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周(1900年10月9日—1969年12月25日),又名楊景源。河北省行唐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民革天津地方組織創始人之一,曾任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天津市委會主任委員、民革河北省委會主任委員,天津市副市長,河北省副省長,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第一至四屆政協副主席。

生平 編輯

先後在私塾、行唐縣高小、正定中學讀書。1919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政治系。1920年秋參加反對北京大學不合理考試制度的鬥爭中與教務長發生衝突被勒令退學。1921年考入天津的直隸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主修法律,後改學商科。1925年畢業留校任商科教員。1926年7月加入國民黨,任天津市黨部委員兼直隸省黨部秘書。1927年4月後為北方國民黨的實權派「新中社」骨幹。1928年被指派為天津特別市黨務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組織部長。1929年楊亦周逐步認清南京政府,拒絕出席國民黨「三大」,被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撤職。1929年楊亦周1929年,赴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經濟系學習,思想上受到日本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河上肇的影響。1933年,畢業後轉赴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進行學術研究,並加入反帝大同盟,在中國留學生中宣傳抗日救國,批判賣國投降主義,同官辦的中國留學生倫敦學會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934年楊亦周應河北省立法商學院聘請,離開英國,取道蘇聯考察、日本回國,9月任河北省法商學院經濟學系主任教授,主講經濟學和經濟史,不久,任院秘書兼商學系主任教授。當年即向院長高文伯推薦楊秀峰任院秘書兼政治系教授。1935年6月,高文伯調離,楊亦周暫代院長職務,不久升任院長。中共北方局聯絡局(局長王世英)副局長南漢宸,通過地下黨員阮慕韓(法律系講師)、楊秀峰與楊亦周建立工作關係。中共有些工作需要他做,或有些同志需要他掩護時,他無不熱心幫助。一次,楊亦周聞風公安局要以共產黨嫌疑罪名逮捕楊秀峰,他立即讓楊秀峰離校躲避。其他如溫健公(經濟系講師)、何松亭(商學系講師)、陳志梅(陳伯達化名)、聞久之(輔導課主任)、連以農(附設高職輔導主任)、黃松齡徐冰等人,都是在這一時期由中共通過楊亦周派進該院任教任職的。他們在楊的掩護下,以教授、講師的身份在校內外文化界和教育界上層知識分子中開展工作,並通過講課和組織各種學會(如經濟學會、政治學會、法學會等)向青年學生傳播馬列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主張,揭露不抵抗主義,發動學生進行抗日救亡運動。這一時期,天津各校抗日救亡運動高漲,法商學院的師生是起了帶頭推動作用的,特別是在「一·二九」運動中,法商學院成為天津大、中學校的旗幟。楊亦周由於積極發動和支持法商學院學生的愛國行動,1935年11月21日夜被天津警察局秘捕。在法商學院及其他學校師生奮起抗議的巨大聲勢下,天津警察局長劉玉書被迫釋放楊亦周。接着親日實力派頭領齊燮元又唆使其兒子利用與楊的師生關係,反覆遊說逼迫楊參加「華北自治聯盟」。楊亦周為擺脫漢奸糾纏,辭去院長職務,秘密離開天津。1936年2月,楊亦周應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主任黃松齡(中共地下黨員)的邀請,擔任名譽教授,講授世界經濟史,並積極參加了「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和「文化界救國聯合會」的活動,在文化界、教育界上層人士中開展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6年7月,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辛樹幟邀請楊亦周去該校擔任秘書長,兼農經系主任教授。即離平赴陝,到武功西北農專任職,主講政治經濟學和農業經濟。西安事變發生時,楊亦周此時臨時代理校長,即組織塗詒薛愚伍等教授,共同主持校務,致力於「充實教學設備,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對學生強調書本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鼓勵他們栽培作物和植物,組織他們學習時事政治,參加抗日救國活動。

