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

唐代高僧,佛經翻譯家

义净(635年—713年),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唐代高僧,知名三藏法师佛经翻译家。

义净
本名张文明
出生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
圆寂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
大荐福寺翻经院
驻锡于大荐福寺
师承慧习禅师

生平 编辑

义净生于贞观八年(635年)。贞观15年(641年),七岁时在齐州城西的土窟寺出家,亲教师为善遇法师,轨范师为慧习禅师。

贞观19年(645年),玄奘三藏自印度回到长安,轰动中国佛教界。义净听闻到法显玄奘等西去天竺求法壮举,十五岁即萌生西游的念头。贞观20年(646年),其师善遇法师过世。

永徽6年(655年),义净21岁,由慧习禅师为他授具足戒。此后五年,开始学习律藏显庆4年(659年),慧习禅师鼓励义净出外游学,义净到达洛阳,学习《阿毗达摩论》与《摄大乘论》;之后又转往长安,学习《俱舍论》与唯识宗诸论。他在此时,习摄论宗唯识宗俱舍宗各派理论,对大乘教义情有独钟。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长安过世。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义净36岁,在长安与几名僧人相约,为了求经弘法和瞻礼佛迹,取道南海赴天竺。他回到齐州,向慧思禅师辞行后,前往南方。咸亨二年(671年)秋,他在扬州认识一名预备前往岭南道龚州担任郡守的官员,名叫冯孝铨,于是跟随冯孝铨南行。在冯孝铨家族的资助下,他搭上波斯商人的货船,自广州前往印度。途中在室利佛逝国(位于今印尼苏门答腊)停留六个月,学习梵语。经室利佛逝王的帮助,在咸亨四年(673年)2月8日,到达南印度。他在南印度遇见玄奘法师的弟子大乘灯,停留了一年,学习梵语,之后两人结伴,跟随商旅到达中印度,四处游历。上元2年(675年),义净到达那烂陀寺,在此停留了十年。

垂拱元年(685年),义净带着自己翻译中的经典,准备由海路回到中国。他在室利佛逝停留了六年,期间回到广州一次,但没有久留,可能是因为当时朝廷政治状况不明朗。永昌元年(689年),义净与四位僧人又从广州回到室利佛逝,一同译经。

古代罂粟称作“药烟”,在印度作为医疗用途,曾海路往返印度的义净大师,在其译作《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介绍其药服方法与功用记载。五代十国后,罂粟药方功能定位为调养肺胃,北宋期间《开宝本草》续载药用含促进消化功效。

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义净派遣另一位中国僧人大津,带着他译成的几部经论,上书长安,以探求朝廷意向。长寿二年(693年),义净终于又回到广州,之后北上。证圣元年(695年)夏天,义净到达洛阳,武则天亲自出城迎接,以表示对他的尊重。他最初居住在大福先寺,与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人一同翻译《华严经》,至圣历二年(699年)完成。

久视元年(700年),义净开始独自翻译佛经。到长安三年(703年)为止,共译出佛经20部115卷。义净此时受到朝廷高度重视,经常跟随武则天出巡。

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命令在大荐福寺中,专门设置一所翻经院,让义净在此工作。义净领导译场工作,在译经之余,也努力教授学生。

太极元年(712年),义净78岁,体力开始无法负荷工作,出现生病的迹象。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初17,义净在大荐福寺翻经院圆寂,终年79,僧腊59。

著作 编辑

义净一生,有志求法,不惜循海路赴印,求取经律之余,并开拓了中国与印度及南海一带的海路交通。而他的译经及著述,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义净一生共译经56部230卷[1],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义净译经的特点是在译文或正文下面加写注解,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2]。故后人往往将他与法显玄奘二人并列,视为开拓中外交通的关键人物。

作品
  • 南海寄归内法传》、《重归南海传》:记述了义净在印度南海二十五年的丰富见闻,提供了宗教历史、社会、经济生活、文化发展等各方面的详实资料。除记述南海求法高僧事迹外,兼有经济、风俗及航程的记载,实为当时及后来研究南洋诸国的重要记载,也曾引起中国人对南海等地的认识及旅游、经商的兴趣,更是后世史家研究唐代国际交通的重要资料来源。并反映出自唐高宗以后,中印海路交通渐趋发达的事实。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他同行的僧人取陆路,舍传统的新疆、中亚故道,改采新开发的“西藏──尼泊尔道”。实反映唐初以后中印交通发展的新趋势及新情况。
  • 别说罪要行法
  • 受用三水要法
  • 护命放生轨仪
编辑
  • 梵语千字文》:以帮助中国僧人学习梵文,使得更多僧人按照他对陆路、海路的记述,前往印度求取佛经,丰富汉地的经藏,提高中国僧人的佛学水平。
译作

〔经藏〕

  • 金光明最胜王经(另有昙无谶译本)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有罗什、玄奘等译本)
  • 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出根有律杂事,编入大宝积经入胎藏会)
  • 入定不定印经(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同本异译)
  • 药师瑠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另有笈多、玄奘等译本)
  • 弥勒下生成佛经(另有罗什等译本)
  •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谏王经、胜军王经同本异译)
  • 浴像功德经(另有宝思惟译本)
  • 数珠功德经(另有宝思惟译本)
  •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另有实叉难陀、宝思惟等译本)
  •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另有宝思惟译本)
  •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十二佛名神咒经同本异译)
  • 大孔雀咒王经(另有僧加婆罗、不空等译本)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另有佛陀波利、日照等译本)
  •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
  • 一切功德庄严王经
  • 拔除罪障咒王经
  • 善夜经
  • 疗痔病经(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第二卷亦载此咒 )
  • 大乘流转诸有经(大方等修多罗经、转有经之同本异译)
  • 妙色王因缘经
  •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 五蕴皆空经英语Anattalakkhaṇa Sutta(出杂阿含经)
  • 三转法轮经(出杂阿含经)
  • 无常经,亦名三启经
  • 八无暇有暇经(出阿含经)
  • 长爪梵志请问经(出阿含经)
  • 譬喻经
  • 略教诫经

〔论藏〕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弥勒造,无著出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世亲造(另有菩提流支译本)
  • 因明正理门论,陈那造(另有玄奘译本)
  • 成唯识宝生论,又名二十唯识颂释论,护法造
  • 观所缘论释,护法造
  • 掌中论,陈那造
  • 取因假设论,陈那造
  • 观总相论颂,陈那造
  • 手杖论,释迦称造
  • 法华论(佚失)
  • 集量论,陈那造(佚失)

〔律藏〕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二十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事,七、八十卷(共十七事,仅存出家事、随意事、安居事、皮革事、药事、羯耻那事、破僧事,其余亡佚)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四十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颂,毘舍佉造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摄颂
  •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摄颂
  •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胜友集

禅要

  • 六门教授习定论,无著颂、世亲释
  • 止观门论颂,世亲造

〔其他〕

  • 一百五十赞佛颂,摩咥里制吒
  •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龙树造(另有僧伽跋摩等译本)
  • 劫章颂,世亲造[3]

注释 编辑

  1. ^ 《开元释教录》卷九
  2. ^ 王邦维:《义净与<南海寄归内法传>》,《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代校注前言,第37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3. ^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劫章论颂一卷(世亲菩萨造三藏义净译)”
    《惠运律师书目录》:“贤劫论颂一卷(世亲菩萨造义净译)”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