21]。
作品
編輯後周大宗伯唐瑾碑
編輯《後周大宗伯唐瑾碑》,由于志寧撰寫,貞觀年間由唐瑾之孫唐皎所立,該碑文所記載唐瑾歷任官職與《周書》、《北史》相差很大,趙明誠認為應以《後周大宗伯唐瑾碑》記載為準[1]。《後周大宗伯唐瑾碑》還記載唐瑾曾擔任黃門侍郎,又為散騎常侍,很快兼領大著作,修訂《國史》和《起居注》,又出任侍中,《周書》、《北史》的唐瑾傳記中都沒記載[1]。
家庭
編輯父親
編輯- 唐永,西魏衛將軍、東雍州刺史、平壽武伯
兄弟姐妹
編輯- 唐陵,北周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應州刺史、平壽達公
子女
編輯- 唐詮,北周車騎大將軍、臨淄縣公
- 唐諒
- 唐令則,隋朝太子左庶子、項城伯
- 唐歆,岐州參軍
- 唐弘,職方侍郎
- 唐浚,駕部郎中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金石錄·卷二十三·後周大宗伯唐瑾碑》:右《周唐瑾碑》,以《後周書》及《北史·列傳》校之,首尾皆牴牾不合。《傳》雲「字附璘」,而《碑》雲「字子玉」。《傳》雲「始仕為尚書員外郎」,而《碑》雲「釋褐員外散騎侍郎」。《傳》雲「初封姑臧縣子」,而《碑》雲「永昌子」。《傳》雲「為吏部尚書,以父憂去職,尋起令視事」,而《碑》雲「為周太祖記室,其年丁武公憂,起復太子舍人」。《傳》雲「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臨淄伯,轉吏部尚書。于謹伐江陵,以為元帥府長史」,而據《碑》,為吏部尚書皆在為驃騎、開府及元帥長史已前;又其改封淄川伯,蓋為龍驤將軍時,而其為開府,乃進爵為公。《傳》雲「六官建,授禮部中大夫」,而《碑》雲「授宗伯」。《傳》雲「出為蔡州刺史,歷柘州、硤州,轉荊州總管府長史,入為吏部中大夫,歷御正、納言中大夫。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內史,卒於位」;而《碑》雲「先為柘州刺史,乃遷蔡州,授司宗、御正、納言,又轉荊州總管,尋遷小宗伯,乃薨」。其遷拜次第不同如此。《傳》雲瑾嘗為戶部尚書、硤州刺史、吏部中大夫,今據《碑》,皆未嘗拜,而「柘州」《碑》作「拓」。《碑》雲「瑾嘗為黃門侍郎,又為散騎常侍,尋領大著作,修《國史》及《起居注》,又為侍中」,《傳》皆不載。其卒也,《傳》雲「贈小宗伯」,而《碑》雲「贈華州刺史」。《傳》雲「諡曰方」,而《碑》雲「諡曰懿」。《碑》,于志寧撰;貞觀中,其孫皎所立。《後周書》、《北史》皆唐初修,距瑾之卒,歲月未遠,而顛倒錯謬如此。然其官爵、名字,子孫不應有誤,皆當以《碑》為據也。
- ^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四》:瑾字子瑗,後周開府儀同三司、臨淄文獻公。
-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一三》:唐瑾字附璘父永性溫恭 張森楷云:「瑾當着里居而不着者,非史缺文,蓋後人取北史以補周書,而北史故立有唐永傳(卷六七)。今不依永傳補邑里,『性』上又不着『瑾』字,非也。」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魏自西遷以來,禮樂散逸,丞相泰命左僕射周惠達、吏部郎中北海唐瑾損益舊章,至是稍備。
- ^ 《周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唐瑾字附璘。父永。性溫恭,有器量,博涉經史,雅好屬文。身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偉。年十七,周文聞其名,乃貽永書曰:「聞公有二子:曰陵,從橫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並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書員外郎、相府記室參軍事。軍書羽檄,瑾多掌之。從破沙苑,戰河橋,並有功,封姑臧縣子。累遷尚書右丞、吏部郎中。於時魏室播遷,庶務草創,朝章國典,瑾並參之。遷戶部尚書,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
-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瑾字附璘。性溫恭,有器量,博涉經史,雅好屬文。身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偉。年十七,周文聞其名,乃貽永書曰:「聞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從橫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並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書員外郎、相府記室參軍事。軍書羽檄,瑾多掌之。從破沙苑,戰河橋,並有功,封姑臧縣子。累遷尚書右丞、吏部郎中。於時魏室播遷,庶務草創,朝章國典,瑾並參之。遷戶部尚書,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
-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一四》:更賜瑾姓(萬)〔萬〕紐于氏 北史卷六七唐永附子瑾傳「萬」作「萬」,是,今據改。
- ^ 《周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時燕公于謹勛高望重,朝野所屬。白文帝,言瑾學行兼修,願與之同姓,結為兄弟,庶子孫承其餘論,有益義方。文帝嘆異者久之,更賜瑾姓(萬)〔萬〕紐于氏。瑾乃深相結納,敦長幼之序;謹亦庭羅子孫,行弟侄之敬。其為朝望所宗如此。進爵臨淄縣伯,轉吏部尚書。銓綜衡流,雅有人倫之鑑。以父憂去職,尋起令視事。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周文自謂得人,號為六俊。然瑾尤見器重。
-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時燕公于謹,勛高望重,朝野所屬。白周文,言瑾學行兼修,願與之同姓,結為兄弟,庶子孫承其餘論,有益義方。周文嘆異者久之,更賜瑾姓万紐于氏。謹乃深相結納,敦長幼之序;瑾亦庭羅子孫,行弟侄之敬。其為朝望所宗如此。進爵臨淄縣伯。轉吏部尚書,銓綜衡流,雅有人倫之鑑。以父憂去職,尋起令視事。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周文自謂得人,號為六俊,然瑾尤見器重。
