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廣東布政司,是明朝、清朝在珠江流域東部和韓江流域等地的一級行政機構,下轄10府1直隸州8散州77縣。布政使司衙門駐廣州府。
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簡稱:廣東布政司 | |||||||
---|---|---|---|---|---|---|---|
一級行政區 | |||||||
國家 | 大明六部 | ||||||
政府 | 廣東承宣布政使司衙門 | ||||||
• 行政中心 | 廣州府 | ||||||
歷史 | |||||||
• 成立 | 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 | ||||||
行政分區 | 廣州府、肇慶府、韶州府、 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 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 瓊州府、羅定直隸州 | ||||||
| |||||||
轄境:今廣東省、海南省、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除上思縣)、 高雄市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礁 方言:粵語、客家話、閩南話 毗鄰: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百越南越 史前-前221 | ||||||||
秦朝南海郡 前221—前206 | ||||||||
南越國 前206—前111 | ||||||||
西漢交趾刺史部 前111—8 | ||||||||
交趾刺史部(鄧讓割據) 8-30 | ||||||||
東漢交趾刺史部 30—191 | ||||||||
交州刺史部(士燮割據)191—226 | ||||||||
孫吳廣州 226—280 | ||||||||
晉朝廣州 280—420 | ||||||||
劉宋廣州 420-479 | ||||||||
蕭齊廣州 479-502 | ||||||||
蕭梁廣州 502-557 | ||||||||
陳朝廣州 557-589 | ||||||||
冼馮政權 589—689 | ||||||||
唐朝嶺南道 689—907 | ||||||||
後梁嶺南道 907—917 | ||||||||
南漢 917—971 | ||||||||
宋朝廣南東路 978—1279 | ||||||||
元朝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司 1279–1354 | ||||||||
何真政權1354–1368 | ||||||||
明朝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68–1646 | ||||||||
清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1646–1911 | ||||||||
中華民國廣東省 1912–1949 •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 1911–1912 •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1917–1921 •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1921–1922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1923–1925 • 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 1931–1936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 1949至今 |
沿革
編輯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在元朝時分屬湖廣行中書省與江西行中書省,當時並無單獨的建制。原宋代的廣南東路改為廣東道隸屬於江西行省,廣南西路改為海北海南道和廣西兩江道。
洪武二年,明太祖在廣東道的基礎上始設廣東行中書省。九年,改為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在轄境方面將現在的合浦地區、雷州半島以及海南島一道併入廣東布政司的轄境,從此恢復了廣東地區單獨的建制,同時較宋代的廣南東路面積更大,自此時起,基本確立了以後廣東地區的輪廓。而之所以將原部分廣西地區劃歸廣東布政司,是基於黎族當年的起義而採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
同時,為了簡化地區行政機構,將原先元代時期設立的道、路、軍以及錄事司一併廢除。廣東布政司下轄府(直隸州)、縣(散州)兩級。同時將原先一些面積過大的縣進行拆分,新置了順德、新安(寶安)、三水、龍門、新寧(台山)、從化、高明、開平、恩平、廣寧、長樂(五華)、永安(紫金)、和平、饒平、惠來、鎮平(蕉嶺)、平遠、大埔、普寧、澄海、東安(雲浮)、西寧(鬱南)22縣。終明一代,廣東布政司總領廣州等10府、羅定直隸州一州以及州府下轄的77縣、8散州。
