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學院 (北京)
國際關係學院,簡稱國關,是一所位於中國北京西苑的中央部屬普通高等學校,中國首批「將軍大使」誕生地[2],全國重點大學之一[3],文革後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的全國第一批學位授予權單位[4],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中國大學之一[5],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6]。
國際關係學院 | |||
---|---|---|---|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
校訓 | 忠誠、勤奮、求實、創新 | ||
創辦時間 | 1949年 | ||
校慶日 | 10月19日 | ||
學校標識碼 | 4111010042 | ||
學校類型 | 公立普通高等學校 | ||
黨委書記 | 辛明軍 | ||
校長 | 胡繼平 | ||
校址 |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街道坡上村12號 | ||
代表色 | 藍色 | ||
暱稱 | 國關 | ||
隸屬 | 教育部[註 1]、國家安全部 | ||
郵區編號 | 100091 | ||
網站 | uir.cn uir.edu.cn | ||
|
歷史
編輯國際關係學院創建於1949年,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准建校,元帥陳毅親筆題寫校名,是中國第一批「將軍大使」的搖籃[7]。
1949年,創建外交知識和外交事務培訓班,歸中共中央社會部領導,主要培訓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駐外大使和高級外交官[8]。
1950年,改編為外事幹部學校。1955年,中共中央調查部成立後,外事幹部學校劃歸中共中央調查部領導。[8]
1961年,學院與現外交學院合併,更名為外交學院分院。[8]
1964年春,中共中央提出未來幾年急需大量懂外語的幹部,「以便利用世界先進科技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同時批准了中共中央調查部「把現有的幹部學校改為一所外語學院」的建議[8]。1965年,外交學院分院(原外事幹部學校部分)從外交學院分出,以此為基礎擴建為國際關係學院,陳毅親筆題寫校名。
1966年夏,國際關係學院的學生和員工在學校管理及政治問題上產生了派系分歧。當分歧可能影響到中共中央調查部的工作時,鄧小平和李富春前往學院視察,很快平息了紛爭[8]。1970年至1979年間受文革影響,一度停辦。1979年,復建國際關係學院。
機構設置
編輯國際關係學院設置下列機構、院系(部)[11][12][13]:
|
|
學院本科設有國際政治、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日語、法語、傳播學、法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管理等專業;研究生設有國際關係、國際政治、世界經濟、英語、日語、法語、通信與信息系統、應用化學等專業碩士點。學院還與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聯合培養國際關係專業、國家安全學專業、警務專業碩士生、博士生。
隸屬與爭議
編輯國際關係學院當前的隸屬關係並不明晰。有官方文件提及該學院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16][17],民間亦有此觀點[18]。不過,媒體和該學院稱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管理」[19][20][21][註 2],亦有稱「直屬」於教育部[22]。然而,截至2022年4月,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名單中並沒有列出國際關係學院[23]。
民間和其他國家的中國研究學術界一直有觀點認為國際關係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招募人員的主要來源之一[24],但這種觀點一直沒有得到政府或學院的證實。該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招募人員的重點院校之一[來源請求]。
著名校友
編輯- 安民:前商務部副部長,原外經貿部副部長
- 秦剛: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第12任外交部部長,原中國駐美大使
- 俞強聲, 原國安部官員
- 閻學通:清華大學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 楚樹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央電視台國際報道顧問,中美友協理事
- 王帆:外交學院院長
- 杜偉: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以色列特命全權大使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烏克蘭特命全權大使
- 楊伯江: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
- 梅峰:電影編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2009年第62屆康城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獲得者
- 劉歡:歌唱家
- 馬軍:環保人士
- 於偉:高偉達集團創立者,董事長兼總經理,「2003年中國新經濟年度人物」
- 毛京波:路特斯合夥創始人兼中國總裁,原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林肯汽車亞太及中國區總裁
- 蘇群:籃球評論員,《籃球先鋒報》總編輯
- 楊希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外交部朝鮮半島事務辦公室主任
- 鄒加怡: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正部長級),原財政部副部長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国际关系学院. 陽光高考. [2019-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国际关系学院:学院概况. [2011-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0).
- ^ 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 新華網. 2007-06-11 [2019-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 ^ 国际关系学院. [201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 ^ History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0).
- ^ 盘点6所含金量超高的小规模试点高校. 搜狐教育. 2018-02-13 [2019-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0).
- ^ 學院概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國際關係學院
- ^ 8.0 8.1 8.2 8.3 8.4 沈邁克(著); 黃語生(譯). 关于中国共产党中央调查部的历史考察. 當代中國史研究 (北京). 2010, 17 (2): 103 (中文(簡體)).
- ^ 国际关系学院纪念建校六十周年庆典活动_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www.cipra.org.cn. [2023-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7).
- ^ 正式公布!34所高校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搜狐. 2021-07-26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 ^ 國際關係學院. 组织机构. 國際關係學院. 北京. [2021-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中文(簡體)).
- ^ 12.0 12.1 國際關係學院. 国际关系学院. 新浪網教育. 北京. [2021-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7) (中文(簡體)).
定向招生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西藏班,只招收藏族考漢語的考生,並須經學院面試、體檢和政審合格。經錄取的西藏班學生,在國際關係學院杭州校區報到上學。
- ^ 13.0 13.1 海寧市發改局. 国际关系学院杭州校区迁建项目落户海宁.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杭州. 2013-03-01 [2021-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4) (中文(簡體)).
國際關係學院杭州校區是國際關係學院在浙江省杭州市設立的異地校區,是一所專門培訓特殊人才的高等院校。
- ^ 余起升(編). 面向21世纪的国际关系学院杭州校区. 中華學府志浙江卷 (北京). 2000-11: 彩頁 (中文(簡體)).
- ^ 肖東發. 浙江省. 中國圖書館年鑑2001 (北京). 2001: 478 (中文(簡體)).
- ^ 浙江省人事廳、公安廳、國家安全廳. 浙江省人事厅、公安厅、国家安全厅关于从公安、安全系统院校应届毕业生中录用人民警察有关问题的通知. 寧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1997-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1).
- ^ 全國公安高校學報研究會(籌). 第四次全國公安高校學報工作暨編輯理論研討會紀要. 公安大學學報. 1995(1):國家安全部《國際關係學院學報》
- ^ 军事探视:中国国家安全部情况概览,新军事.. [2011-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2).
- ^ 国际关系学院:专注培养“日英双语+全球视野”的跨界精英. 人民網-日本頻道. 2016-06-23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 ^ 季曉旭. 国际关系学院.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9-09-17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 ^ 國際關係學院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稱「由教育部管理」。
- ^ 国际关系学院2010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yz.chsi.com.cn.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 ^ Special Report: Espionag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1-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