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主教座堂 (天津)
天津聖若瑟主教座堂始稱聖味增爵堂和法國教堂,後因其所處地區又稱為天主教西開總堂、西開教堂和老西開教堂,建於1913年,坐落在原天津法租界的教堂前街(今和平區西寧道11號),該建築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2]。天津聖若瑟主教座堂是目前天津市乃至華北最大的羅馬式建築,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區的主教座堂。[3]
西開天主教堂 | |
---|---|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天津市和平區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1916年 |
編號 | 2-18 |
認定時間 | 1991年8月2日 |
歷史
編輯1912年,羅馬教廷頒發詔書,宣佈從直隸北境代牧區分設直隸海濱代牧區,主教府設在天津三岔河口的望海樓教堂。首任主教杜保祿(法國遣使會會士)認為望海樓教堂地處天津舊市區,不便於今後擴展,於是準備在緊鄰天津法租界西南面福煦將軍路(今濱江道)南端的老西開興建新的主教座堂。1913年8月,西開教堂開工建設,天津法租界派巡捕進駐該地區。當時在建設過程中建造教堂的每一塊磚都是從法國運來的。由於在華法國商人損失慘重,而法國正全力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無力干預東方事務,1916年底,法國政府電令駐華公使儘快結束老西開事件。1916年6月,教堂整體建築竣工,天主教天津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搬遷到這裏。此後,主教杜保祿在西開教堂附近陸續開辦了西開小學、若瑟小學、聖功小學、若瑟會修女院法漢學校(今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和天主教醫院(今天津婦產科醫院),形成一大片教會建築群。1916年10月20日,發生法租界巡捕將駐守張莊大橋的中國警察繳械拘禁的事件,引起天津市民大規模抗議活動。後來,這一地區長期維持中法共管局面。1923年,文貴賓接任杜保祿任天津教區主教,1951年離開中國。[4]於是法國公使向中國政府提出暫時維持原狀的要求,並且請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出面調停。中國政府沒有正式加以接受,雙方也未達成任何協議,老西開問題繼續成為中法兩國之間的懸案。老西開地區在事實上仍長期維持中法共管局面。
1931年日本人在天津發動便衣隊暴動後,天津法租界基本上控制了老西開地區,但是並未正式併入法租界,而是屬於法租界的非法界外侵佔區。
文革期間,教會活動被迫停止。1966年8月23日,聖若瑟主教座堂受到紅衛兵衝擊,三座塔樓上的十字架被砸毀,二十世紀80年代恢復。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兩座前塔樓圓頂的底座嚴重震損。1979年開始落實宗教政策,歸還教產,同年,底座動工修繕,1980年8月15日西開教堂竣工,正式對外開放,恢復宗教活動。1991年8月,西開天主教堂被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命名為「國家級優秀近代工程」。直至今日,該教堂仍然是天津最大的天主教堂,是天津天主教會的中心。
建築
編輯西開教堂 | |
---|---|
位置 | 天津市和平區 |
建成時間 | 1916年 |
評定時間 | 2005年8月31日 |
參考編碼 | 0110039 |
等級 | 特殊保護 |
西開教堂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羅曼式教堂建築,建築面積1891.9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構圖,三個高達45米的巨型圓頂錯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頂均略向上拉長,表面以綠色銅板覆蓋,巨型圓頂為木結構支撐,每座圓頂上有一個青銅十字架。由於當時主教拒絕在圓頂安裝避雷針,20世紀50年代一個十字架被雷劈下,以後補裝了避雷針。[5]20世紀80年代以後,周圍高樓疊起,教堂已經不是最高建築,因此避雷針沒有必要了。西開教堂的建築外牆面主體是用紅黃色花磚相間清水砌築的,檐口下採用扶壁連列柱券做裝飾帶。建築外立面以圓形窗和列柱券形窗組成的半圓形疊砌拱窗為要素,教堂內有許多壁畫和大管風琴,前面院中有聖水壇,有左右兩道大門,信徒分男女從不同的門入內,入口左右築有塔樓。教堂建築內部採用法國羅曼式建築造型。正廳從正門兩側到底部的祭台,建築內部共設有14根立柱支撐,分為兩排,每排7根,形成三通廊式。中殿設有疊式複合方柱廊,支撐半圓形券頂。中央高大的穹窿頂,通過八角形鼓座與支撐拱架券廊柱相連。室內八角形的穹窿頂及側窗均以彩色玻璃嵌作畫。內牆彩繪壁畫,裝飾華麗,充滿宗教神秘氣息。
宗教活動
編輯西開教堂內平日早晨6:00、7:30有彌撒,逢星期日及天主教會節日,全天會有多場祭禮。另有英文聖事服務在津外籍人士。
教堂開放時間平日為5:00-16:30,周日5:00-20:00[6]。
在天主教會四大節慶期間常有大規模的瞻禮活動,尤其是聖誕節期間周邊地區會採取臨時性交通管制。
主教座堂功能
編輯由於天津教區現任主教李思德及助理主教石鴻禎分別在薊州區梁后庄教堂和濱海新區中心橋耶穌聖心堂,所以目前西開聖若瑟堂只是名義上的主教座堂,本堂是張良神父[7]。教區主頁稱教區總堂而不稱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