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會心理學

心理-社會心理學曾經是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傾向,而今則作為一門心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存在着。心理社會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探索人在社會情景下的認知過程、情感活動、意志品質、人際關係、人格等心理問題的社會科學。

與心理-社會心理學相對,有一門曾作為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傾向,而今作為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而存在着的社會-社會心理學,它也是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的,但它使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設,從社會學角度探討社會心理現象的成因。

心理學領域裏談到的社會心理學一詞時,一般是指心理-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家通常將人類行為解釋為意識與社會情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庫爾特·勒溫於1951年進行的著名研究中,行為可以認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B=f(P,E)。通常而言,社會心理學家偏愛進行基於實驗室實驗的經驗主義研究。

社會心理學是連接心理學社會學之間的橋樑,是一個交叉學科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初期,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之間頻繁進行合作[1]。不過,近年來這兩門學科日益專門化,彼此之間也日益孤立,社會學家關注更為宏觀的變量,例如社會結構。

除了心理學與社會學取向之間的分歧之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與歐洲社會心理學所強調的重點也有一些不同,傳統上,美國研究者更為關注個體。而歐洲研究者更為關注群體現象[2]

歷史

編輯

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開始於20世紀初的美國。在1930年代,許多格式塔心理學家,尤其是庫爾特·勒溫,從納粹德國逃到美國。他們在當時統治這一領域的行為主義心理分析學派之外獨立發展,而社會心理學也一直保留着對知覺認知的興趣。態度和各種小群體現象是這一時期最常見的研究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心理學家曾為美國軍隊研究說服宣傳。二戰以後,研究者的興趣轉向多種社會問題,包括性別問題和種族偏見。在1960年代,又增加了許多新的話題,例如認知失調旁觀者效應侵略行為等。不過,到1970年代,社會心理學在美國面臨危機。關於實驗室實驗的倫理問題引起了激烈爭論。

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社會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都達到成熟。現在,謹慎的倫理標準控制着研究,表現出更為多元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現代的研究者對多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感興趣,不過,歸因(attribution)、社會認知和自我概念也許是近年來成長最快的領域。社會心理學家仍然保持了在應用領域的興趣,在健康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法律心理學方面作出貢獻。

研究

編輯

著名實驗

編輯

有一些著名的實驗研究對社會心理學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例如:

 
米爾格拉姆實驗

參考文獻

編輯
  • Allport, G. W. (1985).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ocial psychology(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背景). In G. Lindzey & E. Aronson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社會心理學手冊) New York: McGraw Hill.
  • Ambady, N., & Rosenthal, R. (1992). Thin slices of expressive behavior as predictors of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1, 256-274.
  1. ^ (Sewell, 1989)
  2. ^ (Moscovici & Markova,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