1937年抗戰爆發後,楊亦周被推選為武功農專抗敵後援會負責人,動員全校師生深入農村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捐獻財物支援前方。1938年夏,陳立夫就任教育部長後,下令將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和西北農專合併為「國立西北農學院」,派張丕介CC派親信到學校擔任訓導長等職務,掌握政訓大權。張丕介與楊亦周、辛樹幟爭權,同時對兩校原有教職員工進行分化瓦解,對學生採取高壓手段限制參加抗日活動。張丕介行為激起了學生們的強烈反抗,被從拉出來痛打然後強迫當夜離開學校。陳立夫得知後,下令開除學生領袖,激起了該校學潮。楊亦周和辛樹幟站在學生一方。1939年冬,陳立夫下令免除辛樹幟院長職務,楊亦周也被迫離開了西北農學院到了西安,經辛樹幟介紹認識了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胡請楊擔任西北經濟研究所所長,同時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朱家驊邀請楊任國民黨甘肅省黨部主任委員,行政院經濟部農本局經理何廉也請楊擔任農本局駐西安辦事處主任。農本局的主要任務是辦理農田水利貸款,建立糧食倉庫,經營棉花運銷,以及在農村辦理合作金庫等,楊亦周認為在這個崗位可以為農民辦實事,於是他選擇接受農本局西安辦事處主任的職務。[1]期間,楊亦周撥給陝西水利局大筆貸款,積極支持開鑿和整修渭惠、梅惠等灌渠,使200多萬畝農田受益;在農村興辦了幾十個合作金庫和倉庫,收購和運銷40餘萬擔棉花,支持了西北紗廠的生產。由於工作出色,何廉稱讚他「不僅是學者,還是辦實業的專家。」1941年冬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擠走何廉,派自己親信到農本局,楊亦周也只好辭職。何廉辭職後為金城銀行財團創辦陝甘實業公司自任常務理事,邀請楊亦周擔任總經理。楊走上了官僚資本工商業道路,在西安開辦陝甘製革廠和陝甘毛織廠,在甘肅永昌縣開辦畜牧場從事改良羊種工作。當時後方商品奇缺,所獲利潤不菲。至抗戰勝利時,陝甘實業公司的資產比原投資增長十餘倍,由八億增至近百億。

1945年抗戰勝利後,何廉代表金城銀行董事會聘請楊擔任天津分行經理。同時童冠賢就任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冀熱平津分署署長,堅邀楊擔任副署長。原中國銀行西安分行經理束雲章已被宋子文委派為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總經理,邀請楊出任中紡天津分公司經理。後來三人屢經商談達成協議:楊亦周可以同時擔任這三個職務。1945年11月楊亦周到天津主司冀熱平津分署的善後救濟工作。1946年初就任中紡天津分公司經理;為照顧與何廉的關係,楊答應掛個不領薪資的金城銀行天津分行經理名義,主要工作由分行副經理夏彩臣、李伯堅負責。殷希彭從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張家口來信,請楊在分配善後救濟物資時給晉察冀解放區撥一部分衛生器材和醫藥等物品。在分署正式辦公後,楊亦周派兩名美國工作人員到張家口調查了解情況,美國人回來報告說「張家口物資十分缺乏,特別是醫療器械和各種藥品。」據此,他決定先給張家口一批急需的物資,在北平的童冠賢也同意這樣做。不料大批物資準備發運時,被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河北省政府主席孫連仲發覺,下令阻止。童也不敢再堅持原來的決定。楊亦周在1946年2月辭去善後救濟分署副署長的職務,杷精力集中於經營中紡天津分公司,共轄七廠,擁有職工兩萬餘人,紗錠近30萬枚,各廠生產的紗布由業務課通過2000多家私營紗布商向市場銷售,壟斷和操縱了華北紗布市場。公司還在國統區各產棉縣設有棉花收購處,下設許多收花站,除直接收購棉花外,還委託很多私商代理,形成一個龐大的收購網,對棉花市場進行壟斷和控制。1948年兼任天津市參議會議長等職[2]。解放軍攻佔天津後,除第七廠因被第六十二軍毀掉之外,楊亦周將津中紡公司全部企業設備完善地交給中共政府。中紡天津分公司庫存的紗布,對天津解放初期平抑物價、穩定市場、保障人民生活起了很大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人民政府紡織管理局副局長、出席天津各界代表會議,被選為天津市人民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1951年,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民革天津市主委。1953年當選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4年當選天津市副市長(1955年1月-1958年6月,行政九級)兼市紡織工業局局長,分管工業生產。1958年當選為河北省副省長,分管文教、衛生工作。1958年以後,任民革河北省和天津市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北省政協副主席、河北省人大代表[3]。1964年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被關押,逝世於天津。終年69歲[4]

參考 編輯

  1. ^ 政協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第42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 1–2. ISBN 7-201-00080-2. 
  2.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第42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1月: 1–2. 
  3. ^ 楊學新主編. 根治海河运动编年史.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15年1月: 69. ISBN 978-7-5666-0837-6. 
  4. ^ 香港:亞洲出版社 ,. 河北近现代历史人物辞典. 1992年6月: 374. ISBN 962-7560-15-9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政黨職務
新頭銜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天津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3年7月-1966年
繼任:
黃逖非
前任:
李興中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河北省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8年10月-1966年
繼任:
孫越崎