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昌
李運昌(1908年9月21日—2008年10月24日),原名李芳岐,字鳳鳴,曾用名李初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1]
生平
編輯早年革命生涯
編輯李運昌早年入樂亭中學,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經李大釗推薦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927年4月23日,在廣東領導普寧暴動,反對國民黨清黨。暴動隊伍在廣東、湖南、江西轉戰,奉命改編為湖南革命軍第二師,參加了秋收起義。[1]
1927年11月,李運昌回到家鄉樂亭縣,在樂亭縣、灤縣恢復中共黨組織。1929年1月調任中共順直省委秘書、代理秘書長。他還曾任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特派員。同年8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關押在天津第三監獄。在獄中,他同彭真、薄一波組成中共黨支部。1930年9月,獲營救出獄後,李運昌在冀東組織京東禦侮救亡會並任主任,且重建了中共京東特委並任書記,在樂亭縣、灤縣、古冶鎮恢復並發展了革命工作。他還曾任冀東地下黨特派員。1937年5月,代表冀東中共黨組織到延安參加了白區工作會議,對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匯報了冀東的情況。[1]
中日戰爭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7月,經中共中央北方局領導,並獲八路軍四縱配合,李運昌指揮20萬軍民發動冀東大暴動,攻佔了9座縣城以及200多座集鎮,對日軍造成沉重打擊。1939年,在暴動遭遇挫折,隊伍被日軍孤立包圍的情況下,李運昌率軍民同日偽軍展開了一千餘次戰鬥,消滅、打擊並牽制了10萬日偽軍,創建了冀熱遼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期間,李運昌歷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冀東抗日聯軍副總司令兼第二路軍總指揮、八路軍13支隊司令員、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兼行署主任、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1944年12月,任冀熱遼區黨委書記、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晉察冀中央局委員等職。1956年,毛澤東在同李運昌的談話中稱讚他說:「在抗日的關鍵時期,你是冀東人民的抗日領袖,在極其艱苦的鬥爭中,你成功建立了『無人區』里的抗日根據地,寫下了一段抗日戰爭史上的新鮮戰例。」「沒有你李運昌,就沒有冀東抗戰的勝利。」[1]
1945年8月,李運昌率部挺進中國東北,配合蘇聯紅軍進行八月風暴行動,收復東北。在東北民眾支持下,李運昌部解除日偽軍武裝,剿滅土匪,接管各個城市並創建人民政權,且迅速擴大了部隊。李運昌還派曾克林飛往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了冀熱遼軍區部隊開入中國東北的情況,為中共中央決定將戰略調整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提供了重要情報。此後,他和程子華創建冀察熱遼根據地,組建了不少二線兵團。李運昌調離東北時,將33萬部隊全部轉交給東北民主聯軍。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李運昌歷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副總司令、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副總司令、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委員、中共熱河省委書記兼熱河省政府主席、冀察熱遼軍區副總司令、冀察熱遼行政辦事處主任等職。[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運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黨組書記兼副部長,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專職常委。在交通部任職期間,他參與領導了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塘沽新港、湛江港的建設,以及長江航道整治等工作;他還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中外合資公司之一中波海運公司。[1]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運昌遭到批判和關押。撥亂反正後,李運昌奉命重組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任黨組副書記、第一副部長,為中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貢獻了力量。1982年到1992年,李運昌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李運昌還是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 [1]
2008年10月24日,李運昌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2]
家庭
編輯謠傳李運昌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的侄子,這個是不正確的。李運昌受李大釗影響很大,關係是同鄉,雖然叔侄相稱,但沒有血緣關係。[原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