轄區
編輯廣州府
編輯元朝廣州府為廣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廣州路被改置為廣州府,二年(1369年)屬行省。廣州府城由番禺縣、南海縣兩縣分管。府城亦為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府直屬縣
編輯番禺縣、南海縣、順德縣、香山縣、新會縣、東莞縣、新安縣、三水縣、增城縣、龍門縣、清遠縣、新寧縣、從化縣
散州
編輯元朝連州為桂陽直隸州,並且連州直隸州亦治此。洪武二年(1369年)桂陽州被撤銷併入連州,同年連州屬行省,同年又被撤銷併入連山縣,三年(1370年)其地改屬陽山縣;十四年(1381年)連州復置,改屬廣州府。
州屬縣
編輯肇慶府
編輯元朝肇慶府為肇慶路。洪武元年(1368年)肇慶路被改置為肇慶府,二年(1369年)屬行省。府治高要縣。
府直屬縣
編輯高要縣、四會縣、新興縣、陽江縣、陽春縣、廣寧縣、高明縣、恩平縣
散州
編輯元朝德慶州為德慶路。洪武元年(1368年)德慶路被改置為德慶府,二年(1369年)屬行省;九年(1376年)被降為德慶州,改屬肇慶府,並且府署所駐縣端溪縣被撤銷併入州。
州屬縣
編輯韶州府
編輯元朝韶州府為韶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韶州路被改置為韶州府,二年(1369年)屬行省。府治曲江縣。
府直屬縣
編輯南雄府
編輯元朝南雄府為南雄路。洪武元年(1368年)南雄路被改置為南雄府,二年(1369年)屬行省。府治保昌縣。
府直屬縣
編輯惠州府
編輯元朝惠州府為惠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惠州路被改置為惠州府,二年(1369年)屬行省。府治歸善縣。
府直屬縣
編輯歸善縣、博羅縣、長寧縣、永安縣、海豐縣、龍川縣、長樂縣、興寧縣
散州
編輯崇禎六年(1633年)析和平、長寧、河源、翁源四縣於和平縣惠化都置連平縣,來屬惠州府,同年被升為連平州。
州屬縣
編輯潮州府
編輯元朝潮州府為潮州路。洪武二年(1369年)潮州路被改置為潮州府,同年屬行省。府治海陽縣。
府直屬縣
編輯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程鄉縣、饒平縣、惠來縣、鎮平縣、大埔縣、平遠縣、普寧縣、澄海縣
高州府
編輯元朝高州府為高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高州路被改置為高州府,二年(1369年)屬廣西行省,同年改屬廣東行省,七年(1374年)被降為高州直隸州,九年(1376年)被復升為高州府;洪武初年徙治茂名縣。
府直屬縣
編輯散州
編輯元朝化州為化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化州路被改置為化州府,二年(1369年)屬廣西行省,同年改屬廣東行省,七年(1374年)被降為化州直隸州,並且府署所駐縣石龍縣被撤銷併入州;九年(1376年)被降為化縣,改屬高州府,十四年(1381年)復升為化州。
州屬縣
編輯雷州府
編輯元朝雷州府為雷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雷州路被改置為雷州府,二年(1369年)屬廣西行省,同年改屬廣東行省。府治海康縣。
府直屬縣
編輯廉州府
編輯元朝廉州府為廉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廉州路被改置為廉州府,二年(1369年)屬廣西行省,同年改屬廣東行省,七年(1374年)被降為雷州直隸州,九年(1376年)被降為散州,改屬雷州府,十四年(1381年)被復升為廉州府。府治合浦縣。
府直屬縣
編輯散州
編輯元朝欽州為欽州路。洪武二年(1369年)欽州路被改置為欽州府,二年(1369年)屬廣西行省,同年改屬廣東行省,七年(1374年)被降為欽州直隸州,並且府署所駐縣安遠縣被撤銷併入州;九年(1376年)被降為欽縣,改屬廉州,十四年(1381年)被復升為欽州。
州屬縣
編輯瓊州府
編輯元朝瓊州府為乾寧安撫司。洪武元年(1368年)乾寧安撫司被改置為瓊州府,二年(1369年)屬廣西行省,同年改屬廣東行省,又被降為瓊州直隸州,三年(1370年)被復升為瓊州府。府治瓊山縣。
府直屬縣
編輯散州
編輯元朝儋州為南寧直隸軍。洪武元年(1368年)南寧直隸軍被改置為儋州,改屬瓊州府;正統四年(1439年)州署所駐縣宜倫縣被撤銷併入州。
州屬縣
編輯元朝萬州為萬安直隸軍。洪武元年(1368年)萬安直隸軍被改置為萬州,改屬瓊州府;正統四年(1439年)州署所駐縣萬安縣被撤銷併入州。
州屬縣
編輯元朝崖州為吉陽直隸軍。洪武元年(1368年)吉陽直隸軍被改置為崖州,改屬瓊州府;正統四年(1439年)州署所駐縣寧遠縣被撤銷併入州。
州屬縣
編輯羅定直隸州
編輯元代羅定州為瀧水縣,屬德慶路。萬曆五年(1577年)瀧水縣被升為羅定直隸州,直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州屬縣
編輯南明時期
編輯- 永曆三年(1649年),廣州府割新會縣,肇慶府割新興縣、恩平縣地設開平縣,屬肇慶府,清朝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