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赫
巴爾赫(波斯語:بلخ、巴克特里亞語:Βaxlɔ) ,又稱八剌黑、薄提、縛喝、薄知、薄渴羅、巴爾黑、白勒黑[1]、巴里黑、藍氏城[2]、藍市城、 班城等,是阿富汗巴爾赫省內一個小鎮,在首府馬扎里沙里夫(مزار شریف)西北20公里處。巴爾赫古城乃是阿富汗最古老的一遺址,臨巴爾赫河的河口,海拔約365米。
巴爾赫 بلخ Βάχλο | |
---|---|
巴爾赫的綠清真寺遺址 | |
巴爾赫在阿富汗的位置 | |
坐標:36°45′N 66°54′E / 36.750°N 66.900°E | |
國家 | 阿富汗 |
省 | 巴爾赫省 |
海拔 | 365 公尺(1,198 英尺) |
人口(2006年) | |
• 總計 | 77,000人 |
古時巴爾赫城曾是波斯東部呼羅珊省(جراسان)內的一個城市,是祆教的中心,傳說祆教的創立者瑣羅亞斯德死於巴爾赫城。這裹也是阿富汗佛教中心。 《回回館譯語》中稱白勒黑。[1][3]
歷史
編輯- 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此地和莫夫為巴克特里亞·馬爾吉亞納文明體(青銅時代)的中心,其語言似是原始印度-伊朗語的一種語支。祆教稱此地為 Bāxδi (阿維斯陀語:𐬠𐬁𐬑𐬜𐬌,Bâkhdhi) ,並認為阿胡拉·馬茲達創造Bâkhdhi作為十六個神聖之地之一。
- 古代巴爾赫乃是大夏國首都薄知(Bactra)。在中文古典書籍中又作「薄提」、「縛喝」。
- 《魏書·西域傳》:「薄知國,都薄知城,在伽色尼南……多五果」。「吐火羅國……國中有薄提城,周匝六十里,城南有西流大水,名漢樓河,土宜五穀,有好馬、駝、騾。其王曾遣使朝貢」
-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薄提國隸屬於嚈噠,二國合貢白象一隻。
- 7世紀中,阿拉伯人侵略波斯,波斯國王亞茲得格爾德三世(Yazdgerd III)曾逃往巴爾赫避難。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作「縛喝國」:「縛喝國。東西八百餘里。南北四百餘里。北臨縛芻河。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人皆謂之小王舍城也。其城雖固居人甚少。土地所產物類尤多。水陸諸花難以備舉。伽藍百有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皆習學說一切有部法教。[4]"
- 義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薄渴羅」。唐高僧玄照曾路過薄渴羅,到納婆毗訶羅國(Navavihara)
- 1221年成吉思汗侵佔「巴里黑」(即巴爾赫),並屠殺掉了城市中的百萬人口。
- 14世紀後期,巴爾赫又一次遭帖木兒的屠城浩劫。
- 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等出使西域,曾到過八剌黑(巴爾赫),「城周圍十餘里,居平川無險要……田地寬廣,食物豐饒」。當時帖木兒帝國國王沙哈魯派遣一子為八剌黑城總督,在他的管理下,八剌黑城相當繁榮,西南各國商人聚居此城中,運來的番貨很多。
參考文獻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薄知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縛喝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古今圖書集成》
- (唐)義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照傳》
- (明)陳誠著《西域番國志·八剌黑》 周連寬校注 2000 中華書局 ISBN 7-101-02058-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