- ^ 《周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于謹南伐江陵,以瑾為元帥府長史。軍中謀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並沒為仆隸。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輒議免之,賴瑾獲濟者甚眾。時論多焉。及軍還,諸將多因虜掠,大獲財物。瑾一無所取,唯得書兩車,載之以歸。或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輜重,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虛實,密遣使檢閱之,唯見墳籍而已。乃嘆曰:「孤知此人來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向若不令檢視,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當如此也。」論平江陵功,進爵為公。
-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于謹南伐江陵,以瑾為元帥府長史,軍中謀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並沒為仆隸。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輒議免之,賴瑾獲濟者甚眾。時論多焉。及軍還,諸將多因虜掠,大獲財物。瑾一無所取,唯得書兩車,載之以歸。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輜重,悉是梁朝珍玩。」周文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虛實,密遣使檢閱之,唯見墳籍而已。乃嘆曰:「孤知此人來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向若不令檢視,恐常人有投杼之疑。孤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當如此也。」論平江陵功,進爵為公。
-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一五》:歷(柘)〔拓〕州硤州 宋本「柘」作「祏」,北史本傳作「拓」。按隋書卷三一地理志夷陵郡條云:「梁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後周改曰硤州。」「柘」是「拓」之訛,今據改。又隋志以為硤州即拓州所改,則唐瑾雖似歷官二州,實止一地。然下雲「所在皆有德化」,又似實是二州,不詳。
- ^ 《周書·卷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二年,轉御正中大夫。時以近侍清要,盛選國華,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則、中都公陸逞、臨淄公唐瑾等並為納言。
- ^ 《北史·卷四十·列傳第二十八》:時以近侍清要,盛選國華,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則、中都公陸逞、臨淄公唐瑾等並為納言。
- ^ 《周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四》:及撝入朝,屬置露門學。高祖以撝與唐瑾、元偉、王褒等四人俱為文學博士。
- ^ 《北史》-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七》:及撝入朝,屬置露門學。武帝以撝與唐瑾、元偉、王褒等四人,俱為文學博士。
- ^ 《周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六官建,授禮部中大夫,出為蔡州刺史。歷(柘)〔拓〕州、硤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吏稱之。轉荊州總管府長史。入為吏部中大夫,歷御正、納言中大夫。曾未十旬,遂遷四職,搢紳以為榮。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內史。尋卒於位。贈小宗伯,諡曰方。
-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六官建,授禮部中大夫。出為蔡州刺史,歷拓州、硤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吏稱之。轉荊州總管府長史。入為吏部中大夫,歷御正、納言、內史中大夫。曾未十旬,遂遷四職,搢紳咸以為榮。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內史。尋卒於位。贈小宗伯,諡曰方。
-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一六》:退朝休(暇)〔假〕 宋本、南本和北史「暇」作「假」。按此傳以北史補,當同北史,今據改。
- ^ 《周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瑾性方重,有風格。退朝休(暇)〔假〕,恆着衣冠以對妻子。遇迅雷風烈,雖閒夜宴寢,必起,冠帶端笏危坐。又好施與,家無餘財,所得祿賜,常散之宗族。其尤貧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賑之。所留遺子孫者,並墝埆之地。朝野以此稱之。撰新儀十篇。所著賦頌碑誄二十餘萬言。孫大智嗣。
-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瑾性方重,有風格,退朝休假,恆着衣冠以對妻子,遇迅雷風烈,雖閒夜晏寢,必起,冠帶端笏危坐。又好施與,家無餘財,所得祿賜,常散之宗族,其尤貧乏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所留遺子孫者,並墝埆之地。朝野以此稱之。撰新儀十篇,所著賦、頌、碑、誄二十餘萬言。孫大智嗣。
- ^ 《隋書·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書儀》十卷(唐瑾撰。)
- ^ 《舊唐書·卷四十六·志第二十六》:《婦人書儀》八卷(唐瑾撰。)
- ^ 《新唐書·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唐瑾《婦人書儀》八卷
- ^ 《金石錄·卷二十二·後周華岳廟碑》:右《後周華岳廟碑》,万紐于瑾撰,趙文淵字德本書。案《後周書·列傳》有趙文深,字德本,蓋唐初史官避高祖諱,故改「淵」為「深」爾。万紐于瑾者,唐瑾也,周文帝時賜姓宇文,後以于謹請與同姓,更為万紐于雲。
- ^ 《寶刻叢編》:後周華岳廟碑 万紐于瑾撰趙文淵書天和二年十月
- ^ 《曝書亭集·卷四十八·跋七》:後周《華岳頌》,立於武帝天和二年,在今華陰縣西金天王廟中,碑於題後結銜曰:「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司宗治內史、臨淄縣開國公万紐于瑾造此文,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縣伯大夫、趙興郡守、白石縣開國男、南陽趙文淵、字德本,奉敕書。」万紐于瑾者,唐瑾也。為燕公于謹器重,白文帝言瑾學行兼修,願與之同姓,結為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