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瑾 (北朝)
生平
编辑唐瑾性格温和恭顺[3],有器量,广泛涉猎经籍史书,喜好撰写文章,身高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壮美。唐瑾虚龄十七岁时,宇文泰听说他的名声,就送给唐永书信说:“听说您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唐陵,性格奔放富有军事才能;一个叫唐瑾,仪态大方通晓艺文礼乐。可以一起派遣他们进入朝廷,我想将文武的重任交给他们。”唐瑾于是被征召入朝,以员外散骑侍郎为起家官[1],后升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当时的军事文书,大多由唐瑾掌管。同年,唐瑾的父亲唐永去世,唐瑾为父亲守丧,很快被起复出任太子舍人[1]。唐瑾跟随参与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都有战功,封永昌县子[1]。唐瑾屡次升任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魏西魏流离迁徙,各种事务刚刚创立,朝廷章程和国家典则,宇文泰命令唐瑾和左仆射周惠达参预制订,此后才稍微完备[4]。唐瑾升任吏部尚书,改封淄川伯[1]。唐瑾量才授官,很有鉴别各类人的能力。当时六部尚书都是一时的俊秀,宇文泰自称得到人才,号为“六俊”,然而唐瑾尤其被器重,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姓宇文氏[5][6]。
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于谨禀告宇文泰,认为唐瑾学问和品行都好,愿意与他同姓,结拜为兄弟,希望子孙继承他的宏论,有益于做人之道。宇文泰长久感叹认为奇异,又重新赐唐瑾姓万纽于氏[7]。唐瑾和于谨深深结交,注重长幼的次序;于谨也在厅堂罗列子孙,向唐瑾行弟侄的礼仪。唐瑾被朝廷有威望的大臣如此尊崇[8][9]。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平定后,南梁的世族和士兵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当时的舆论都赞许他。到西魏大军返回的时候,诸位将领大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只得到两车书,载着归还。有人禀告宇文泰说:“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南梁珍宝和玩赏的物品。”宇文泰本不相信,但是想瞭解唐瑾的实际情况,就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只见到古书而已。宇文泰叹息说:“我知道唐瑾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评论唐瑾平定江陵的功劳,进爵为临淄县公[10][11][1]。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北周六官建立,唐瑾出任宗伯[1],外任拓州刺史,又改任蔡州刺史[1][12],所在之处都有德政感化,百姓官吏都称赞他。唐瑾被征召回朝出任司宗中大夫,改任御正中大夫。保定二年(562年)之后,当时以近侍是地位显贵、职司重要的官职,大规模的挑选杰出人才,于是任命李昶、元则、陆逞、唐瑾等人都担任纳言中大夫[13][14][1],唐瑾未到百日,连升四职,士大夫以为荣耀。天和二年(567年),北周设置露门学,周武帝任命萧撝、唐瑾、元伟、王褒四人都出任文学博士[15][16]。很快唐瑾转任荆州总管,升任小宗伯,不久在任内去世。朝廷赠予华州刺史,谥号懿[17][18][1]。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有风度品格,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19]。遇上急雷烈风,即使在寂静的夜晚安逸地睡觉之时,唐瑾也必定起床,戴好官帽系上官带端正笏板正襟危坐。唐瑾又喜好施舍给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他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唐瑾又割让肥沃的田地来救济他们。唐瑾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唐瑾撰着《新仪》十篇,所着赋颂碑诔共二十多万字。孙子唐大智继承爵位[20][21]。
作品
编辑后周大宗伯唐瑾碑
编辑《后周大宗伯唐瑾碑》,由于志宁撰写,贞观年间由唐瑾之孙唐皎所立,该碑文所记载唐瑾历任官职与《周书》、《北史》相差很大,赵明诚认为应以《后周大宗伯唐瑾碑》记载为准[1]。《后周大宗伯唐瑾碑》还记载唐瑾曾担任黄门侍郎,又为散骑常侍,很快兼领大著作,修订《国史》和《起居注》,又出任侍中,《周书》、《北史》的唐瑾传记中都没记载[1]。
家庭
编辑父亲
编辑- 唐永,西魏卫将军、东雍州刺史、平寿武伯
兄弟姐妹
编辑- 唐陵,北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应州刺史、平寿达公
子女
编辑- 唐诠,北周车骑大将军、临淄县公
- 唐谅
- 唐令则,隋朝太子左庶子、项城伯
- 唐歆,岐州参军
- 唐弘,职方侍郎
- 唐浚,驾部郎中
延伸阅读
编辑[编]
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金石录·卷二十三·后周大宗伯唐瑾碑》:右《周唐瑾碑》,以《后周书》及《北史·列传》校之,首尾皆牴牾不合。《传》云“字附璘”,而《碑》云“字子玉”。《传》云“始仕为尚书员外郎”,而《碑》云“释褐员外散骑侍郎”。《传》云“初封姑臧县子”,而《碑》云“永昌子”。《传》云“为吏部尚书,以父忧去职,寻起令视事”,而《碑》云“为周太祖记室,其年丁武公忧,起复太子舍人”。《传》云“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临淄伯,转吏部尚书。于谨伐江陵,以为元帅府长史”,而据《碑》,为吏部尚书皆在为骠骑、开府及元帅长史已前;又其改封淄川伯,盖为龙骧将军时,而其为开府,乃进爵为公。《传》云“六官建,授礼部中大夫”,而《碑》云“授宗伯”。《传》云“出为蔡州刺史,历柘州、硖州,转荆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中大夫。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卒于位”;而《碑》云“先为柘州刺史,乃迁蔡州,授司宗、御正、纳言,又转荆州总管,寻迁小宗伯,乃薨”。其迁拜次第不同如此。《传》云瑾尝为户部尚书、硖州刺史、吏部中大夫,今据《碑》,皆未尝拜,而“柘州”《碑》作“拓”。《碑》云“瑾尝为黄门侍郎,又为散骑常侍,寻领大著作,修《国史》及《起居注》,又为侍中”,《传》皆不载。其卒也,《传》云“赠小宗伯”,而《碑》云“赠华州刺史”。《传》云“谥曰方”,而《碑》云“谥曰懿”。《碑》,于志宁撰;贞观中,其孙皎所立。《后周书》、《北史》皆唐初修,距瑾之卒,岁月未远,而颠倒错谬如此。然其官爵、名字,子孙不应有误,皆当以《碑》为据也。
- ^ 《新唐书·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四》:瑾字子瑗,后周开府仪同三司、临淄文献公。
-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一三》:唐瑾字附璘父永性温恭 张森楷云:“瑾当着里居而不着者,非史缺文,盖后人取北史以补周书,而北史故立有唐永传(卷六七)。今不依永传补邑里,‘性’上又不着‘瑾’字,非也。”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魏自西迁以来,礼乐散逸,丞相泰命左仆射周惠达、吏部郎中北海唐瑾损益旧章,至是稍备。
- ^ 《周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唐瑾字附璘。父永。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伟。年十七,周文闻其名,乃贻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从横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并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封姑臧县子。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迁户部尚书,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 ^ 《北史·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伟。年十七,周文闻其名,乃贻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从横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并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封姑臧县子。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迁户部尚书,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一四》:更赐瑾姓(万)〔万〕纽于氏 北史卷六七唐永附子瑾传“万”作“万”,是,今据改。
- ^ 《周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文帝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万〕纽于氏。瑾乃深相结纳,敦长幼之序;谨亦庭罗子孙,行弟侄之敬。其为朝望所宗如此。进爵临淄县伯,转吏部尚书。铨综衡流,雅有人伦之鉴。以父忧去职,寻起令视事。时六尚书皆一时之秀,周文自谓得人,号为六俊。然瑾尤见器重。
- ^ 《北史·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周文,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周文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谨乃深相结纳,敦长幼之序;瑾亦庭罗子孙,行弟侄之敬。其为朝望所宗如此。进爵临淄县伯。转吏部尚书,铨综衡流,雅有人伦之鉴。以父忧去职,寻起令视事。时六尚书皆一时之秀,周文自谓得人,号为六俊,然瑾尤见器重。
- ^ 《周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时论多焉。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论平江陵功,进爵为公。
- ^ 《北史·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时论多焉。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周文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孤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论平江陵功,进爵为公。
-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一五》:历(柘)〔拓〕州硖州 宋本“柘”作“祏”,北史本传作“拓”。按隋书卷三一地理志夷陵郡条云:“梁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曰硖州。”“柘”是“拓”之讹,今据改。又隋志以为硖州即拓州所改,则唐瑾虽似历官二州,实止一地。然下云“所在皆有德化”,又似实是二州,不详。
- ^ 《周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二年,转御正中大夫。时以近侍清要,盛选国华,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并为纳言。
- ^ 《北史·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时以近侍清要,盛选国华,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并为纳言。
- ^ 《周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及撝入朝,属置露门学。高祖以撝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俱为文学博士。
- ^ 《北史》-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及撝入朝,属置露门学。武帝以撝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俱为文学博士。
- ^ 《周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六官建,授礼部中大夫,出为蔡州刺史。历(柘)〔拓〕州、硖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吏称之。转荆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中大夫。曾未十旬,遂迁四职,搢绅以为荣。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寻卒于位。赠小宗伯,谥曰方。
- ^ 《北史·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六官建,授礼部中大夫。出为蔡州刺史,历拓州、硖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吏称之。转荆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内史中大夫。曾未十旬,遂迁四职,搢绅咸以为荣。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寻卒于位。赠小宗伯,谥曰方。
-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一六》:退朝休(暇)〔假〕 宋本、南本和北史“暇”作“假”。按此传以北史补,当同北史,今据改。
- ^ 《周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暇)〔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子。遇迅雷风烈,虽闲夜宴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所留遗子孙者,并墝埆之地。朝野以此称之。撰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二十余万言。孙大智嗣。
- ^ 《北史·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子,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乏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所留遗子孙者,并墝埆之地。朝野以此称之。撰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二十余万言。孙大智嗣。
- ^ 《隋书·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书仪》十卷(唐瑾撰。)
- ^ 《旧唐书·卷四十六·志第二十六》:《妇人书仪》八卷(唐瑾撰。)
- ^ 《新唐书·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唐瑾《妇人书仪》八卷
- ^ 《金石录·卷二十二·后周华岳庙碑》:右《后周华岳庙碑》,万纽于瑾撰,赵文渊字德本书。案《后周书·列传》有赵文深,字德本,盖唐初史官避高祖讳,故改“渊”为“深”尔。万纽于瑾者,唐瑾也,周文帝时赐姓宇文,后以于谨请与同姓,更为万纽于云。
- ^ 《宝刻丛编》:后周华岳庙碑 万纽于瑾撰赵文渊书天和二年十月
- ^ 《曝书亭集·卷四十八·跋七》:后周《华岳颂》,立于武帝天和二年,在今华阴县西金天王庙中,碑于题后结衔曰:“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司宗治内史、临淄县开国公万纽于瑾造此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县伯大夫、赵兴郡守、白石县开国男、南阳赵文渊、字德本,奉敕书。”万纽于瑾者,唐瑾也。为燕公于谨器重,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